#贵州大学##乡村振兴#

百廿贵大,弦歌不辍;溪山畅咏,续写华章。2022年是贵州大学建校120周年。120年来,贵州大学立足贵州办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秉持“明德至善,博学笃行”校训,向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与智力支撑,为国家昌盛与社会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农业院校科技创新(激发高校创新活力)(1)

谋科技篇,布创新局,贵州大学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全力打好科技牌,为农村服务,为群众服务,为产业服务。

贵州大学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开展与“科技助农”相关的科技培训、科普讲座、产业指导等科技服务,构建科技服务与乡村振兴所需对接的有效机制;在全省建立了26个科技小院,通过搭建科技创新交流平台,打通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他们扎根基层、服务“三农”,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技术带到乡土里,让科技之光照进基层的每一片原野、每一个河塘。

贵州大学科研开发的先进技术,投入到乡村基础建设中,加快了科研成果的研发、转化和落地,以科技创新实现乡村环境、乡村治理的科学布局及融合发展,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建设新时代农村生态文明,推动乡村生态振兴。

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院士表示:“贵州大学有各方面专业人才,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将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优势、智力优势,用学科链对接产业链,用人才链对接创新链,用知识链对接服务链,强化解决生产实践中技术问题和产业化应用的实际效果,用科技赋能贵州乡村振兴。”

加快科技小院建设 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中国科协办公厅发布《关于支持建设一批科技小院的通知》,确定对全国68个单位的780个科技小院予以支持建设,其中贵州大学在全省各地建立的26个不同产业的科技小院获支持建设。

由贵州大学专家领衔建设、研究生驻场的小院包括贵州赤水竹香鸡科技小院、刺梨科技小院、百香果科技小院等,是贵州大学建立在农村生产一线,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当地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基层科技服务平台。

农业院校科技创新(激发高校创新活力)(2)

在榕江县小香鸡科技小院,项目负责人、贵州大学副教授张福平为小香鸡养殖大户和致富带头人开展技术培训,从今年年初到现在,已经开展了7次,平均每月一次,通过集中培训和分散式培训,已经培训了上百人次;除了培训,科技小院的老师和研究生还要开展新家系种鸡选配,开展人工孵化、日常饲养、疫病防控诊治、分析和技术培训等工作。

张福平告诉记者,该科技小院由3名教师组成指导团队,2名学生驻场,参与鸡场的全程管理工作,在提高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之外,学生通过驻场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推广工作,也能很好完成毕业论文。在一年多时间里,贵州大学先后有3名教师、10名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科技小院工作,先后有200人次到基地开展服务。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而乡村产业振兴更多是农业振兴,这离不开科技支撑,我们要把科技赋能整个乡村振兴工作中。”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陈超说。

据介绍,贵州大学获得支持建设的26个科技小院中,动科院就有13个,现在动科院有26名老师和近30名研究生在小院做技术服务和培训,成立科技小院就是在乡村振兴中,把产业和科技人员放在一个平台,让科技人员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的实际,为产业发展,壮大提供及时、有效的科技服务。

加快科技成果落地 助力产业提质升级

2019年,贵州大学成立了12个服务脱贫攻坚的产业专班。在服务脱贫攻坚接续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专班专家深深的认识到,贵州的产业发展必须要有一个质的飞跃。

“贵州茶业的规模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接下来,贵州大学要提高茶业全环节的科技支撑,助推贵州省茶业发展提质升级。”贵州省茶产业专家金林红教授说。

金林红是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今年他被被评选为“最美科技工作者”。

金林红说:“多年来我一直从事农药学、植物保护工作,不管是之前的脱贫攻坚还是正在进行的乡村振兴,我要做的就是把科研论文写在贵州的田间地头。”据他介绍,在科技创新上,他们团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围绕贵州省农业发展需要,特别是茶叶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要,提出了“生态为根、农艺为本、生防为先”的防控策略,研究了以草抑草、以虫治虫、免疫诱抗技术措施,解决了茶树生长安全、茶叶质量安全和茶园生态安全等问题,在贵州省20余万亩的核心示范区内茶青产量提高了20%以上,亩增产值1500元以上。

近年来,他和团队在宋宝安院士的指导下,先后建设示范基地160个,在全省主要产茶县示范推广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培训农技人员和农户1万多人次;带头实施“博士村长”计划,带领研究生就地开展技术服务360余人次;组建农民田间学校培养人才等。

此外,金林红还带领团队在产茶县建立试验示范基地,举办农民田间学校,创新博士村长计划等,通过“专家 研究生 本科生 农技人员 茶农”的方式,推广普及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保障了贵州“干净茶”的绿色发展。

农业院校科技创新(激发高校创新活力)(3)

黄永光是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六盘水市岩博村人民小酒酒厂发展初期,黄永光就作为酒厂的指导专家长期帮扶企业发展。从最初的一个濒临倒闭的村办小企业,到2021年销量达到了5.12亿元,成为了当地的明星企业,“人民小酒”为当地脱贫攻坚和村民致富作出了贡献。

在酒厂发展的同时,黄永光和酒厂的负责人敏锐地感受到人民小酒要继续发展,占有更多的市场,就一定要加大科研力度,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强化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持续性保障、提升生产和产品质量,这样才能确保人民小酒在白酒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为此,作为酒厂的总工程师、科技指导专家,黄永光积极围绕酿造微生物、酿造工艺、酒体风味、白酒品评、技能人才等领域建设研发平台,结合市场消费需求研发新产品,近年共建国家级大师工作室、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省级技术中心、省级人才基地等平台6个,组织实施省科技厅工业攻关项目等3个。

黄永光表示,人民小酒是当地的重要产业,我们就是要通过科技创新力,驱动酒业产业发展,拉动、提升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用产业的提质升级带动当地的乡村振兴。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赋能美丽乡村建设

贵州大学副校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周少奇,环境科学与工程专家。在对贵州省乡村考察时,周少奇发现,长期以来,农村生活污水缺乏有效的治理技术,大量未经处理的农村生活污水随意排放,造成大范围水体受到污染,广大农村的水环境污染问题日显突出。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实现美丽乡村的重要抓手。周少奇说,乡村振兴中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加强乡村的生态环境保护,村容村貌整洁、干净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一环,“我们在全省各地开展的污水处理技术研发,解决当地水污染问题,让我们的乡村真正成为美丽乡村”。

农业院校科技创新(激发高校创新活力)(4)

周少奇教授领衔的农村污水处理团队,针对农村污水处理存在收集难、成本高、管理难等诸多问题,带领团队长期奋斗在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研发的科研一线,先后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兴仁市、桐梓县、榕江县等地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示范工程。

针对分散农户的家庭污水,采用无动力、微动力污水处理技术,实现了无人值守,也不产生污泥,具有非常好的适用性。团队成员张珍明介绍说,针对喀斯特山区农村特点,团队开发了完全无动力的村组集中式污水处理关键技术,通过农户污水管网收集,自流进入厌氧处理池、再自流进入生态滤床,经过生物填料微生物作用与植物吸收等综合作用,达到去除污染物的效果。

张珍明说,因为该技术针对山地农村的地形特征而开发,还可利用村落地形落差,跌水充氧,没有机械运动部件,取消曝气环节,最大限度降低运行费用和提高可靠性,处理后的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标准。

经过处理好的水完全实现水资源的再利用,可用于灌溉,也可以满足周围景观用水。张珍明说,以前群众用过的污水,比如洗衣水、冲厕水等都是直接排入地下或排入附近的水沟中、附近的河里,造成了大量的二次污染,对农作物的生长和群众的饮用水都有污染,那么这种处理好的污水,清澈透明,完全可以再次利用。

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贵州大学创新服务模式,组成校领导带队下“村庄规划师 产业指导员”的人才团队模式,由具有注册城乡规划师执业资格的教授领衔村庄规划,由具有村庄特色产业背景的农业专业领衔产业规划,以城乡规划专业为核心,统筹建筑学、民族学、农学、畜牧兽医等多学科优势,锤炼出具有联动效应的规划全方位服务高质量发展协同模式。

在2021年贵州省委选择的50个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中,贵州大学师生相继完成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湄潭县石莲镇沿江村细沙组等15个试点村规划编制。

农业院校科技创新(激发高校创新活力)(5)

“我们在规划中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形成了一系列标准规范、发明专利和科学技术奖励成果,如《贵州民族村寨文化空间识别技术构建与应用》成果获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贵州大学城市建设与规划学院党委书记余压芳告诉记者,这项科技成果主要是突破两个技术瓶颈:村寨文化空间快速识别与精准解析方法和村寨文化空间认定、保护和利用的规范化,创立了贵州民族村寨文化空间识别与应用技术体系,它能够避免“千村一面”,促进村寨旅游产业的差异化发展。

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李建军表示:“乡村振兴工作,涉及方方面面,而这方方面面的工作中,贵州大学都有相关的人才支撑,在全省的乡村振兴中,我们不是旁观者,我们必须是参与者和经历者,也一定是奋斗者;贵州大学要充分发挥人才优势,用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在这场前无古人事业中,奋发作为。”

来源:众望新闻

编辑:吴建萍

责任编辑:高秀娟

编审:张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