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虽然传统文化存在着根深蒂固的“重农抑商”、“重仕轻商”思想,以至于正史一直没有商人的地位。尽管这种思想长期制约着中国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从早先秦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的简单商品经济,到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再到明清事情商帮的出现,显示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源远流长。

商帮作为一种组织形式,他在商业中起到的作用就是信息交流,资源整合,更好地促进了商业的快速发展。明清时期形成了陕、晋、徽、鲁、闽、粤、宁波、江右、龙游等十大商帮,实力比较雄厚。

明清商帮显著特征(浅谈明清陕西商帮)(1)

前些年,人们通过一些影视剧,对晋商和徽商都比较了解。今天我给大家说说十大商帮中的陕西商帮,曾是十大商帮中实力最为雄厚的,也是衰落最早的商帮。

明朝,政府为了巩固国防,在陕西等地实行“食盐开中”、“茶马交易”、“棉布征税”、“布马交易”等政策。利用这些国策,陕商迅速崛起。明末科学家宋应星曾说“商之本者,大抵属秦、晋与徽郡三方之人”。明朝的顾炎武也曾说“关中多豪杰之士,其起家商贾为权力者,大抵崇孝义、尚节概、有古君子之风”。当时陕商给人的形象就是“骏马快刀英雄胆,干肉水囊老羊皮”,“尚气概、先勇力、忘死轻生”。明清十大商帮,唯陕西商人是依靠本土资源和地域优势发展起来的。当时陕西商人活动的主要区域是:陇、青、川、陕、蒙、藏。

明朝时期,应该是陕西商帮的鼎盛时期,当时涌现出了一批大商巨贾。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文学史上明代“前七子”康海。康海是状元出身,后因朝廷斗争被罢官,一怒之下下扬州经商,后成为巨贾。扬州有名的“康山草堂”就是康海所建。因风景绮丽,装饰豪华,乾隆皇帝几次下扬州曾在这里驻跸。

明清商帮显著特征(浅谈明清陕西商帮)(2)

扬州是许多陕西商人发家致富的起点,扬州的许多著名建筑和名胜古迹都是陕西商人捐资修建的。如扬州大明寺的大雄宝殿、蜀岗等。陕西商人在扬州赚到钱后,受到扬州奢华生活的影响,把赚来的银子用于奢侈消费,挥金如土,狼藉高粱,衣服马车动辄十万,有的以银子买金箔,载至金山塔上,随风扬去,飘荡于沿江草树之间,以此取乐。

扬州对陕西商人来说,是成也萧何败萧何。明代弘治以后,徽商的势力迅速在扬州崛起,压倒了陕商。山西商人开始和陕西商人貌合神离。入清以后,陕西商人在扬州迅速衰落,陕西商人是带着对扬州无限眷恋、无可奈何的心情离开了这个曾经是自己发迹地、醉生梦死、风花雪月的地方,走向四川,寻找新的发展地。

四川文人曼因曾在自己的著作《自流井》一书中记载过几则陕西商人在四川创业的故事。四川自贡的井盐业基本都是陕西商人开发的。嘉庆年间,嘉庆皇帝的一道上谕中说:“川盐投资,秦人占十之七八,川人占十之二三。”

明清商帮显著特征(浅谈明清陕西商帮)(3)

清代,川中经张献忠战乱,人口稀少,大量陕西人移肯四川,当时川北各地基本都是山西人,连清初的成都也以陕西人居多,现在成都还有一个陕西街,陕西会馆等。在修建陕西会馆时,还有一段故事。当时陕西人把四川的银子都运走了,当地人很不服气,就以防止风水外泄为由,指定陕商只能在一处低洼地方盖会馆,并不许东当地一锨土,以此为难陕商。陕商不为所动,硬是回到自己的故乡陕西同州府(今陕西渭南),背来一口袋一口袋陕西黄土,经千里蜀古道,在当地盖起了富丽堂皇的陕西会馆。

明清商帮显著特征(浅谈明清陕西商帮)(4)

陕西商人入川贩盐的过程中,又创造了中国国酒“茅台酒”。当时贵州怀仁县茅台村是陕商贩盐的水陆码头,陕商用船将盐巴运到茅台村,上岸用骡马驮至贵阳,故茅台村秦商汇集,叫做“盐走赤水河,秦商聚茅台”。就在这个茅台村,一家陕西刘姓人开的烧酒作坊出的酒成了后来名震海内外的茅台酒。

明清商帮显著特征(浅谈明清陕西商帮)(5)

入川的陕西商人不仅开盐井,办烧坊,同时在四川南部贩茶,“西南边茶”从明到清500年几乎被陕商垄断。西南边茶,就是把川北雅安、灌县、名山、洪雅的茶运到康定,然后贩运到四川松潘、西藏,换取藏民的马匹和其他产品,历史上叫做“五属边茶”。当年经营“五属边茶”的主要是陕西商人。

明清商帮显著特征(浅谈明清陕西商帮)(6)

在明清两代的500年里,陕西商人大量贩运江南的标布、湖北的土布、河南的颖布到西北各地,明代的西北天气高寒,物产不丰,棉花种植有限,而纺织技术尚未北传,西北市场对布匹的需求量巨大。边防军需要布匹,布马交易需要布,明代的西部地区是中国棉布最广阔的市场。而明代棉布的主要产地在江南苏松嘉杭一带,这些江南的标布就是陕西商人贩运到西北的。进入清代以后,陕西商人一般不再去江南贩运标布,而是转销鄂豫的府布。

在西北市场上垄断皮货贸易的仍然是陕西商人。陕西商人所以被叫做“西商”,就是因为他们穿着老羊皮袄,做皮货生意,一身羊膻气,所以徽商才污蔑山陕商人是:高底馕鞋踩烂泥,平头袍子脚跟齐。冲人一阵葱椒气,不待闻声是老西。陕西皮货商们几乎支起了陕西经济的半壁江山,陕西商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皮货生意而被冠以“西商”名号的。

明清商帮显著特征(浅谈明清陕西商帮)(7)

清代陕西商人皮货贸易的兴盛,应有陕西回民商人的一份功劳。陕西回民商人精于皮革熟制技术,他们聚居在西安、长安及渭北各县,成为陕西硝制皮货的主要技术力量,并且随着他们四处迁徙经商,还把皮货贸易及其硝制技术推广到全国各地。

当这些陕西商人通过贩盐、贩茶、贩布匹,皮货交易、开当铺、票号发财致富后,遵照陕西人传统观念“富贵不归故里,如衣锦夜行”,在家乡大兴土木,建造高房大院,使渭北川道在陕甘回民起义前,这种高房大院、深宅巨户到处都有。如今,躺在关中民俗博物院以及散落在渭北农村的深宅大院,其规模布局并不比今日山西的大院逊色。他们如今继续诉说着主人当年的辉煌。

明清商帮显著特征(浅谈明清陕西商帮)(8)

纵观这些曾富甲一方、翻云覆雨弄潮商海的巨室大族的兴衰历程-----因穷经商起家,因商致富,富而不思进取,终而没落。这些陕西商人的内在不良素质,再加上陕甘回民起义的打击,陕西商人不仅大量的资本耗散殆尽,而且还要重建家园。清代后期,陕西兵荒马乱20余载,商人们“新畴已费,日藏旋空,掠搜既颇,避移无所”,民众“无论富贵贫贱,半死刀兵,半死疫疠”。

陕西商人经战乱洗劫,各商号家园遭遇毁灭性打击。“地既残破,富者执资远去,贫者无力经营,内鲜聚积之人,外少往来之贩”,陷入“既不能招来外商,更无人贩运”的困顿境地,在内藏悬磬、外资耗散的窘境下,错失借优化资本投资去改变衰落命运的良机,反而困守黄土地,沦落为在皇天后土里足踏手耕的农民。

明清商帮显著特征(浅谈明清陕西商帮)(9)

明朝末年,农民起义陕西扰乱数十年,清初王辅臣之变,闹成十室九空。康乾两朝的西征,陕西首当其冲的运输军需。咸同年间,回民起义,千里无烟,鸡犬甚少声,异族侵凌,杀人流血的惨剧遍演关中,接着光绪辛丑、庚子第二次大饥荒,饿殍遍野。民国后,战争靡已,陕西的元气,早已剥夺无余。这也是陕西商帮渐渐衰落的社会原因。

是非成败转头空,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