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朝窑器,用白地青花,间装五色,为今古之冠。如宣窑品最贵,今日又重成窑,出宣窑之上。”
——明 沈德符
明成化皇帝朱见深,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宪宗,谥“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后世对宪宗皇帝的评价分野颇多,褒扬者认为他英明宽仁,知人善任,攘外安内,武功卓著,批评者则说他纵情声色,不理朝政,导致官场腐败。
综合各家之言,《明史》的评价相对中肯:
“宪宗早正储位,中更多故,而践阼之后,上景帝尊号,恤于谦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辂,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时际休明,朝多耆彦,帝能笃于任人,谨于天戒,蠲赋省刑,闾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于斯复见。顾以任用汪直,西厂横恣,盗窃威柄,稔恶弄兵。夫明断如帝而为所蔽惑,久而后觉,妇寺之祸固可畏哉。”
成化一朝,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得到发展,文化繁荣,一扫英宗以来王朝颓势,开始了大明中兴之路。此时景德镇御窑厂生产已全面恢复正常,成化皇帝本人的艺术素养颇高,能书善画,对陶瓷尤为青睐,成化御瓷一改永宣雄健之风貌,以其轻盈秀雅的艺术风格而著称。
成化青花前期使用进口青料,发色浓重浑厚,近似于宣德晚期,中后期选择国产青料平等青,色调柔和宁静,绘画淡雅幽婉。尤其令人称道的是以青花为基础的斗彩、釉上矾红彩瓷器,在成化朝获得极大发展,所取得的工艺和艺术成就可以用空前绝后来形容。
成化皇帝的一生几经起伏,幼年时由土木之变至夺门之变,两次被立为太子,期间一度被幽禁数年,时刻有性命之虞,生活在惶恐之中,只有年长他十七岁的宫女万贞儿照料呵护,直至他登基称帝,万贞儿被立为贵妃,极受宠爱,他们之间专情、痴情的情感故事可称传奇,成化御窑中最为知名的斗彩鸡缸杯传说即与万贵妃的喜爱有关。此式小杯制作极为精巧,存世珍罕,数百年来享负盛名,上至宫廷、下至民间,天下慕向,诚为中国瓷器收藏家梦寐以求之品。
清人朱琰《陶说》中评述此杯说:“成窑以五彩为最,酒杯以鸡缸为最。”
关于其价值,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写到:“至于窑器,最贵成化,次则宣德。杯琖之属,初不过数金,……顷来京师,则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予为吐舌不能下。”可见其贵重。
明成化 斗彩小鸟果树纹高足杯
1987年御窑珠山出土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藏
明成化 斗彩应龙纹杯
1987年御窑珠山出土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藏
明成化 青花鸡缸杯(斗彩半成品)
1990年御窑珠山出土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藏
成化皇帝登基之初即对密宗则颇为虔奉,经常诏西藏僧侣入宫授经并施舍钱财给予寺庙,修建了多处皇家寺院,如成化九年,仿印度高僧于永乐时所献金刚宝座规式,建纯然印度艺术风格的大正觉寺于北京西郊(五塔寺),成为宋以后伽蓝建筑复兴之代表作。
成化皇帝的影响下,社会崇佛风气日盛,成化十二年度僧十万人,成化二十二年度僧二十万人。同时礼敬番僧,被封为法王、西天佛子、灌顶国师者达780余人,他们经常出入宫廷,服食器用可比王侯。
真觉寺金刚宝座塔 修建于成化九年
青花缠枝莲瓜棱甘露瓶,其形挺拔别致,呈瓜棱形,竹节式长颈,线条起伏变化丰富,成型工艺颇为复杂,需要分段模印再衔接而成,成品率极低。通体青花描绘纹饰,口沿饰海水纹,颈与腹部分别绘不同方向的缠枝宝相花纹,肩与足墙饰勾莲石榴纹。
胎釉细润晶莹,青花浓淡二色分明,绘画流畅细致,幽雅而不媚弱,一展成窑轻盈秀雅的艺术风格。成窑多见盘碗杯等圆器,琢器极罕,而琢器之中类若本品的高度更是寥寥无几,景德镇出土的一例稍早期青花缠枝莲净瓶可作参照。
明成化 青花缠枝莲纹瓜棱甘露瓶
如前文所说,在很多人眼里,成化皇帝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帝王,但也有史学家指出,他的一些优秀特质被人们所忽略了,比如至情至孝、喜好读书、热爱艺术、宽恕仁厚,事实上在他所统治的成化年间,社会与文化艺术领域中的诸多变化,推动明朝社会“从前期严肃冷酷到后期自由奔放的转型” 。
《明宪宗实录》云:“上以守成之君,值重熙之运,垂衣拱手,不动声色,而天下大治。”他周旋于自我、家庭与王朝使命之间,他倦怠皇帝这个工作,退而回到内心世界;他痴迷于艺术和情感,向往世俗化的生活,执著于一个普通人的爱好。
我们不由得感慨,如果宪宗皇帝可以选择的话,想必他宁愿做一个醉心于笔墨之间的画家,而不卷入那些冷酷的权位之争。
明成化 青花九秋图罐
“平等青”与“麻仓土”
典型的成化青花瓷器由于采用了国产的“陂塘青”,又称“平等青”,产自景德镇附近的江西乐平县。这种青料含铁量低,烧成后色泽淡雅、清丽而明澈、晕散不严重,呈色淡雅青亮。
成化时期制瓷所用胎体为瓷石与 “麻仓土”混合而成的二元配方。麻仑土产于景德镇附近麻仓山,系元、明时期景德镇制瓷的一种优质粘土,元代称“御土”,明代称“官土”,化学成分为含铝的硅酸盐矿物。
与元朝和明初胎体相比,成化胎体“二元配方”中中“麻仓土”的配比增大,即三氧化二铝的比例进一步提高,故其胎质纯洁细润,胎体轻薄,耿宝昌先生总结其特点,“仰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盖因其中含有微量的铁元素,至万历时麻仓土己用绝而改用其他瓷土制瓷,这一特点也不复存在。
成化御窑款识均为“大明成化年制”楷书,笔法采用中锋运笔,起落笔处无虚尖,其字体稚嫩,略显朴拙,不太可能出自书法名家之手,刘新园先生推断“极可能出自少年成化皇帝之手”,并且对比成化皇帝本人的传世书画作品、宫廷画风状况及相关史料可以确信,成化帝对成化御窑瓷器的研制、设计、烧造自始至终都亲自参与,并且充满了比他的祖辈们更加浓厚的兴趣,如鸡缸杯等小件精巧器物款识开始书于青花双方框内,与永宣时书于双圈内的做法大有不同,此种关于年号制式的重要变化,若无自上而下的授意而仅凭工匠个人喜好加以改变将是绝无可能的。
此种于双方框内书写款识的样式对后世也影响颇大,尤其得到清代康熙、雍正二帝喜爱,御窑重要摹古器物多采用此种制式。
孙瀛洲先生在谈到成化官窑款时说:“成化官窑器的款识多用藏锋笔法,故少有纤细的笔锋;而且笔道粗、字体肥,柔中含有刚劲,格外显得圆拙有力极有含蓄。”
并把鉴定要点编成六句歌谣:
“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
化字人匕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
明字日尖年肥胖,成字三点头肩腰。”
明成化 青花莲托梵文碗(残)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藏
明成化 黄彩云龙纹碗(残)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藏
明成化 青花花卉纹碗(残)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藏
成化瓷器之所以成就斐然、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与当时不计工本的的投入密切相关。无论在彩料提炼、烧制工艺,还是在验收标准,成化御窑皆冠绝有明一代。
成化官窑在制胎釉方面继承了宣德官窑的风格,更加精益求精,讲究胎釉精致完美。成化胎质与宣德器相比更为洁白致密,这是因为其瓷胎中的氧化铁含量比宣德少,三氧化二铝又比宣德高的缘故。
瓷釉比宣德器白度更高,光泽度亦显柔润温和,玉质感极强。近人研究认为,成化青花瓷釉中铁钙含量不仅比元至明宣德低,而且比明嘉靖官窑瓷器也低,所以说,成化官窑瓷质为明官窑之冠。
鉴于瓷器生产的特殊性,明代窑厂产品残次率一直居高不下,御窑厂残次率更是高的惊人,明人王世懋(万历十六年前)称当时窑厂所产能供御用之完好品“大率十不能一二”,由此大抵可知成化时期御窑成品率之低,对此也可由如今景德镇成化地层窑址出土得到印证。
成化一朝对瓷器烧造要求极其严苛,且不惜工本,由景德镇御窑厂于考古挖掘出的大量成化瓷器残片发现,落选品仅是稍有呈色不佳即打碎掩埋,可见其筛选制度之严格。
如此严苛的甄选,导致御窑花费巨大,对此史料多有记述,如《明史•食货志》载:“成化间,遣中官之浮梁景德镇,烧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费不赀。”
《明史•梁芳传》载:“成化二十一年三月,帝视内帑,见累朝金七窖俱尽。”也正因此,成化瓷器存世量相对较小,更为世所珍,以台北故宫博物院为例,该院拥有宣德朝瓷器约为1847件,而成化瓷器不足300件。
明成化 青花云龙纹盘
“大明成化年制”款
明成化 青花海水龙纹盘
“大明成化年制”款
1987年御窑珠山出土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藏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分别于1982-1994年和2002-2004年,对御窑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和主动发掘,获得了大批珍贵资料。
在第一期发掘中,出土明代洪武至嘉靖时期落选御用瓷器碎片十数吨、若干亿片,特别是1987-1988年,御窑厂遗址内珠山之顶修建龙珠阁,在珠山东北侧,清理发掘明成化官窑堆积三处,为成化官窑瓷器的分期提供了依据。
根据对这三个堆积的研究,可将成化官窑分为三期:一期为成化四年以前,二期为成化四年至成化十七年之间,三期为成化十七至成化二十三年。
又可将成化青花瓷分为二类:前一类青花为成化早中期(成化元年至十六年)的制品,其风格受宣德影响;后一类青花则为成化后期(成化十七年至二十三年)的制品,所谓成化风格便是指该期烧造的别具一格的瓷器。
成化早期多沿用宣德纹样或简化前代纹样,后期使用画意清新的纹样,如高士、三秋、子母鸡、湖石山茶、十六子、池塘莲荷等。其青花纹饰画法上用双线勾勒再填色,线条细硬流畅;釉上彩纹饰填色则采用平涂法,有花无阴阳、叶无反侧的特点。
第二期挖掘中,发现明代未经扰动的原生堆积层,其中成化堆积层中发现的瓷器品种主要有青花、斗彩、斗彩半成品、仿宋官青釉瓷器等,另有一些白釉瓷器,其中还发现有脱胎、半脱胎瓷器。
明成化 明成化青花缠枝宝相花纹宫碗
1987年御窑珠山出土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藏
明成化 青花海石榴纹碗
1988年御窑珠山出土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藏
明成化 青花团凤纹碗
1989年御窑珠山出土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藏
明成化 青花内梵文“三字明”海石榴纹卧足碗
“
明成化 青花缠枝山茶花纹宫碗
明成化 青花九秋图罐
明成化 青花「竹溪六逸」雅集图罐
明成化 青花矾红龙纹大碗
明成化 青花矾红彩龙凤纹盖罐“大明成化年制”款
明成化 青花花卉十字杵纹盘
明成化 青花缠枝莲纹瓜棱甘露瓶
明成化 青花观音图瓷板
明成化 青花花鸟纹内印花高足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