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周易思想有哪些?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周易思想有哪些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春秋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势力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
《四库全书总目》将易学历史的源流变迁,分为“两派六宗”。两派,就是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六宗,一为占卜宗,二为禨祥宗,三为造化宗,四为老庄宗,五为儒理宗,六为史事宗。
“周易”一词的解释,众说纷纭,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二种:一种认为《周易》是周代占筮之书;一种认为《周易》是讲变化的书,英文中TheBookofChanges的译文就是取此义。
春秋时,就有《周易》提法,在《春秋左传》这部史书当中,多次提到“周易”,但从当时人们运用的《周易》看,只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画(符号)卦爻辞。
战国时,以解释《周易》为宗旨的《易传》成书。《周易》和《易传》并称为《易》,如《庄子》所谓“易以道阴阳”、《荀子》所谓“善为易者不占”之“易”包含了《易传》。
西汉以降,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采纳了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孔子儒家的著作称为“经”。《周易》和《易传》被称为《易经》,或直接称为《易》。自此以后,《周易》、《易经》、《易》混合使用,有称《周易》,有称《易经》,有称《易》,其实含义一致,均指六十四卦及《易传》,一直沿用至今,仍然没有严格区分。有的学者为了区分《周易》经传之不同,称六十四卦及卦爻辞为《周易古经》,称注释《周易古经》的十篇著作(易传)为《周易大传》。
在中国《周易》研究史上,一直存在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
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把它概述为两派六宗:两派指的是象数、义理两派;六宗指的是占卜宗、禨祥宗、造化宗、老庄宗、儒理宗、史事宗;六宗可归属于两派。
其中老庄、儒理、史事宗偏向于义理派;占卜、造化、禨祥宗偏向于象数派。义理派侧重阐释《周易》的文义和道理。义和理无形无象,不能单独存在,需要文字和图形的表述显现出来。
义理派强调根据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名的涵义,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简而言之,义理表示事物属性、功能、品德的抽象意义和事物本质规律的道理。
义理派的代表人物为创始者王弼,继承其学说的是宋代的程颐、杨万里、胡援、李光。其实,孔子是义理学派最早的奠基人。
儒理宗代表人物是孔子,由于儒家伦理思想长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因此被儒家奉为五经之首的《易经》,自然以义理为主导,为“大道”,象数则被视为“术数”,为“小道”。
史事宗的易学突出特点是“引史证经”,这个引史证经不是从《周易》形成的历史环境中探寻本义,而是在解释经文时,引述古今王朝兴替的历史事件,来证明义理派的依据是正确的。
王弼、韩康伯的义理,以老庄玄学阐发“易”,入老庄宗。着重发挥卦象说讲的道理。王弼认为卦象是表达某种意思的,明白了它的意思,就不用考虑卦象及其卦象之间的关系。
义理派的“义理”是哲理为主,占理为辅。发掘了《易经》的哲学价值,它阐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心之间的关系,是人生哲学。
象数派注重从八卦所象征的物象,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着重将《易经》用于卜筮,以其所理解的意思而推演人事吉凶的学术派别。
象和数在易学中常被连接起来用,象是形状,数是数目和计算。
《易经》中的象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卦象、爻象;二是指八卦所象征的事物;三是卦辞、爻辞中所说的具体事物。比喻一个人,男女老少,高矮胖瘦都等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象。
易数也有三层含义:一是表示一卦之中各爻属性的数;二是表示爻位顺序的数;三是表示占筮求卦的方法。与其相貌特点有关的数字,如身高、年龄等数字及推算这些数字的方法就是数。
世界上有形状的万事万物都是有象有数。象数派侧重于通过《易经》的卦象和有关数字,解释卦象象征内容和卦象之间的关系。
象数派的代表人物有汉代的孟喜、京房、焦延寿、宋代的陈抟、邵雍、郑玄和三国时期的虞翻等人。其中,孟喜和京房的易学观点被易学界称为孟京易学,属于汉代的官方易学。
宋代的陈抟、邵雍入造化宗;京房、焦延寿入禨祥宗。
象数派在先秦时已有萌芽,到了两汉达到了极盛,孟京易学是汉代易学的主流学派;此外还有一个以费直为代表的民间易学;发展到东汉时期,以孟京易学为代表的象数派,逐渐被费直所代表的民间易学所替代;魏唐时期以王弼为代表的义理派成为主流派别。
发展到宋朝时期,以陈抟、邵雍为代表的象数派又得以蓬勃发展。陈抟的阴阳鱼太极图解说《周易》原理,邵雍提出的皇极经世图,此图将六十四卦卦序图和其制定的古代历史年表相参照,以说明人类历史的演变过程。
象数派是自然科学,可以推算过去、分析现在、预测未来。
易经的研究应用,义理离不开象数,象数也离不开义理。象数和义理可以看作是同一个事物的两面。
从现代科学观点来看,所谓义理派,更接近哲学、社会科学;所谓象数派,更接近自然科学。对易经研习和应用上,可以用更开阔的思维,将义理和象数的研究实现合流,互补。
因此,我们建议对《周易》继承先哲们的聪明才智,促进现代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和谐发展。
现代中国学术界尤其是哲学史研究领域,《周易》一直被视为占筮书而难登大雅之堂。一方面承认其为传统社会官学典籍,另一方面又弃如蔽履。
20世纪60年代末,台湾学者劳思光在新编《中国哲学史》第一卷中,介绍了《易经》中的“宇宙秩序”观念。80年代,《周易》开始为大陆学术界所注意,从中国哲学史研究队伍中分离出专门从事《周易》研究的学术群体,以《周易》流传本及出土《周易》竹书、帛书文本为主,相继出版和发表大量高质量专著、论文;另一方面从逻辑学研究队伍中分离出来的专门从事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学术群体,从逻辑学的角度审视和分析《周易》,相继出版和发表了一些专著和论文,并在21世纪初,将《周易》的逻辑思想作为中国逻辑史的起点,编写入国家级重点教材,由教育部研究生办公室推荐为高校研究生教学用书。
针对现代研究《周易》的乱象,王亭之(谈锡永笔名)先生认为:
易学分“汉易”与“宋易”二种,汉易以象数为主,汉代易师都有自己的体例。宋人治易则不同,他们不需体例,一卦一爻,人人可以作文。现在谈易,多为宋易学。
近年研究《易经》的人,又兴起一片“扫象”的风气,也就是强调义理派,否定象数派。台湾如是,大陆亦如是,他们认为“卦象”这种东西,是汉代人胡乱搞出来的,而且从来无系统着述,因此大可不必理会,不如用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之类的新观点来研究《易经》。换句话说,就是否定代表象数派的“汉易”。
把《周易》看成是卜筮之书,有何不可?若说卜筮迷信,那亦是古人迷信,我们总不能要求古人懂得马列主义与辩证法也。如果不能正视这个问题,再过十年廿年,《周易》的汉学研究,恐怕真的会变成空白。
比若说《周易尚氏学》完全根据卦象,继承汉代的易学路线,而且用《焦氏易林》来研究《易经》。焦氏乃汉代经师,由他的观点,可以研究出许多前人未说明的卦象问题。
如果按照义理派的研究,只玄谈而不务实去研究易象,那么《周易》传下来的便只是一堆文字。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易经六十四卦是透过六十四卦的组合,去反应六十四种不同的事务、情境、现象、特定环境下的人生哲理、以及大自然的运作法则。每一卦都会有六爻和爻辞,以及三百八十四种对应的状态,透过这些变化可以知道世间万物的运作以及人生的哲理。
《易经》由本文的“经”和解说的“传”构成。“经”由六十四个用象征符号(即卦画)的卦组成,每卦的内容包括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组成。
一:爻,卦画的基本单位为“爻”,爻分奇画与偶画,奇画由一条长的横线而成“—”,俗称“阳爻”;偶画是以两条断开的横线而成“--”,俗称“阴爻”。每一卦从最底层数起,总共有六爻,六爻以不同的奇画偶画配搭,形成八八六十四种不同的组合。按易天地人三才观,初、二爻代表地,奇画为刚偶画为柔,三、四爻代表人,奇画为义偶画为仁,五、上爻代表天,奇画为阳偶画为阴。所以用“阳爻”“阴爻”称谓奇画与偶画,是泛阴阳论的表现。
二:卦画(卦的符号),即由六条“—”“--”奇偶画爻组成。
三:卦名,顾名思义即前面卦画之名,如“坤”“复”“既济”等。
四:卦辞,在卦名后,对六爻的综合总结,如“元亨利贞”,“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等。
五:爻题,即爻位名称,表示某一爻在六爻中的具体位置及奇偶画性质,六爻卦位自下而上数起,分别为初(即一)、二、三、四、五、上(即六)。“—”为九,“--”为六。如“初六”“九三”“六五”“上九”等。
六:爻辞,指单条爻的说明、描述文辞,一卦有六爻,故共有六条爻辞,如“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同一卦六条爻辞间相对独立、相对静止但又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表示不同时间、阶段事物的发展状态,以构成完整的发展、发生过程即全卦六爻整体内容总结—卦辞。
七:上卦与下卦和内卦与外卦,因六十四卦最初由三爻八经卦重之演变而成:“八卦成列,像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所以六爻卦亦可以分解为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四、五、上为(上卦)或“外卦”,初、二、三为“下卦”或“内卦”。如“复”卦,上“地”下“震”,内“震”外“地”,“谦”卦为“坤”上“艮”下,内“艮”外“坤”。
爻及含义。一:爻含有三才之道。
八卦由三画组成,如乾坤三画象征着天地人,天地人即“三才”,其中下爻代表地,中爻代表人,上爻代表天。六十四卦由八卦相重而成,故六十四卦中也含有三才之道。一卦六爻,初二爻为地,三四爻为人,五上爻为天。
二:爻所处位置代表事物不同阶段。
初爻:代表事物开始;二爻:代表事物崭露头角;三爻:代表事物大成;四爻:代表事物进入更高层次;五爻:代表事物成功;上爻:代表事物终极。乾卦比较典型。
三:爻所处位置代表人的身体不同的部分。
初爻:代表脚趾(因脚趾在最下);二爻:代表小腿;三爻:代表腰(三爻居中,腰也居中)四爻:代表上身;五爻:代表脸;上爻:头。咸卦、艮卦比较典型。
四:爻所处的位置代表社会不同等级。
按照汉人对《周易》的注释,情况如下:初爻在下,代表民;二爻居中,代表君子、卿大夫;三爻在二爻之上,代表诸侯;四爻近五,为近臣;五爻在上居中,为天子;上爻在最上,为宗庙(或太上皇)。
五:爻所处的位置代表不同性质事类。
一般说来,二爻五爻居中,以示行中之道(即不偏不倚,不过无不及,古人称为大德),故多荣誉,多有功绩。也就是说,《周易》二五两爻辞多是吉利的。三爻居内卦之上,过中。故多凶险。四爻近五爻,五爻为天子,故近天子之人,多恐惧,即所谓伴君如伴虎。初爻代表事未成,上爻以示事已过。
六:爻位。
爻所居的位置叫爻位。爻位有一定的规律:初为阳位,二为阴位,三为阳位,四为阴位,五为阳位,上为阴位,即奇为阳位,偶为阴位,初、三、五为阳位,二、四、上为阴位。在《周易》中,阴阳位与阴阳爻并非一一对应,即阴爻并非居阴位,阳爻亦并非居阳位。而多为阴阳杂居,如阳居阴位,阴居阳位,故《周易》中有当位、不当位(或得位、失位)问题。一般说来,阳居阳位,阴居阴位为当位。阳居阴位,阴居阳位为失位。在《周易》六十四卦中,全当位者为既济卦,全失位者为未济卦。
学习周易的六十四卦,还需要重视《杂卦传》的学习。《杂卦传》为《周易》十翼之一,说明各卦之间的错综关系。《杂卦传》中说明了六十四卦卦名的含义和特点,把六十四卦按照意义相对或者相关分为三十二对,两两一对,用一两个字解释其卦义和相互关系。因为其在顺序上交杂,故称为《杂卦传》。摘录如下:
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屯见而不失其居,蒙杂而着。震,起也;艮,止也。损、益,盛衰之始也。大畜,时也;无妄,灾也。萃聚而升不来也,谦轻而豫怠也。噬嗑,食也;贲,无色也。兑见而巽伏也。随,无故也;蛊,则饬也。剥,烂也;复,反也。晋,昼也;明夷,诛也。井通而困相遇也。咸,速也;恒,久也。涣,离也;节,止也。睽,外也;家人,内也。否、泰,反其类也。大壮则止,遯则退也。大有,众也;同人,亲也。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小过,过也;中孚,信也。丰,多故也;亲寡,旅也。离上而坎下也。小畜,寡也;履,不处也。需,不进也;讼,不亲也。大过,颠也;姤,遇也,柔遇刚也。渐,女归待男行也。颐,养正也;既济,定也。归妹,女之终也;未济,男之穷也。夬,决也,刚决柔也;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
最后,我们针对很多算命、看风水等数术应用者,来谈一谈《周易》的重要性。
王亭之先生认为:《周易》是这紫微斗数、玄空风水等术数的本体,若仅知用而不知体,那就可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很多人学易,只记着一些数术上推断的法则,也可以说初步精通,但法则却是死的,能明本体,知其所以然,才能进一步思索,然后才能变通,若只学数术法则,甚至认为《周易》与此无关,那便只是死背菜谱煮菜的厨师,一匙盐,半匙糖,一茶匙醋,依书落料,便以为自己煮得一手好菜,却不知道那些名厨,随手落料,成竹在胸的境界。再以写画为例,若不知《周易》,那便仅是一味临摹画稿的画师,一脱离画稿,便再画不成片段。术数界却有一个通病,一味以“秘诀”为贵,所以才拼命标榜“秘本”、“秘笈”,那就是但知求“用”,而不知本体的重要也。很多秘传的数术,绝无秘笈,只有师门传授的一些法则,但却必须通晓《周易》,然后才能领悟其理,将之灵活应用。
此乃王亭之肺腑之言,请勿以为悠谬。
引用文章:
百度:周易。
袁芊荨:探源《易经》的流派——明义理、解象数。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公众号属于非营利性性质,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后批评指正,提出意见,注意文明上网,依法守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