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成语典故】不设城府

成语“不设城府”与“胸无城府”通用,指为人处世事不用心机,心口如一,诚恳坦率。

典故出自《宋史·傅尧俞传》:“尧俞厚重寡言,遇人不设城府,人自不忍欺。”

傅尧俞(1024年~1091年),字钦之,北宋名臣、诗人,郓州须城(今东平)人,后徙居孟州济源(今河南济源)。庆历二年(1042年),18岁考取进士,官渐至殿中侍御史、右司谏,因反对新法被贬职,宋哲宗继位后再度起用,官拜中书侍郎。

曾祖傅世隆,把家族从大名府内黄县迁居到郓州须城,在这里繁衍生息,死后葬在东平。祖父傅珏生于开宝五年(972年),官至右班殿直,卒于明道二年(1032年),同样葬在东平。父亲傅立,庆历二年(1042年)与长子傅尧俞同年进士及第。

皇祐六年(1054年),祖母霍氏去世,根据其遗愿,傅尧俞将祖父母合葬,并迁葬于孟州济源县清廉乡(今济源市天坛街道),同时,迁家到济源。后人亦都葬于济源。

傅尧俞忠正耿直,不阿不谄。有一次,宋英宗赵曙趁着讨论政事时对他说:“爱卿何不纠举蔡襄呢?”傅尧俞说:“如果蔡襄有罪,皇上何不自正典刑,而要臣下纠举呢?”赵曙说:“你位处台谏职位,由你纠举,付之公议,名正言顺。”傅尧俞说:“若付之公议,臣只见到蔡襄营造山陵有功而不见其罪。臣身为谏官,皇上指使臣弹劾官员,臣坚持公正言事,不敢遵命。”

宋神宗时期,傅尧俞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屡遭贬谪,甚至被贬到黎阳县草料场管理仓库,仍能忠于职守,毫无怨言。由谏官贬谪为地方官,众人认为他不会执行新法,可他对朝廷的法令一律遵照执行。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君子要根据所处的职位来行事。谏官有向朝廷进言的责任,郡守则应该按照朝廷的法令政策处理事务。”

宋哲宗即位后,傅尧俞再度起用,升任吏部侍郎、御史中丞。傅尧俞为官三十年,厚重寡言,为人不设城府,鞠躬尽瘁。元祐六年(1091年)卒,谥号“宪简”。

司马光称赞:“清廉、正直、勇敢三种品德,一个人很难兼备,我却在傅尧俞身上见到了。”亦被后人誉为“金玉君子”。(撰稿:陈淑锋)

带出处的成语典故(东平成语典故之2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