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做完作业我带你去看电影
女儿:太好了,我马上做
5分钟后,女儿做完了作业
女儿:爸爸,我作业做完了,去看电影吧
爸爸:不能去!你太敷衍了!错了这么多怎么去看电影?
女儿大哭:你骗人!说好了做完作业看电影!我明明把作业做好了!
在这个冲突里,爸 爸的想法:让孩子做好作业;孩子的想法:看电影。
因为双方的目标不同,虽然孩子做了作业,但没看成电影,家长的目的,孩子的作业都是敷衍过去的。更糟糕的是,孩子认为父母说话不算话,父母认为孩子不听话,亲子关系越来越差。 很多时候,孩子跟父母之间都会发生类似的矛盾,根本原因就是双方的目标不同。
中国的家长最喜欢让孩子听话,但孩子的目标跟父母的需求并不一致,最后都是在父母的吼叫声中结束:“你不需要知道为什么!只要照我说的做就行!”
都说最让人羡慕的亲子关系,就是伙伴型的关系,既是家长也是朋友,我是你成长的领路人,你是自己世界的主人。但往往我们都是跟孩子处成了敌人,我在等你感恩,你却在等我道歉。
那么,到底如何才能让自己成为孩子朋友,实现令人羡慕的亲子关系呢?在最近热销的管理类经典书籍《这才是POA》中,作者查理给出了思路,如果家长能够用好POA思维,完全可以成为孩子亲密的Partner。
什么是POA思维
《这才是POA》一书中提到POA的概念,包括了三大支柱。
P,Partner,代表伙伴;
O,Objective,代表目标;
A,Acceleration,代表方法。
POA的三个元素的理想状态就是:通过目标O凝聚志同道合的伙伴P,伙伴P共创适合的方法A,方法A服务共同的目标O ,最终形成一个不断滚动的良性循环。
POA思维有两个特点,第一是极简,一共就三个元素,简洁明了;第二是回归本质,越是复杂的问题,越要回到原点来寻找方向。
教育孩子的时候为什么要注意POA思维
思维决定行动。不一样的思维,决定着不一样的信息处理方式,践行不一样的行动。--查理
教育路上,孩子跟家长的大部分矛盾,都来源于目标的冲突。因为孩子跟家长地位的不同,导致家长常常无视孩子的需求,以自己的目标替代孩子的目标,而目标的不同,必然导致行动力的低下。在跟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出现以下类似的问题:
1. 孩子写作业拖拉,粗心大意
2. 想让孩子养成整理书包习惯,但努力了好几年,始终没有效果
3. 给孩子报了钢琴,一练琴就鸡飞狗跳
4. 买了不少名著在家吃灰,孩子只喜欢看笑猫日记、米小圈
这些困扰父母困境,都是因为双方在目标上存在较大的分歧,必然会不断产生冲突,而且往往以父母的吼叫、打骂与孩子的哭闹中不欢而散。一句话,亲子关系中的主要矛盾,就是父母跟孩子的目标不匹配引起的。
任正非说过,企业里一切问题的根源都是人的问题,管理的本质其实就是如何处理好人的问题。相较于过去的KPI、OKR式管理方式,POA管理思维更注重的是人的问题,强调资源是人带来的。所以POA思维特别适用于对孩子的教育,把家庭看成一个最小的企业,家庭企业的最终目标是解决员工也就是孩子成长中的问题。
POA思维的核心思考方法就是要统一方向,形成合力。只要能够找到父母跟孩子之间共同的目标O,就能成为孩子的真正伙伴P,再通过与孩子共创方法A,最终形成亲子关系的良性循环。
如何用好POA思维跟孩子成为真正的伙伴伙伴多,而不是简单的所谓人多,人多更可能是“乌合之众”。--查理
POA思维里的支柱Partner,本意是指志同道合的伙伴,但判断是不是真伙伴,只有一个标准:是否目标一致。虽然父母跟孩子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但大多数时候,双方的目标完全不同,并不是真正的伙伴。想要跟孩子成为目标一致的真伙伴,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 01找准孩子真正的目标O
由于家庭地位的不同,很少有父母能够耐心的了解孩子的想法,要么无视孩子的需求,要么用自己的目标来替代孩子的目标。特别是习惯于传统教育方式的家长,最喜欢说的就是:“你不要问为什么,只需要按我说的做就好!”
但一味忽视孩子的目标,孩子要么变得没有目标,毫无主见,要么敷衍应付,排斥拖延,家长就会给孩子贴上自私、无能、叛逆等等标签,最终亲子关系变得形同陌路,甚至反目成仇。
而受限于心理发育的特点,孩子们大部分都只有短期的小目标,而很难有长远的大目标。孩子会知道“今天想要吃什么”,“下午想要玩什么”,但是对于“为什么要学钢琴?”,“为什么要学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的长远人生规划很难形成明确的概念。
那么如何让孩子建立起正确的目标O,明白到底应当做什么呢?《小王子》里有句话说得很好:“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来搜集材料,不要指挥他们做这个做那个,你只要教他们如何渴望大海就够了。”
如果家长的目标是想要让孩子喜欢上练琴,最好的办法是让他对钢琴感兴趣,建立希望练好琴的目标。可以陪孩子去参加钢琴演奏会,看钢琴有关的电影,给孩子讲郎郎的练琴故事,带孩子交一些从心底热爱钢琴的同龄朋友,让孩子从练琴中得到正面的反馈。
罗振宇曾经说:拥有自我驱动力的人,会想方设法找到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与工具,进行自我学习、探索,或与人合作与创新。而没有这种强烈动机的人,即使拥有再多的资源、工具,都没有用。所谓的自我驱动力,就是渴望达成目标的能力,只要帮孩子建立正确的目标O,孩子自然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努力。
- 02不要错把方法当成目标
《这才是POA》指出了在职场中常见的错误,就是错把方法A当成了目标O。在家庭教育中,经常也可以看同样的错误,家长往往习惯于布置作业,孩子则习惯于完成家长布置的作业。
比如常见的听写生字,家长跟孩子的目标,原本都是掌握生字的书写。但往往会出现以下场景:
家长先让孩子听写一遍,然后要求把不会的生字抄10遍。
孩子拖拖拉拉,不情不愿地抄完。
家长让孩子听写第二遍,还是不会写,于是升级成罚抄20遍
孩子开始哭闹,家长开始吼叫。孩子在打骂声中,流着眼泪抄完20遍。
之所以出现这种事倍功半的情况,完全就是因为家长忘记了让孩子掌握生字的初心,错把目标变成让孩子接受抄写多遍的方式,孩子则把完成抄写当成了任务。
如果运用POA思维来解决困境,凡事先找目标O,听写的目标就是为了让孩子掌握生字,抄10遍只是方法,如果抄2遍就能掌握,又何必重复抄写呢?完全可以让孩子自己再复习一遍,再进行听写,只要能掌握,就达成了双方的目标。
- 03找到达成目标最合适的方法
POA思维里的A,原文为Acceleration,是加速的意思,其实也是说明只要找对了方法,就能够产生加速度来达成目标。而这个最适合的方法A,在POA思维里是通过有共同目标的P共创出来的。
雷军的小米对互联网时代消费的认识非常清楚,就是参与性消费。正所谓千好万好,不如顾客的参与感好。小米著名的“参与感三三法则”包括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小米乘风破浪的每一步,都强调着粉丝的参与感。
教育过程中,对于孩子来说,完成目标最好的办法,一定是他参与进来共创的,而参与也是POA思维里的重要一环。但凡能参与的事情,孩子都会特别兴奋,而且能够自己想出很多奇妙的办法来完成。
前不久,单位的同事生了二胎,他每天都很发愁,老大感觉自己被冷落,对妹妹十分嫉妒,经常闹脾气。为了哄好姐姐,他不得不买了一大堆玩具,累得要命的时候还要带姐姐出去玩,一直疲于奔命。最终有同事给他支了一招,所有要照顾妹妹的事,都要让姐姐参与。
从此之后,姐姐就很开心地学会了给妹妹换尿布,泡奶粉,还特别喜欢给妹妹唱摇篮曲哄睡,甚至同事在家说话声音大了点,姐姐还很严肃地要求不能吵到妹妹。
学习上,也是同样的道理,让孩子参与拟定的学习计划,有两个显而易见的好处:第一,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孩子定的办法或许不是最好,但一定是最适合他自己的;第二,自己立的Flag,含着泪也要完成。孩子自己定的目标,完成的动力必然比被父母安排的高。
- 04把目标O定成当孩子的伙伴
孩子毕竟不是父母的复制品,很有可能费尽了一切心力,最终孩子的目标还是跟父母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POA思维又如何产生作用呢?很简单,可以把父母的目标O设定原来当好孩子的伙伴,P就是家人,方法A可以是“求同存异、相向而行”。
两个国家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尚且可以用“求同存异、相向而行”的办法形成友好关系,和平共处。父母跟孩子之间存在着亲情的天然纽带,更是可以通过这8个字来形成最坚强的伙伴关系。
或许父母是大学教授,孩子却只想当蓝领工人;父母是商界风云领袖,孩子却只想当一个普通人。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父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孩子能够独立自主,快乐生活。不管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有没有听从父母的安排,都能实现父母跟孩子目标中的共同点:过得幸福。
从生到死被安排的明明白白的人生,或许只要听从指令,就可以过上令人羡慕的日子,这样的人生,又有谁真正想要呢?孩子有不同的目标O,父母一样可以在孩子伤心的时候送上拥抱和安慰,在需要的时候给予鼓励和支持,在迷茫的时候给予方向和建议,自然就能成为孩子最亲密的伙伴。
总结
育儿路上,心法不通,技法则无用,目标O是我们的心法,方法A是我们的技法。POA极简思考法让我们回归到关注心法上,从解决表面的问题转变为解决问题的本质。——查理
正确的思维能够决定一个家庭能否长期持续获得一个好的结果,POA思维的特点就是简单高效,适用范围广。想要实现让孩子把父母当伙伴的最佳亲子关系,就要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用好POA思维,找对父母的真正目标O,不再把爱变成情感枷锁,而是通过找到共同的O,共创最适合的方法A,成为孩子最亲密的伙伴P,最终形成良性的滚动循环。存异,相向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