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训

咬字训练口诀(咬文嚼字你知道)(1)

学习古文字,有一个麻烦的地方,就是互训。

很多古字典,譬如《说文解字》,查“追”字,释义“逐也”。查“逐”字,释义“追也”。

看到后是不是一头雾水?到底什么是“追”什么,是“逐””呢?

何休注:以兵逐之曰追。“追”,因为想得到而去追求,“逐”,不想得到而去驱逐。

很显然追与逐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这种文字间相互注释的情况,称为互训。

清代学者戴震、段玉裁认为转注就是互训,即意义上相同或相近的字互引解释。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转注,六种造字法之一。

互训的字,在某些释义上有相通之处,但是也有不同,要注意辨析。

如在《说文解字》中,远,释义“辽也”。

辽,释义“远也”。

用远来释义的还有“逖,迥,逴”等字,从字面意义上来看,“远”是这些字的本意。

桂馥在《义證》中说:“古升、登、陟、得、德五字义皆同。”也是互训,但仅限于“升”这个意义。古“道德”的“德”字,写作去掉左边偏旁的部分,是特指的,不与此义相同。

五四运动之前的教育,六、八岁到十二、十五岁,为学馆时期,主要任务是读经,也有习字、练武等活动。六岁以前一般不读经。读经要“详训诂、明句读”的。

此时的学习称为“小学”,专指文字学。

华夏文明五千年,是经得起考验的。不像现在的某种教育模式,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到下面学校,两三年就是一次大改革,不断的自我否定,甚至迷恋于国外的教育。人家弃如弊履,我却甘之若饴,可怜尚不自知。让真正想搞教学的老师们无所适从,精力都用于学习教学模式了。

​从文明发展历程来看,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明行为,才是更合理的,也是更有生命力的。如果轻易被社会上某人的某宣传影响,就认为这些教学行为是科学的了,那科学也太没价值了。

#教育#​#文字#​#文化#​#说文解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