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学启蒙的入门书籍,三字经可以说是基础中的基础

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三字经也注定是精华中的精华

家长一起陪孩子每天学习两句吧!

国学启蒙三字经16讲(国学启蒙解读三字经)(1)

正文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注释

非:不是。

宜:适宜、应当。

何为:能做什么呢?


国学启蒙三字经16讲(国学启蒙解读三字经)(2)




为孩子解读(直译)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如果在小时候不认真读书,到年纪大的时候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为家长解读(扩展)

这四句话是说人们应该从小就认真学习。

战国时期荀子写了一部经典之作《劝学》,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

荀子认为学习可以提高、改变人的素质,使人智慧明达、言行无过、增长才干。

另外,他在《劝学》中用形象深刻的语言阐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是:逐渐积累、坚持不懈、专一不躁。

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等经典词句流传至今。

唐代著名书法家、政治家颜真卿,也有“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诗句。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更是将从小不好好学习的后果一语道破,值得后人警醒。

按照传统的教育理论,十三岁之前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

古人还特别强调背诵的功夫。如果你有心翻看一下古代文学家的生平,你就会发现他们在幼年时代就可以将很多我们视之为“晦涩难懂的东西”倒背如流了。


国学启蒙三字经16讲(国学启蒙解读三字经)(3)

现在人们也非常重视孩子早年的智力开发。

从出生之前的胎教,到家里墙上贴满的各种学习贴画,再到高高堆起的各类绘本故事,这都是父母的良苦用心。

除了幼年的启蒙教育外,父母还会要求孩子不断地学习,不要因为取得一点成绩就停下学习的脚步。


国学启蒙三字经16讲(国学启蒙解读三字经)(4)

方仲永的故事相信大家不会陌生:

方仲永家里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五岁时,有一天忽然哭着要书写的工具。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的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刻写了四句以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主题的诗,得到了大人们的赞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写诗,他都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哲理都有值得称道之处。同县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对他父亲以宾客之礼相待,还有的人用钱来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于是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仲永继续学习。

当仲永十二三岁的时候,他的诗作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了。

又过了七年,仲永已经和平常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方仲永的天赋远远超过其他人,但是由于没有继续学习而最终落得“泯然众人矣”的结果,沦为千百年来父母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


国学启蒙三字经16讲(国学启蒙解读三字经)(5)

三国时期吴国的大将吕蒙是非常有名的厉害角色。他凭借赫赫战功,身居要职,但是学识却没有一点长进。

一次,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你现在身居要职,掌握重权,必须得学习!”

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

孙权说:“我不是让你像文臣那样博古通今?只是让你大概都了解一下。你说你忙,你还能比我忙?我现在还每天都抽空读书呢,我觉得读了就有帮助。”

于是吕蒙开始每天抽时间学习。

有一天,鲁肃和吕蒙来聊天,说说当时的一些大事。

鲁肃听了吕蒙的一番话后,惊奇地说:“你现在可以了,再也不是原来的那个草包吕蒙了!”

吕蒙说:“我也是很有志气的人,这么多天没见了,你就不能再用老的眼光看我了,老兄你为什么这么晚才看到我的能力呢!”

后来,鲁肃和吕蒙成了很好的朋友。

这就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典故,提醒人们永远不要放弃学习,尤其是在今天的信息时代,如果不想让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古董”,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学习。


国学启蒙三字经16讲(国学启蒙解读三字经)(6)

我们大多没有方仲永那么高的天赋,如果连吕蒙那样学习的决心也没有的话,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