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02来源:湖北学习平台作者:姜学勤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推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为两个轮子,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就能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能。

“新引擎”的打造原因:外部挑战与内生要求

世界科技和产业体系正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对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越来越重要。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追赶型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实现了持续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经济总量和国际贸易量都排到了世界的前列。但是,人均GDP仍然较低,贸易对外依存度仍然较大,尤其是芯片、发动机等核心技术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依靠价格优势的中低端产品出口,容易受到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征程中,通过技术创新,打造“新引擎”,攀登世界产业价值链中高端,成为应对外部挑战的必然选择。

相当长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各种要素驱动,比如土地、资源、劳动力等来促进经济增长,这种要素驱动的发展方式,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且不可持续。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通过创新驱动来推动高质量发展。

“新引擎”的显著特征: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

“新引擎”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创新驱动。“新引擎”的含义主要体现在:高质量发展主要靠科技创新驱动,而不是过去的要素驱动方式。创新驱动就是在其他要素投入“量”不变或降低的条件下,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单位资本使用效率和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经济“量”的增长。党的十九大报告、十九届四中全会都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我们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原创成果重大突破;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要加强创新体系建设,要倡导创新文化,形成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优良环境。

“新引擎”又一显著的特征就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是物质文化“量”的需要,还有教育、工作、收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居住条件和环境、精神文化生活等“质”的需要。“新引擎”在现有经济“量”的增长基础上,通过理论创新、制度创新,解决市场竞争、效率发挥、关键产业的引领、关键产品的供给以及动力转换的不充分问题;通过新技术引领和产业转移,解决区域、城乡、产业结构、国际国内市场以及经济与生态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贯彻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理念,降低资源消耗,在“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基础上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经济发展“质”的提高。

“新引擎”的打造途径:深化改革和万众创新

党的十九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等方面,为如何打造“新引擎”指明了方向。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发展新动能,强化标准引领,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要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改进科技评价体系,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

全民参与为“新引擎”的打造提供智力支持。科技工作者要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性创新,抢占科学研究高地和价值链高端。企业家要运用国家创新政策,整合资源,打造高水平的企业创新团队,深度融合产学研,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夯实实体经济根基。每一位劳动者积极践行“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爱岗求精、敬业奉献,边干边学,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内生效率,打磨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工艺基础。全国上下一盘棋,全民参与创新,让创新者光荣,使创新者获益,共同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尽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原载于2019年12月29日《湖北日报》,作者系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杨涌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