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当下许多年轻人来说,有一种快乐来自消费,有一种焦虑也来自消费。一边被网络平台各种营销模式“疯狂种草”,一边又面对着满屋囤积的物品寻求“断舍离”。

在这个物质消费极为便捷的时代,人的“物欲”在不知不觉中被放大,也会不自觉陷入消费主义的漩涡,盲目地在物品和身份地位间画等号。

要消费,但不要消费主义。我们不妨通过重新审视自己和物品之间的关系,真正拥有对物品和人生的掌控权。

买买买也是种浮躁(挣脱买买买)(1)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煽动焦虑情绪营造伪需求?

“理智鹅”们勇敢“拔草”

“市场上从直播带货到网友分享,到处都在给人种草,刺激消费,通过煽动起焦虑情绪,让每个人因为焦虑,不断去购买,以满足自己的伪需求。我们要做到:不盲目跟风,不被消费主义裹挟!”这是国内某社交平台上一个名叫“不要买丨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的宗旨。

自2020年10月份成立以来,这个小组已吸引超过33万自称“理智鹅”的成员加入,其中多数为80后、90后。他们通过“心得分享”“不要买”等话题讨论,咨询比较,相互“拔草”。比如,很多人留言问:“有没有必要为了学习买个ipad?” “扫地机器人到底好不好用?”“假发片戴着真的好看吗?”……

对于能引来这么多人关注和加入,小组发起人“碎碎铁”感到很意外。她告诉半月谈记者,自己当时建立这个小组,只是想分享一个建议,让大家不要头脑一热就去买收纳柜,因为很多时候收纳柜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反而变成另外一个需要收纳的物品。

“我之前也有囤积物品的经历,主要是日用品和化妆品,也有食物,经常囤着囤着自己都忘记了,最后只能扔掉。”90后“碎碎铁”坦言,自己也曾经是一枚妥妥的“剁手一族”。

半月谈记者发现,为控制物欲,“消费主义逆行者”的成员想出了很多小妙招,比如有人总结出自己的购物模式、衣服的闲置率和原因,以及应对策略,并总结了常见的消费主义话术等。

事实上,这个小组并不是个例。在同一社交平台,还有“不买了!拔草互劝协会”“如果我们可以不通过消费获得快乐”等小组,其宗旨都是抵制冲动消费。而在B站、小红书等年轻人聚集的社交平台,倡导节俭和“断舍离”生活模式的博主越来越多,且相当吸粉。

至于新消费理念的触发和形成,大家情况不一:因为要搬家,发现带不走的东西太多了;买东西的时候真的很满足,但是收拾的时候真的很焦虑;因为疫情,工资下降,突然感觉没钱了……

有一位网民的留言引起很多人的共鸣:“特别想花钱的时候,其实并不是为了得到某个东西,只是想通过付钱这个瞬间得到快乐,来获得支配感,这种情况下就会买到很多非必需品和性价比低的东西,很多快递拆开后再也没看过第二眼。”

物品的符号标签

经济社会的发展,会促进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这是合理现象。尤其是近些年,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国人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网购平台在为消费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在放大着我们的消费欲望。

法国后现代理论学者鲍德里亚说过,消费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传统意义上实际生存需要的满足,而是被现代文化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

现实中,我们经常听到相似的话术,如“不穿AJ怎么做整条街最靓的仔?”“不用百乐的笔还能写出好看的字?”“不用贵妇膏还好意思说自己精致?”……还有比较容易收割年轻人的“轻奢”概念,几百块、上千块的化妆品、衣服,有点小贵,但是咬咬牙又能消费得起,虽然不知道到底适不适合自己,但是最起码和别人谈论起来的时候有面子。

互联网能抹平信息差,同时也能制造心理落差。当我们把物品和身份等画等号时,很容易就会掉入消费主义陷阱。社交平台上满屏都是让我们惊叹的跑车和豪宅,久而久之,一些人就会觉得这是当下普通人该有的状态,进而形成与自身不匹配的消费观念。

在消费主义推动下,个人购物的自主性被削弱而受控性增强,很多时候消费只是随波逐流,跟着感觉走,盲目追赶所谓的“潮流”,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便捷的无现金交易也减少了花钱时的痛感,让“剁手”变得更加不走心。

毫无节制地跟风消费,不仅会给身心带来较大负担,还在很大程度上伴随着奢侈和浪费,这和当前提倡的“厉行节俭、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背道而驰。

2021年双11期间,中消协发布六点注意事项,提醒消费者不可迷信“低价”、看清促销规则、谨慎囤货、保持冷静等。

重新审视人与物的关系,

不沦为物品的“情绪奴隶”

日本学者三浦展在《第四消费时代》中写道,人们追求的应是能让人生和时间充实的消费,而不是耗费人生和时间的消费。

消费,对个人而言,可以提升生活品质;对国家而言,可以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因此,我们提倡、鼓励消费,但坚决反对消费主义。

身处一个物质消费极为便利的时代,应该让物品更好地服务于我们,而不是我们沦为物品的“情绪奴隶”。

反对消费主义,并没有严格的标准,哪件东西可以买,哪件东西不能买。我们应该从自己的内心和实际需求出发,不再为一时冲动购物造成浪费,不再通过购置奢侈品或大牌商品来彰显自我价值。

“我们所倡导的不被消费主义裹挟,是想让大家根据自身的情况去理性消费。”“碎碎铁”说,“其实,消费或者说是花钱,和很多生活技能一样,也是需要学习的。”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2022年第2期 原标题《挣脱“买买买”“扔扔扔”,他们为何开始“抽离”物欲》

半月谈记者:赵倩 | 编辑:李建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