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镐遗子/书文 ;话百里秦川,讲陕西故事,请关注“睁眼看西安”

《战国策》载:“唐尧伐欢兜氏,虞舜伐有苗氏,夏禹伐共工氏,成汤伐有夏氏,文王伐崇侯虎,武王伐殷纣王,此六者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

明朝为什么没有文庙武庙(十解古崇国)(1)

【周文王拜天讨伐崇侯虎】

以上六件征伐之举,说的是上古六位仁君帝王,兴义军讨暴政的正义之举。今天和大家探讨一下“文王伐崇侯虎”,说一说“崇国”到底是怎么产生和消亡的?“崇国”到底在今天什么地方?

明朝为什么没有文庙武庙(十解古崇国)(2)

【西安市长安区丰镐遗址】

公元前1057年,周文王伐崇国,将周的都城由岐山周原东迁至渭水平原的丰邑,建立沣京,立灵台,建僻雍。《史记·周本纪》曰:“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自岐下而徙都丰。”周武王即位后,京城由丰京迁都镐京,二都合称丰镐,隔沣河相望(今西安市长安区沣河两岸)。《诗·大雅。文王有声》载:“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

文王讨伐的崇国国君就是《封神演义》中的北伯侯崇侯虎,历史上这个人物是真实存在的。《史记·殷本纪》载:“崇侯虎,有崇氏国君,受商封为侯爵,名虎”。


一、崇国是谁建立的?

明朝为什么没有文庙武庙(十解古崇国)(3)

【西安周至县古骆国遗址】

要说“崇国”就不得不说大禹的父亲“鲧”,崇国的开山鼻祖就是鲧。鲧是尧舜时代的人物,唐尧就是“尧帝”,即是陶唐氏部落的首领,又是华夏部落联盟的领袖。《竹书纪年义证》载:“鲧之治水为尧巨卿也........六十一年,命崇伯鲧治河”。虞舜就是“舜帝”,即是有虞氏部落的首领,又是接任尧帝的华夏部落联盟的领袖。《国语·周语下》载:“其在有虞,有崇伯鲧。”

鲧的父亲叫骆明,《史记》载:“鲧父骆明封于骆国”。“骆国”根据罗泌《路史·各国记》载:“古之骆国,鲧父之国,东北宜寿县有骆峪,故盩厔地”。也就是说,鲧父骆明的封国叫“骆国”,位于今天西安市周至县骆谷(骆峪)。


二、为什么要给鲧封国?

明朝为什么没有文庙武庙(十解古崇国)(4)

【鲧】

至于为什么给“鲧”封国,并不是因为鲧治水的缘故,否则也就没有后来鲧之子“大禹治水”的事了。《吴越春秋》:“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由此可见,鲧的特长是造城池,堪称:中国建造城郭之始祖。正因鲧建造城郭有功,尧才把崇地封给了鲧。《连山易》载:“鲧封于崇”,《正义》载:“崇国是受夏鲧所封。”


三、鲧为什么又被叫“崇伯鲧”或“夏鲧”?

明朝为什么没有文庙武庙(十解古崇国)(5)

【有崇氏建夏】

鲧的爵位为伯爵,所以称'祟伯鲧'。《史记·夏本纪》司马贞索隐:“鲧封崇伯。”《国语·周语下》:"其在有虞,有崇伯鲧。"韦昭注:"崇,鲧国。伯,爵也。"《国语》称:“崇伯鲧”。鲧是有崇氏部落的领袖,其子大禹治水有功,为舜帝之后的华夏部落联盟领袖,其孙名“启”,建立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故后人又将禹称为“夏禹”,将其父鲧称为“夏鲧”。

四、鲧建造的中国第一城在哪里?

明朝为什么没有文庙武庙(十解古崇国)(6)

【西安灞桥区老牛坡遗址】

鲧善于筑造城池,那么鲧建造的崇国城池应为中国第一城。 在今西安市灞桥区洪庆街办燎原村有一个“老牛坡遗址”,为新石器时代至商朝时期的遗址,遗址中有房址、陶窑、墓葬、灰坑、车马坑、祭祀坑等,发掘商代墓葬21座,夏代墓葬3座。老牛坡遗址后被评为中国考古年度十大发现之一。

知识链接:据刘士莪《老牛坡遗址发掘报告》结论称,该遗址早期文化遗存还是古崇国所在地。李学勤在《海外访古记(四)》也认为老牛坡遗址“从历史地理上看,很可能属于崇国”。


五、“华夏”是不是这么来的?

明朝为什么没有文庙武庙(十解古崇国)(7)

【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陵】

西安燎原村发现老牛坡遗址与蓝田县华胥古镇接壤,据《太平寰宇》记载:“蓝田为三皇故居,境内华胥陵”。明清时期编纂重修的七部《蓝田县志》均载有“蓝田有华胥氏陵,尊庐氏陵,女娲氏谷遗址,史称三皇故居。”华胥之“华”,崇国之“夏”,“华夏”一词很可能由此而来。

六、有扈氏国是个怎么回事?

明朝为什么没有文庙武庙(十解古崇国)(8)

【有扈氏甘之战】

鲧的孙子,也就是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大统奴隶制王朝“夏”,遭到了“有扈氏”的强烈反对。这有扈氏国的首领也是大禹的直系子孙。《世本》记载:“有扈,姒姓。夏禹之后。”那么这个有扈氏国在什么地方?《说文·邑部》载:“扈,夏后同姓所封战于甘者。在鄠县”《元和郡县志》载:“故鄠县城,在今县城北二里许,夏之扈国也。”可见这个有扈氏国就在今日之西安市鄠邑区(原户县)。这个有扈氏国最后怎么了?《史记·夏本纪》:“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逸周书·史记》:“有夏之方兴也,扈氏弱而不恭,身死国亡。”由此看来,夏启征伐有扈氏,有扈氏国最后灭亡了。

知识链接:有扈国,为夏之属国,其址在今户县韩村周围,《元和郡县志》载:“故户县城,在今县城北二里许,夏之扈国也。” 甘亭镇旧城北1公里西韩村,该村所谓“韩仙冢”即有扈国一段城址。清乾隆《户县新志》载:“韩仙塚在县北韩村西北隅,高约一丈,广可五分,里人呼为韩仙塚,村之得名以韩村”。


七、有扈氏国和崇国是什么关系?

明朝为什么没有文庙武庙(十解古崇国)(9)

【北伯侯崇侯虎】

今陕西户县除了有扈氏国土地外,还有一部分属崇国。有扈氏国灭亡以后,因同根同族的缘故,地盘划入崇国。到商朝时期,崇国由“伯国”,上升为“侯国”,《左氏春秋传》杜预曰:“始平郡有扈乡,殷为崇国,乃此也。”《康熙字典》记载:“崇,国名。尧时崇伯鲧,商时崇侯虎,在今西安府鄠縣。”有扈乡、鄠县、就是今日之西安市鄠邑区(户县),《训纂》云:“户、扈、鄠三字,一也”。

知识链接:夏之有扈氏国,古称:扈邑。周平王东迁以岐丰之地赐秦襄公,改“扈邑”为“鄠邑”。秦孝公时期设置“鄠县”。1964年为了简化生僻字,“鄠县”改为“户县”,2016年底,批复户县撤县设区,改名西安市“鄠邑区”


八、崇国是如何灭亡的?

殷商末年,周文王讨伐崇国,崇国国君崇侯虎被杀,《史记·周本纪》“崇侯虎”下《正义》引皇甫谧说:“虞、夏、商、周皆有崇国,崇国盖在丰、镐之间。”那么周朝的“崇国”又在哪里?

周文王灭崇国后,周朝初年崇国还在原地,后来将崇国百姓迁到今陕西渭南的大荔县境。此地在东周春秋时期为秦晋争霸的“河西之地”。《左传》载:“宣公元年:晋欲求成于秦,赵穿曰:‘我侵崇,秦急崇,必救之。吾以求成焉。’冬,赵穿侵崇,秦弗与成。杜预注:崇,秦之与国。则春秋末年,崇国为秦之附庸国。”可见赵穿侵崇后,周朝的崇国可能就灭亡了。


九、“嵩县崇国说”是怎么出现的?

明朝为什么没有文庙武庙(十解古崇国)(10)

【中岳嵩山】

历史上关于“崇国”的所在地,还有一种说法,有人说崇国在河南的“嵩县”,如武汉大学编写的《简明历史词典》就说:“崇:古国名。故址在今河南嵩县。相传为鲧的封国”。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因为在古代有“崇”字的时候还没有“嵩”字。后世古籍出现:“嵩’古作‘崇’,方有崇国在“嵩县(嵩山)”的说法。

《说文解字》卷九-山部-“崇”字备注:“崇,山大而高也。各本作巍高也三字..........释山、毛傳皆曰:山大而高曰崧。孔子闲居引詩“崧”作“嵩”,释名作山大而高曰嵩。”意思就是,“崇”是山大而高的意思,都记载为“崧”,孔子将其改为:山大而高曰“嵩”。可见,现有“崇”、后有“崧”、再有“嵩”。

中岳(嵩山)是如何与“崇”扯上关系的?“中岳、禹貢謂之外方。秦名大室。漢武帝始謂之崇高山”意思就是,中岳(指今嵩山),大禹时候叫外方,秦朝叫大室山,汉武帝第一次称其为“崇高山”。

那么汉武帝为何要改大室山为崇高山?“前書武帝祠中岳。改嵩高为崇高,前书未尝有此文。武帝改大室为崇高。武帝以前但曰大室。不曰嵩高也。崇高本非中岳之专称。故淺人以崇为泛辞。嵩为中岳。”意思就是,汉武帝将嵩高山改为崇高山,以前的书没有崇高山这种说法是汉武帝将大室山改为崇高山的。汉武帝以前这山叫大室山,连嵩高山的叫法都没有,崇高不是中岳(今嵩山)的专称文字,但言行浅薄的人以为“崇”字为通用语,“嵩”字特指中岳。故《证伪》云:‘嵩’古作‘崇’,别作‘崧’,非。”意思就是说:‘嵩’古作‘崇’,别作‘崧’,不是这回事。所以《康熙字典》才记载为:“崇,国名。尧时崇伯鲧,商时崇侯虎,在今西安府鄠縣。

知识链接:嵩县,炎帝时称伊国,夏时为豫州伊阙地。商代称有莘之野,又名空桑。春秋时秦晋迁陆浑之戎与此,为陆浑戎地,战国为韩之高都,汉置陆浑县,属弘农郡,宋升为顺州。金改名为嵩州,明降州为县,始名嵩县。


十、崇国到底在哪里?

若推断合理,则大禹祖父之骆国在周至县,大禹之父鲧之崇城在灞桥区,大禹后裔之有扈氏国在户县,商之崇国(崇侯虎)在户县长安结合部,周之崇国在渭南大荔县。古崇国历经尧舜禹夏商周,一直在西安盩厔(周至县)、长安(古长安)、户县(鄠县)之间(周后期崇国除外)。正如《史记·周本纪》“崇侯虎”下《正义》引皇甫谧说:“虞、夏、商、周皆有崇国,崇国盖在丰、镐之间。”此推断为一家之言,纯属业余爱好,文章仅供参考交流学习,请勿上纲上线。下一章咱解析一下“文王伐崇”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睁眼看西安》是“丰镐遗子”创建的西安本土人文地理自媒体。刨根百里秦川,问底周秦汉唐,睁开眼睛,拿出手机,告诉你一个不为人知的老长安,未经授权,不要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