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VCD刚刚兴起,爷爷奶奶那般岁数的人,总是念叨到哪家看戏!那时候我年纪小,对这个“戏”还没什么概念。后来年岁稍长,才知道这个“戏”叫“淮戏”或者“淮剧”,是流行于江淮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关注一下作者继续看。

淮剧发展现状研究(淮剧的发展史及淮剧的故乡溯源)(1)

淮剧《王华买父》VCD制品

小时候耳闻目染,也跟着爷爷奶奶听过一些淮剧,有些剧目还能如数家珍,比如《珍珠塔》、《牙痕记》、《王华买父》、《探寒窑》等等。那时候我就感觉很奇怪,淮剧里面的人唱词和念白跟我们说话的方言语调基本上一模一样,以至于年纪不大的我,都能跟着哼上两句。

淮剧发展现状研究(淮剧的发展史及淮剧的故乡溯源)(2)

盐城淮剧博物馆

大人告诉我,我们当地就是“淮剧之乡”,所以唱词念白就是我们的当地话。但是,淮剧既然发源于盐城,为什么不叫盐剧或者湖剧?而是要叫淮剧呢?当时我年少贪玩,不求甚解,也就不了了之了。

淮剧发展现状研究(淮剧的发展史及淮剧的故乡溯源)(3)

建湖“淮剧小镇”

年纪再长一点,我去了外地求学,去了隔壁淮安市。淮安也是历史文化名城,清朝设有淮安府,黄河故道与大运河穿其而过,漕运发达,“南船北马”的称呼由此而来。饮食这一块,也是“淮扬菜”的发源端之一。

淮剧发展现状研究(淮剧的发展史及淮剧的故乡溯源)(4)

“南船北马”标志性雕塑

我还发现,当地人也喜欢唱淮剧、听淮剧,和我们老家的淮剧几乎一样。我问当地的一个同学,你们这里也喜欢听淮剧啊!他回答我说,淮剧是发源于淮安的戏曲,所以得名“淮剧”,这是他们的家乡戏,所以喜欢听!我当时听了他的话,再联想以前的疑问,确实好像是那么一回事,但是细细一品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疑问,既然发源于淮安,为什么淮剧唱词和念白不太像淮安话?虽然淮安话和盐城话都属于江淮话,彼此沟通基本上也顺畅,但是细节还是有区别的!

淮剧发展现状研究(淮剧的发展史及淮剧的故乡溯源)(5)

建湖九龙口“淮剧小镇”里建湖特产藕粉圆子

喜欢历史的我,不能让这样的疑问存在。于是我查阅资料,走访年纪大的人,终于清晰了淮剧的前世今生。

早年淮剧叫“江淮剧”或“江北戏”,分为东西路、南北派:东路活跃在以建湖为中心的盐阜一带的里下河地区,故而其曲调为“下河调”,曲调刚柔并济不软不硬;西路流行于淮安、宝应地区,其曲调为“淮调”,俗称“淮蹦子”, 音乐曲调粗犷高亢偏于夸味,及浓重的淮海语语音声调。后有一批艺人下江南,在上海组建了淮剧戏班,从此形成了相对于东、西二路的北派而言的南派。东西路、南北派,原先都称“三合子”戏班。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旅居上海的“三合子”戏班改称“江淮戏班”,在苏北抗日根据地的“三合子”戏班改称“新淮戏班”,并在宣传抗日方面做出了贡献。而此时淮剧还没有统一的剧种名称。

淮剧发展现状研究(淮剧的发展史及淮剧的故乡溯源)(6)

淮剧分支(西路)传承人荣光辉宣传海报

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倡导与支持下,一批从事新文艺工作的编剧、导演、作曲、舞美设计人员陆续加入淮剧团体。

1949年11月,上海江淮戏公会更名为上海淮剧改进协会。

1950年11月,著名淮剧演员马麟童首次使用“淮剧”字样。

淮剧发展现状研究(淮剧的发展史及淮剧的故乡溯源)(7)

淮剧名家马麟童先生

1951年5月,上海联谊、麟童剧团合并成立民营公助“淮光淮剧团”(上海人民淮剧团前身),由此,“江北戏”、“江淮戏”等各种不同称呼逐步向“淮剧”统一。

1952年10月,上海市人民淮剧团出席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淮剧”之名被正式载入国家级文件档案。

淮剧发展现状研究(淮剧的发展史及淮剧的故乡溯源)(8)

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

1953年,经由周恩来总理提议,国家将这个剧种正式命名为淮剧。

那么,哪个城市才是淮剧最纯正的故乡呢?

淮剧发展现状研究(淮剧的发展史及淮剧的故乡溯源)(9)

淮剧之乡——建湖

那就是盐城市建湖县。清朝时期,建湖属于淮安府管辖,因此叫“淮戏”和发源于建湖不矛盾。建湖位于淮剧艺术发祥地中段,历史上的僮子、香火戏艺人大多出生于此。表演“门叹词”、“香火戏”、“三合子”及早期入沪的艺人,都是建湖 “淮戏人”。他们在外地演出时的道白和唱词,都是地道、正宗、原汁原味的建湖方言。一个多世纪过去了,淮剧剧目丰富了,表演技巧提高了,服装、道具、音乐、舞美等越来越好。然而唯一不变的,就是它的戏曲语言。外地观众也乐于接受,因为他们和建湖人一样听得懂建湖方言作为淮剧语言。这也是淮剧在大江南北、海峡两岸演出,无不引起轰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淮剧发展现状研究(淮剧的发展史及淮剧的故乡溯源)(10)

建湖位于盐、阜、淮、扬、泰交汇处

江淮方言属北方语系,而建湖出于江淮方言区。盐、阜、淮、宝地区虽同属一个方言区,但由于水土差异,素有“南蛮北侉”之分、“水腔旱调”之别。唯有居于盐淮交界处的建湖一地语音纯正,四声分明,尖、团字清晰,又受到吴语的影响,无卷舌音,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相传有“中州韵”之称。尤其是以县城为中心的一定范围内的语言,既无“旱调”之硬,也无“水腔”之软,发音平和,力度适中,而这一带人们的词汇丰富生动形象,包容广泛,语调又多变而柔和,舒展而明畅,对观众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这就使它自然而然地成为淮剧念白的基本语言。

淮剧发展现状研究(淮剧的发展史及淮剧的故乡溯源)(11)

淮剧语言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20个韵部

1961年,淮剧考定委员会界定淮剧语言以建湖县方言语音为基调,同时适当吸收周围地区具有普遍意义的个别字音加以丰富。

淮剧发展现状研究(淮剧的发展史及淮剧的故乡溯源)(12)

淮剧建湖方言范围界定

1961年以后,外地淮剧演员纷纷到建湖来学习地道、正宗的建湖话。上海人民淮剧团筱文艳、何叫天等老一辈艺术家亲自带领上海人民淮剧团淮剧学馆的学员“回娘家”体验生活,在建湖各大商店“站柜台”接待顾客,到乡村与农民交朋友,对建湖方言进行再学习。

淮剧发展现状研究(淮剧的发展史及淮剧的故乡溯源)(13)

淮剧名家筱文艳、何叫天演出淮剧《秦香莲》

各地淮剧团和艺校在招收学员时,也首先会考虑到建湖招收,使淮剧语言永远保持着“母系”语言的特点。

淮剧发展现状研究(淮剧的发展史及淮剧的故乡溯源)(14)

时任上海市文化局局长马博敏点评淮剧语言

2008年6月,上海淮剧团、 江苏省盐城市共同申报淮剧为“非遗”,经国务院批准,已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5月,江苏省淮安市、泰州市联合申报的淮剧“非遗”,经国务院批准被扩展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外江苏省淮剧团,总部设在盐城市。

淮剧发展现状研究(淮剧的发展史及淮剧的故乡溯源)(15)

建湖“淮剧小镇”前身千年沙庄古村

盐城建湖方言为淮剧艺术的普及与发展尽到了应有的职责,可谓功莫大焉!如今取得梅花奖的淮剧演员几乎都是盐城人,江苏省淮剧团在盐城,盐城更有淮剧历史博物馆,建湖淮剧团名扬四海。今年建湖县九龙口淮剧小镇也建设成功,这对促进旅游业,弘扬淮剧文化,提升淮剧文化魅力作用巨大。这也是淮剧家乡应该做的。

淮剧发展现状研究(淮剧的发展史及淮剧的故乡溯源)(16)

建湖九龙口镇“淮剧小镇”

今天关于淮剧发展史、淮剧发源地、淮剧语言标准就讲到这里,喜欢的转发关注一下。有不同意见的可以留言在评论区,我们一起交流探讨,把我们淮剧艺术发扬光大。本文章已开启打赏功能,大家一定要先关注一下作者。

淮剧发展现状研究(淮剧的发展史及淮剧的故乡溯源)(17)

建湖淮剧小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