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梦》第二十一回,有一段文字是贾宝玉读到《南华经》之《外篇·胠箧》,便“意趣洋洋,趁着酒兴”,提笔续了一段文字对于这段文字,连批书人脂砚斋看了也只摇头,说:“直似庄老,奇甚怪甚”普通读者看了后,估计会直接跳了过去那么,续写的这段文字是啥意思?,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红楼梦第62回宝玉性情?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红楼梦第62回宝玉性情(红楼梦第二十一回)

红楼梦第62回宝玉性情

在《红楼梦》第二十一回,有一段文字是贾宝玉读到《南华经》之《外篇·胠箧》,便“意趣洋洋,趁着酒兴”,提笔续了一段文字。对于这段文字,连批书人脂砚斋看了也只摇头,说:“直似庄老,奇甚怪甚!”普通读者看了后,估计会直接跳了过去。那么,续写的这段文字是啥意思?

欲知贾宝玉续之旨,须清楚《南华经》之《外篇·胠箧》的内容。这一段可谓文采飞扬,旨意深远呀。

《南华经》之《外篇·胠箧》选文

【选文】

故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彩,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

【注释】

胠箧:qū qiè,释义为撬开箱箧,后亦用为盗窃的代称 。也指撬开箱子,打开箱子。出自《庄子·胠箧》

擿[tī]1. 挑出 :“其令三辅毋得以春夏~巢探卵,弹射飞鸟。”2. 挑剔;指摘 :“伏闻诸典校~抉细微,吹毛求瑕。”3. 指使 :“卫将军(王)商密~永令发去。”4. 揭发 :发奸~伏(揭露隐秘罪恶)。5. 搜索。6. 探。7. 剖开;分。8. 捶。

擿[zhāi]古同“摘” :“绿桑~椹。”

擿[zhì]1. 搔,挠。2. 搔头,即簪子 :“簪以玳瑁为~。”3. 古同“掷”,投掷 :“~玉毁珠。”

铄[ shuò ] 1. 熔化金属 :众心成城,众口~金。2. 消毁,消损 :“秦先得齐宋,则韩氏~”。3. 同“烁”。

瞽旷:师旷,字子野,今河北省南和县迓祜村人(《庄子·骈拇》陆德明释文),春秋时著名乐师、道家。他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瞑臣。为晋大夫,亦称晋野,博学多才,尤精音乐,善弹琴,辨音力极强。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

离朱: 即离娄。 陆德明 释文引 司马彪 曰:“ 离朱 , 黄帝时人,百步见秋毫之末。一云见千里鍼锋。《孟子》作 离娄 。”

攦[lì]1. 折断 :“~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2. 扭转。

3. 击。

攦[shài]1. 打扫。2. 洒。3. 挥摆,甩动。

倕[ chuí ] 1. 重。2. 人名。相传为中国上古尧舜时代的一名巧匠,善作弓、耒、耜等。

【翻译】

所以抛弃聪明智巧,大盗才能休止;毁弃朱玉,小盗就没有了;焚烧符印,人民就纯朴了;破除斗称,人民就不争了;毁天下的圣智法制,人民才可以参与议论。搅乱六律,销毁竽瑟,塞住师旷的耳朵,天下的人才内敛他的聪慧;消灭文饰,拆散五彩,粘住离朱的耀眼的光芒,天下人才内藏他的明敏;毁坏钩绳,抛弃规矩,折断工倕的手指,天下的人才隐匿他的技巧。

【赏析】

《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子书”,在中国古代大部分的经书基本上都跟儒家文化有关,只有主流文化才有资格称为“经”,其他的哲学都不能称之为“经”。《墨子》《庄子》等只能称为“子书”,可是到了唐代,唐玄宗特别喜欢《庄子》,为提高其地位,才给它起名《南华经》。我们平时不怎么注意分经书、子书,其实它们是有区别的。当然,只有儒家的经典才叫“经”,其他的哲学都叫“子” 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因为中国传统哲学之间是典型的互补关系。

庄子这一段文字,表面上看荒诞不羁,就像庄子本人一样。庄周,字子休,宋国人,号称南华真人,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作品《南华经》等。此人有才却一生不肯做官。据说家中绳枢瓮牖、环堵萧然,身上衣衫褴褛、遮不敝体,然而却安常处顺、逍遥自得,推崇“天命论”,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摈弃一切文化知识,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推行无为而治,回归原始社会。

如果您读过《胠箧》全文的话就会知道,庄子《胠箧》全文非常富有雄辩力,深刻揭露了仁义的虚伪和社会的黑暗,一针见血地指出"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但看不到社会的出路,于是提出"绝圣弃知"的主张,要摒弃社会文明与进步,倒退到人类的原始状态。这是庄子社会观和政治观的消极面。

其实,任何一种哲学都会让人感觉有点偏激,哲学就是用偏激的 方法引发我们思考的。《庄子》的这段话虽然有点偏激,但它却让我们思考:我们是不是太注意法律细节,而少掉了对人本性的培养?其实一个社会始终需要两个管道,一个是法律;另一个是心性的培养。从这个层面上说,《庄子》永远有它存在的意义。

那么宝玉读了《南华经》之《外篇·胠箧》之后,续了怎样的文字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原文如下:

贾宝玉续文

【续文】

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邃其穴,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

【翻译】

除掉袭人撵走麝月,闺阁中就人人懂得自己应有的责任。抺杀掉宝钗那美丽的容颜外貌,涂抺掉黛玉的冰雪聪明,消灭一切的痴心妄想,然后这闺阁中的女人的好看与丑陋其本上都一样了。都有自己的应有的责任,就不能有不和睦现象。抺杀她美丽的仪容外貌,就不会有相恋相爱的心了。涂掉她的冰雪聪明,就不会有才略情思上的相依之情啰。他宝钗、黛玉、袭人、麝月这般人,全都张着她那诱人的感情陷阱,和那迷眩人的罗网,以至于天下人所受其緾陷,而深深的迷眩在感情的陷阱里。

两文比较

从句式上看,贾宝玉续文是挺像庄子的,然而,宝玉是完全《南华经》误读了。

任何在闹情绪的前提下所谓的了悟,是根本无法了悟。贾宝玉其实只不过是在赌气。

其实《南华经》这一段描写主要就是批判假圣人假道学。宝玉明白,袭人不满自己是因为自己不该大早上去湘云黛玉房中,要让他尊重礼法。但宝玉认为那都是假道学不应该提倡。所以《南华经》这一段,让宝玉深有共鸣。联系到早上受到的冷落之情,就写下了“焚花散麝、戕钗灰玉”的续篇!

《外篇·胠箧》提出“绝圣弃知”的主张,要摒弃社会文明与进步,倒退到人类的原始状态。宝玉认为袭人、麝月的贤惠、劝诫,宝钗的美貌、黛玉的才情是自己产生烦恼的原因,只有去除花儿、麝香、仙姿、灵窍,才不至于迷惑而晕眩,使人落入罗网陷阱。

有红学专家认为宝玉续《外篇·胠箧》,是为了点明满清为“窃国者”,观点如下:

满清宣称天下夺自流寇。康熙帝评价朱元璋说道:“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纬武经文,统一方夏,凡其制度,准今酌古,咸极周详,非独后代莫能越其范围,即汉唐宋诸君诚有所未及也。”康熙帝就曾反复提及“明太祖旷世英雄,超轶往昔,规模典章,我朝尚多徵据”,“朕观明史,……我朝事例,因之者多”。明代的典章制度到清代大部分都得到了保留,即“清承明制”。最主要的如中央不设宰相,以内阁作为辅政机构,相权分归六部;地方设总督巡抚;监察方面,中央仍设六科给事中,地方则是十五道;司法制度上仍是三法司,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这正是《外篇·胠箧》中的“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

这种观点我不认同。从后文中林黛玉的绝句中便可看出。

林黛玉来找宝玉,看了他的续文后又气又笑,也提笔续书一绝:

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因》。

不悔自己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

(注:《庄子因》,是福建闽县的林云铭在1688年编撰的一部注解《庄子》的名著。很多学者据此,认定《红楼梦》成书于1688年康熙朝之后)

这首绝句脂砚斋看了后拍手叫好,批曰:“骂得痛快,非颦儿不可。真好颦儿,真好颦儿!好诗!若云知音者颦儿也。”

“不悔自己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很明显,这样的续文是宝玉“无见识”所致,也得到了脂砚斋的肯定,又怎会暗含“窃国者”之类的思想呢?这样的解读是不是太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