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间戏虐“明治养士,大正养国,昭和养鬼,平成养豚”。
“昭和养鬼”讽刺二战前和二战时期的那种军国主义影响下的严肃尚武好战的社会风气。其代表就是狂热的“昭和男儿”们。
“平成养豚”则是讽刺当今日本毫无上进的懦弱社会风气。其代表就是日本精神颓废的宅男和睡眠不良的上班族之类的“平成废物”们。
如此极端的转变,日本到底做错了什么?
“昭和男儿”的养成与陨落
狂热
日本是个海洋岛国,多火山、地震,因此日本的危机意识十分强烈,对外扩张性和侵略性十足。
《乌合之众》一书中写到,群体里容易狂热,分散起来就是弱鸡的个体了。
昭和时代的军国主义把青年们聚拢起来了,个体的胆怯和懦弱,被席卷到群体的狂热里,在恐惧的刺激下,集体兽化。
《东史郎日记》和《曾根一夫的回忆录》两书中就讲述一个淳朴纯真的青年如何变成嗜血的杀人怪物的过程。
二战期间,年轻人深深地受到了军国主义统治的影响,军国主义社会风气影响下变得严肃尚武好战。
他们对天皇誓死效忠,对自身的族文化精神极其自信。在天皇的鼓动与主流舆论的大肆宣传之下变成了狂热的战争主义分子,他们打着“尊皇讨奸”和“大东亚共荣圈”的旗号,侵略别国,企图成为全球的统治者,划分世界等级。
那时候,“昭和男儿”们普遍都积极热血,勇敢果断。他们重视名誉,寻求外界的认同感,渴望别人尊敬。认为天皇是仁慈的化身,忠于天皇,热爱家国。
泡沫
1945年,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战败后,日本遭受破坏严重。经济衰退,军事实力锐减,国际政治地位一落千丈,这深深地的打击了当时日本人的骄傲自信。于是战后日本走重经济、轻军事的发展路线,专注于通过经济建设来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
大约10年,日本经济基本恢复,从60年代到8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
当然,高速发展泡沫经济夹杂了许多虚假的成分,比如金融和房地产的炒作。
那些年,日本兴致勃勃地“买下全世界”,大阪和京都的企业家在世界各地的高楼大厦上升起日本国旗,试图用日元建立最强大经济帝国。
八十年代,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满街都是资本主义家,人人都在谈论金融、商业与消费。
只要有大学文凭就能有一份好工作,大学生们也开始懈怠,没有学到真本事的他们却陷入了纸醉金迷的狂欢之中。
梦碎
但是这终究只是虚假的繁荣,平成年的到来伴随着泡沫经济的破裂,股价暴跌,企业破产倒闭,成千上万的人破产、失业,如梦初醒的年轻人们也找不到工作,彷徨迷茫,他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之中。
婴儿潮一代遇上就业难,公务员考试风靡日本,正式工被派遣工替代,都市穷忙族“拼命工作也致富无望”,“不能靠自己双手吃饭真的很悲哀”,活到老干到老“没有什么晚年”......
苦心经营的经济帝国土崩瓦解,日本国民的心理有着满满的失落感。“失去的十年”由此而来。
从1964年举办东京奥运会,到1990年房地产泡沫破灭,倔强的大和民族又一次陷入泥潭里。
曲终人散皆是梦,繁华落尽一场空。
“平成废物”的诞生
浮华过后,一片虚无。
面对中下阶层的痛苦,日本政府通过宅文化消费理念和丧文化的文学艺术来填补国民意识的虚无。ACG动漫产业、流行歌曲、电视剧、AV、游戏......百花齐放,这些手段也让中下层沉醉在沉溺于电脑手机和游戏机所营造的虚幻的世界里。
丧文化和宅文化在年轻人群中盛行。年轻人一日三餐从简,衣足饭饱后,对于买车、买房没有了兴趣。
先辈们努力一生的衣食无忧的目标已经达到,物质世界的建设也由昭和男儿们完成,甚至未来还有机器人和高科技的帮忙......努力就显得没有必要了。
基本物质需求已经满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于自己的精神生活,精神消费才是第一消费。与其努力为物质拼搏,不如开开心心的佛系一辈子。
平成废物”们精神与肉体分离,精神自由,肉体享受。
日本学者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会》一书中一针见血地说:“日本年轻人没有了欲望、没有梦想、没有干劲,日本已经陷入了低欲望社会”。
三、日本做错了什么?
时代主题的转变
平成三十年也是和战争毫无瓜葛的三十年,经济上“失去的30年”,却是日本文化的30年。
极端化国家至上的昭和时代,年轻人多,大多数人还贫穷,参与战争与经济建设就是参与阶级划分和财富分配。
二战期间,“昭和男儿”支持军事扩张,扼杀民主化;而二战大挫败后,则以经济建设作为国家的主题。
“失落”与和平的平成时代,“平成废物”仿佛被精神阉割了一般,他们生活极其简朴,沉溺于虚幻的精神世界里。
在国家至上到个体至上的两极转变中,日本已经透支了几代昂扬向上的“昭和男儿”的生命、热血和蹉跎,虽然推动了日本的巨大变革和高速发展,但是也造就了如今遍地“平成废物”的局面。
思想教育的根源
日本是多火山多地震的小岛国,渴望获得别人尊敬,寻求外界的认同感
昭和时代日本教育,强调军国主义,重视名誉,为了名誉不择手段。他们感恩天皇的恩惠,认为天皇是仁慈的化身,誓死效忠天皇。
二战之后,随着经济泡沫破裂、老龄化、文化繁荣的局面形成,政府教育趋向宽松模式,昭和年代的热血斗志消耗殆尽,随着老一代“昭和男儿”的逝去,战争带来的痛苦已经淡忘,骨子里的荣辱感和武士道精神也逐渐被二次元文化所取代。
在这些“精神替代品”的麻痹侵蚀下,日本社会的思想逻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个人至上成为第一要义。
阶层固化的壁垒
日本拥有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等级制度,认为最好的秩序就是:等级分明。
阶级的固化让他们放弃了挣扎,他们认为既然不能打破阶级壁垒、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不如彻底放弃挣扎,享受自己的生活。
不如做一个宅男,过上不婚不育、不争不抢的生活,跟浮躁的社会来一次痛痛快快的“脱离”。
曾有机构对1000名东京圈的日本年轻人做过“想不想出人头地”的调查,其中表示“非常想”的只有12%,表示“能出人头地最好”的占28.8%,表示“没有执念”的高达43.4%,“完全没兴趣”的占15.8%。
对于年轻人来说,阶级壁垒的束缚,现实给予的机会和希望太渺小,必须要非常努力才能打破阶级壁垒,才可能出人头地。
没有了希望,整个社会注定就是低欲望。年轻人只想着享受当下快乐生活,不去思考未来。
而当年轻一代不去思考未来时,这个国家的未来,是否依旧光明?
一类人的出现,离不开从小接受的思想教育和是非三观的灌输,更离不开社会的大染缸和化学池的影响侵蚀。思想态度的转变,才是导致一个人甚至一个社会改变的根本原因。
希望中华儿女以史为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少年强,则中国强。
参考文献:
《日本社会的贫困阶层: 穷忙族》
《菊与刀》
《在低欲望社会》
《乌合之众》
《东史郎日记》
《曾根一夫的回忆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