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爱莲说》与禅宗的“烦恼即菩提”

《爱莲说》很短,一共才119个字。这是周敦颐47岁的时候写的。他只活了57岁,47岁就算中老年,这部作品代表了他思想的成熟。

周敦颐因为什么写下了爱莲说(刘立夫周敦颐爱莲说与禅宗的)(1)

文章说,世上有三种花代表三种人品:第一种是菊花,晋代陶渊明的最爱;第二种是牡丹,唐朝以来普通人的最爱;第三种是莲花,我情有独钟。因为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内心通透,外观正直,散发出淡淡清香。你只可以远远的欣赏她,但不可以亵渎她。爱菊花的是隐士,爱牡丹的是俗人,爱莲花是君子。我就是爱莲花的君子。可是,这个世界上毕竟俗人多而君子少,有谁愿意跟我同道,做一个不染流俗、中通外直的君子呢?

周敦颐因为什么写下了爱莲说(刘立夫周敦颐爱莲说与禅宗的)(2)

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莲花不是佛教里面的一个吉祥之花吗?周敦颐独爱莲花,难道与佛教有关系吗?没错。

佛教关于莲花的记载很多,还有一部专门用莲花起名的经,叫《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观音菩萨坐莲台。自古以来,印度都将莲花特别是红莲视为水生植物中最高贵的花,佛教视之为“七宝”之一。《维摩诘经》上说:

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

莲花总是生长在卑湿的淤泥浊水之中,按照佛教的理解,淤泥浊水即是烦恼,如果没有人世间的种种烦恼,人也成不了佛。这叫“烦恼即菩提”,在烦恼中成就菩提。周敦颐从来没有提到自己要成佛,他只做君子,但道理是相通的。周敦颐自己也说,他的思想境界就是受几个和尚启发而来。

周敦颐因为什么写下了爱莲说(刘立夫周敦颐爱莲说与禅宗的)(3)

有一本禅宗的书,叫《居士分灯录》,上面说周敦颐是佛印了元禅师的法嗣,即俗家弟子。与周敦颐交往过的还有晦堂祖心、东林常总、佛印了元、黄龙慧南等人,都是当时有名的僧人。按佛教方面的记载,周敦颐的学术思想基本上都是受禅师的启发而来。比如,周敦颐特别推崇体悟“孔颜之乐”,源于晦堂祖心禅师的“自家屋里打点”。周敦颐发挥儒学的“至诚之道”,即源于东林常总的“实际理地,不著一尘”。周敦颐独创的《太极图说》则出自《华严经》的“法界”理论。周敦颐本人还承认,黄龙慧南、佛印了元启发了他的“妙心”,东林常总则让他了他对《易》理有通透的把握。

周敦颐因为什么写下了爱莲说(刘立夫周敦颐爱莲说与禅宗的)(4)

你也许不相信佛教方面的记载。但是,《二程遗书》里面记载了二程说过的一句话:

周茂叔,穷禅客。

周茂叔是周敦颐的字。学生说自己的老师是“穷禅客”,让人莫名其妙。有人将这句话解释为:“周敦颐曾经跟禅师论辩,说得禅师理屈词穷。”那怎么可能。周敦颐受过高僧的影响很正常。他“不除窗前草”,人问其故,答曰“与自家意思一般”。这个典故朱熹曾提到过,说明周敦颐学到了禅宗的精髓,过得活泼而洒脱。

周敦颐因为什么写下了爱莲说(刘立夫周敦颐爱莲说与禅宗的)(5)

有人说,湖南、江西到处都有莲花,周敦颐写《爱莲说》未必与佛教有关吧。问题在于,你就是天天坐在水里看莲花,能看出个啥来?周敦颐发现莲花之美,是他精神近乎完美的结果。中国人视牡丹为国花,印度人视莲花为国花,一个追求富贵,一个追求圣洁。这是两种文化的差异。在中国,欣赏莲花、把莲花说得那么高尚的,大概周敦颐是第一个人吧。周敦颐的《爱莲说》道出了他的精神气质非同寻常,普通儒者极难达到他的境界。

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洒脱的胸怀,如同雨过天晴后的明朗洁净,足见周敦颐的卓越人品。注意,真正的道学家靠的是身体力行而达到圣贤境界,后来王阳明强调的“知行合一”也是这个意思。你要是做不到,又想沽名钓誉,那就是假道学,伪君子。

周敦颐因为什么写下了爱莲说(刘立夫周敦颐爱莲说与禅宗的)(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