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长安原创
董宇辉被某大V批评:“推荐的书太浅薄,没有深度……都是《活着》、《平凡的世界》,或者《白鹿原》一类作品”。
对此,董宇辉回击:“不要说这些书不好,你觉得书不好,是因为自己没有读出深度。这些书都是经典,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好作品。”
他讲王阳明,令人心潮澎湃,给人以绝境重生的勇气。陕西专场讲《白鹿原》,更是激情四射,颇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磅礴。
同为关中人,或许是董宇辉多了一份感同身受。他说:
读过《白鹿原》,你会明白,世间没有绝对的丑陋,也没有绝对的善良,每一个人都在挣扎,都在蜕变,他们任凭命运的击打,被风霜雨雪覆盖,在历史的尘埃中没落,又在一次次绝境理涅槃。
小说是民族精神的记载,小说是人类思考的体现。我们听到‘白鹿原’三个字,眼前仿佛出现的就是人类生活的土地画卷,陈忠实借着白鹿两家的恩怨情仇,将整个时代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
董宇辉对《白鹿原》的概括、总结非常到位。他对陈忠实给予了高度赞赏。他说,陈忠实为了写作《白鹿原》,在他50岁的时候下定决心写作死后能“垫棺作枕”的大部头作品。
陕西非常知名的作家贾平凹和路遥,他们二人成名早,而且天赋极强,但是陈忠实一直不温不火,虽然位列作协,但没有一部能够为自己打底的长篇小说。
为此,陈忠实辞去陕西作协的职务,独自搬家到乡下进行创作,走访长安、咸宁和蓝田等地,为写作搜寻一手资料。
彼时,陈忠实专职写作,他没有养家,也没有承担家务,三个孩子都由妻子来照料,可想而知,当时的他顶着怎样的压力。
普通人难以理解其中苦楚。试想,你花上4-5年时间专职干一件事,每日接受精神的煎熬,也要接受物质的匮乏,并且这一件事很大可能没结果,你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有多少?
有恐惧,有担忧,有决然,也有向死而生的勇气。陕西作家,始终有一种执拗的倔强气息,就像路遥以命搏文,就像陈忠实的决然。
写作《白鹿原》的艰苦时期,陈忠实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吃馒头,咽咸菜,生活极简,内心丰盈但也痛苦,日复一日的坚持下,最终完成了《白鹿原》。
彼时,妻子来送饭。他说,下次不用再送了,《白鹿原》写完了。妻子说,如果出版不了怎么办?陈忠实放出了一句“如果出版不了,那我就去养鸡,把写作当成了副业和爱好”。
那一年,人民文学的两位编辑从北京出差到四川,他们辗转西安索稿。后来,陈忠实回忆说:“当时握着厚如砖块的稿纸,有些百感交集,就好像是把自己的命交了出去。
透过陈忠实的话,我们不难理解他内心的紧张,以及对《白鹿原》的期望,假如《白鹿原》不被认可,那么为期4-5年的忙碌可能化为一场空梦;
幸运的是,陈忠实等来了改变他命运的消息,人民文学的两位编辑在读了《白鹿原》的初稿后,回复了陈忠实四个字:开天辟地。
简单四个字,让陈忠实拨云见日——他的辛苦,他的汗水都得到了回报,人生迎来了新的章程。
就这样,陈忠实的“养鸡”打算就此止步,他在快50岁时走上文坛巅峰。《白鹿原》是雄浑、磅礴的,是文坛不可或缺的,也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白鹿原》被肯定值得庆幸,但在当时社会条框下,陈忠实采取了冷启动、不宣传的策略,因为《白鹿原》当中存在很多大尺度的露骨描写。
几乎同一时期,贾平凹的《废都》也成了热销读物,但是《废都》的大胆、露骨描写,使得贾平凹的声誉遭到空前质疑。有了前车之鉴,陈忠实对白鹿原没有太多宣传。
1997年的“茅盾文学奖”评审会上,与会评论家、作家提出质疑,认为《白鹿原》当中存在大量的颜色、低俗内容,不宜呈现给大众。
尤其以作协副主席翟泰丰等人的反对声音最为强烈,焦灼的争论后,最后老评论家陈涌站出来并发声:“《白鹿原》不存在立场问题,也没有极端的冒进思想。
陈涌的发声非常有力,在各种意见碰撞下,陈忠实只能将其中露骨、“低俗”内容作以删除,得以通过了“茅奖”审核。
一部白鹿原,半部近代史。
白鹿原是深厚、雄浑的,它见证了历史,也书写了民族变迁的寥落和曲折,关中平原作为中国大地的腹地,它深邃、隽永,而且意味无穷。历史的琼音、回响在这里灿烂多姿。
成书《白鹿原》,陈忠实吃过了太多的苦头,但也铸就了不朽!
虽然曾被删减,但是随着时代进步,社会文明提升,曾经《白鹿原》中删减的所谓的露骨、低俗内容得以重现天日,那些浩浩荡荡的历史画卷,以及爱恨情仇也重新展现在了大众眼前。
太多人对《白鹿原》的了解局限在电视剧上,其实这是非常浅薄的,文字构筑的世界绝非视频能比拟的。
正如董宇辉所说,电视太具体了,一个人的表情、动作都被刻画了。真正想要了解《白鹿原》的深厚、雄浑,唯有原著才能呈现!如果不曾翻阅,不妨戳下【看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