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时曾学过《浮生六记》,不过课本上只是《卷二闲情记趣》的一部分,后来找了原文才知道学校教的是“删减净化版”,于是就对这本书来了兴趣,尤其是沈复和芸娘琴瑟和鸣的爱情故事曾经多次打动过我。

沈复生活在清朝,大概是乾嘉道光年间,在那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他却没有考取过丝毫功名,毕生就是到处转转,偶尔赚点小钱,是一个没什么社会地位的人,虽然有点才气,但对外他没有任何成就,对内他甚至保不了妻儿周全,甚至还曾经沾沾自喜地炫耀自己在外嫖娼的经历……

可以这的一个人,他的文字却又有种难得的美感,让人不能割舍。

所以,我对这个人的爱恨情愁交缠在心头,一言难尽。

抱着这种对沈复的“剖析”,也是对《浮生六记》的喜爱,我也跟风买过多个版本的《浮生六记》,今天闲来无事,便把市面上卖的比较好,或者说有特色的浮生六记拿来比一下。

版本说明

本次特地选了三个版本的《浮生六记》,分别是:

译者介绍

三个版本的作者各有特色,其中张佳玮是知乎大V,周公度是诗人,关熙潮不太熟悉,查了下百度百科,得知是央视《中国成语大会第二季》的八强选手,也出过几本书,看起来长得挺帅的。

张佳玮,知乎大V,第四届新概念作文比赛获得二等奖,现在在法国留学。

周公度,诗人、随笔作家。曾主编《诗选刊》杂志多年,《佛学》月刊杂志主编。

关熙潮,作家,《中国成语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八强选手。

封面对比

审美这个东西各花入各眼,每个人有自己的喜好,这三本书也各有风格,摆在一起,特点鲜明,各有特色。

张佳玮版本的《浮生六记》书封较为朴素,大片留白,看起来十分素雅。

名家解读浮生六记(书话浮生六记版本比较)(1)

周公度版本的《浮生六记》看起来恢弘大气,封面用了硬壳纸,看着很厚的一本。

名家解读浮生六记(书话浮生六记版本比较)(2)

关熙潮版本的《浮生六记》看着……怎么说呢,封面的镭射反光在灯光下看着十分奢华,而且封面颜色又很跳,跟其它两版比起来,完全不是一个风格,并且封面配着沧浪亭的一角照片,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感觉,设计的很艳丽。

名家解读浮生六记(书话浮生六记版本比较)(3)

内文排版

既然是本公版书,三家难免会在内容上动点小心思,做出点区别

张佳玮版本的《浮生六记》比较朴素,只是在张佳玮的白话译文和文言原文中做了区别,白话文为黑色,而原文为蓝色,这种蓝有点亮,像复写纸的颜色。

名家解读浮生六记(书话浮生六记版本比较)(4)

前面提到了周公度的《浮生六记》很厚,这个厚在于不光是封面,而且内文也很厚,《浮生六记》原文不过四万余字,而这个版本竟做到了厚厚的322页,原因是在文言原文的部分,都做了详细的注释,不可谓不用心。

关熙潮版本的脚注多在白话文中,并没有太多,不过书中附了很多全彩的苏州园林景色和沈复故居的照片,并且每章都附带了音视频内容,扫码可以听到音频和《浮生六记》的制作纪录片,形式上很丰富,比较新颖。

名家解读浮生六记(书话浮生六记版本比较)(5)

原文底本

张佳玮版本《浮生六记》选开明书店民国本为底本。

周公度版本《浮生六记》选为民国十三年霜枫社版。

关熙潮版本《浮生六记》并未提及版本,但看似参考的是林语堂先生的版本。

需要提一下的是,《浮生六记》说是“六记”,但是在流传的过程中六记只剩下了《卷一闺房记乐》《卷二 闲情记趣》《卷三 坎坷记愁》《卷四 浪游记快》这四记,而《卷五 中山记历》和《卷六 养生记道》这两记则早已遗失,后来市场上流传的所谓“足本六记”的后两记均被考证是后人伪作。

既是伪作,张佳玮和关熙潮版本的《浮生六记》中后两记就都写的是“佚”,并没有在书中收录。

可是,而周公度版本的《浮生六记》却加入了已被证明是伪作的《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道》,至于原因,周公度在书序文中解释说:“《卷五 中山记历》与《卷六 养生记道》两章,一章记琉球风物,几乎全文抄袭李鼎元的《使琉球记》,笔风生硬,乃官样纪事;一章记养生,多引摘自曾国藩的《求阙斋日记类钞》与张英的《聪训斋语》,文章连接处多显粗鄙……不过琉球一章毕竟提供了一种认识琉球风物的本事,养生篇虽多有互相抵牾之处,也时见会心妙语。所以,此版一并收录。”

在我看来这个理由不太成立,既然已经证明是伪作了,而且连周公度自己都觉得“全文抄袭”、“笔风生硬”、“多显粗鄙”……那么从还原沈复笔触的角度去看,这两记就不太合适强加进去。

翻译区别

做为今译本,翻译当为最终看点,但文本上的东西,没有一个标准,只是从个人喜好上来讲,看看个别文言翻译的是否到位,是否信达雅。

张佳玮版本《浮生六记》讲究的是“白话”,通篇读下来就仿佛在看当代的流行故事,很直白顺畅,但个人觉得有点“直白过头了”,例如,《卷二闲情记趣》这一节,原文“至剪裁盆树,先取根露鸡爪者,左右剪成三节,然后起枝”这一句中的“至剪裁盆树”,张佳玮直接翻译成了“至于剪裁盆景这活儿”……“这活儿”三个字未免显得有点粗鄙,毕竟沈复也是一堂堂的清高文人,不太会用“这活儿”这样的词汇吧。

不过,这种过于直白的翻译往往也会凭添一些“萌感”,例如在《卷四 浪游记快》中,沈复在华山误吃了涩柿子,原文写“煮一沸,始去其涩,余不知也”,张佳玮直接就把“余不知也”翻译成了“我不知道啊”,读起来凭添了一丝萌感。

此外,张佳玮版本《浮生六记》文中为了加强语气多次出现“?!”、“!!”这样的多标点,虽然不影响阅读,但看起来总觉得过于粗鄙,丧失掉了沈复原来的文本美感,不够我们之前说的“信达雅”。

相比起来,周公度版本《浮生六记》就含蓄的多了,由于诗人出身,周公度版本的浮生六记更多的提现出了“文字之美”,主要集中在《卷二 闲情记趣》和《卷四 浪游记快》中,在园林和景致描写时,周公度文本的美感可见一斑,毕竟这个版本的宣传语也是“一个诗人献给你的《浮生六记》”。

但说起来,沈复本身并不是一个诗人,《浮生六记》中也没有诗歌创作的元素,但好在周公度深厚的文学素养,文字清新亮丽,读着像是在读诗,倒也别有一番风味。

关熙潮版本的《浮生六记》则恰好介于二者之间,文中并没有过多卖弄风雅的词汇,就是老老实实翻译,规规矩矩叙事,虽然没有周公度的文本流光溢彩的美感,但好在文本老道,翻译的恰到好处。

名家解读浮生六记(书话浮生六记版本比较)(6)

例如,在《卷三坎坷记愁》中沈复去靖江借钱,书中原文是“申刻抵靖”,“申刻”一般指“下午 3 点到下午5点”,于是,张佳玮版本的《浮生六记》就直接翻译成“大概下午四点,才算到打了靖江”。

“大概下午四点”这种翻译虽然没什么问题,大家都懂,但就让人感觉过于直白——毕竟古代没有“几点钟”这种概念,用“大概下午四点”未免让人读起来有点穿越。

而周公度则将“申刻抵靖”翻译成了“申时午后,抵达靖江”,可谓忠于原文,而且这种四字词组,读起来很有节奏,有古文的韵律美感。可问题是,如果读者不了解古代时辰,那就算读白话文,遇到“申时午后”,也难免会诧异说“这是什么时间”吧。

而关熙潮则直接将“申刻抵靖”翻译为“傍晚以前,终于抵达靖江”——不直接提几点钟,也不说时刻,只是讲“傍晚以前”,既点明了时间,又保留了阅读的美感,还能让读者从“傍晚”二字还原“日落黄昏,落魄萧条”的场景,很有画面感,这种翻译的“克制”,很难得。

总 结

《浮生六记》自光绪四年(1878年)首次刊印,到现在两百多年了,已有近百个版本,每个版本都有细微区别,读起来也是各有风味,这个比对也只是比较主观的将观点罗列,并没有“评判优劣”的意图。

自从汪涵在某个节目上推荐过《浮生六记》之后,这本书的热度更是有增无减,每年世面上都会冒出几个所谓“全译本”的《浮生六记》,书商们都想做出自己的特色,往后的每年都可能会有新的浮生六记出来,这所以这个版本对比也只是一种陈列,希望能够帮到你选择出你喜欢的那一个版本。

其实,《浮生六记》的文言文版本也并没有特别难懂,如果看原文,其实更能领会书中的精髓,可逐字逐句地看古文、看注解,这并不符合当今速读时代的阅读习惯,所以全译本的存在,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对于读者来说,同样的一本书读过几遍,每次都会有不同的认识。

而同样的公版书,看不同作者翻译的版本,也会有不同的收获。

古语有云:"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而如果说原版《浮生六记》是一块璞玉的话,那么今天,每个作者对它的解释和翻译,则都是“玉人雕琢”的一种手段,可至于这块璞玉雕琢成怎样,那要交由读者去评断了。

文:澈言

买你买不到的书

旧时风物旧时书 尽在孔夫子旧书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