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 佳 尹 峻 云南省昆明市社会科学院,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两个维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两个维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 李 佳 尹 峻 云南省昆明市社会科学院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工作关乎国家大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实践中不断明确,理论上不断深化,已经逐步建立起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引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创新发展。
云南是全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的省份。目前,云南境内分布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其中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这15个少数民族为云南独有。民族团结是云南人民共同的目标。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党的民族理论指导下云南构建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整个民族理论体系包含了民族问题、民族关系、民族发展等一系列议题。这一时期党和毛泽东同志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理论和政策主要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民族融合等问题。政策的主要依据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纲领和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
这一时期,云南民族关系极为复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云南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平等与团结的政策,采取“慎重稳进”的方针,把民族工作推向了新的高度,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真诚感人的故事。1950年8月,中央访问团第二分团带着毛泽东同志和党的嘱托来到云南开展民族工作。第一站到路南圭山,当时有5万多各族兄弟姐妹身着节日盛装欢迎他们。后来,这些民族工作者耐心地说服了一些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组织了34名代表到北京参加了1950年的国庆周年观礼,代表们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4次接见,他们深受鼓舞,带着一心一意跟党走的决心回到云南。1951年元旦,13个民族的48位代表聚集到普洱红场,以歃血为盟和剽牛盟誓的民族传统习俗进行结约,竖立了“民族团结誓词碑”。这座“誓词碑”将党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传递到各民族中,为取得民族信任和支持提供依据。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民族工作者不懈努力,为少数民族同胞架桥、修路、砍柴、挑水、治病送药、送盐巴、送针线、救济贫困农户,一道道难关被突破,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消除了隔阂,实现了对国家的认同,多民族真正成了一家人,民族团结成为云南和国家社会安定和谐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的民族理论以及新时代的民族理论指导下云南民族工作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民族理论进一步创新发展。1980年7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特约评论员文章《评所谓“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指出“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1981年6月27日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指出: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澄清“民族问题的实质”为当时民族工作和理论界的拨乱反正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顺应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开始围绕经济社会建设展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新探索。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中则将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概括为十二个方面,具体涉及民族的共同特征、民族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与民族关系、民族问题及其特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民族区域自治、民族与文化关系等十二个方面的内容,基本涵盖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云南的民族工作贯彻了党的民族理论,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全省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各项事业发生巨变,全省各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呈现出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各族群众生产生活不断改善的良好局面。经济方面,2007年,云南民族自治地方生产总值达1820.20亿元,是1978年31.62亿元的57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045.2亿元,是1978年2.71亿元的385倍;地方财政收入达135.55亿元,是1978年3.08亿元的44倍。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社会事业方面,民族教育体系不断发展完善,建成了1所综合性云南民族大学、41所省定民族中小学、5500所半寄宿制民族小学、34所贫困县第一中学民族部。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贫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全面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古籍、文物等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全面加强,民族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法治建设方面,云南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法治体系不断完善,先后制定和修订了8个民族自治州、29个民族自治县自治条例共37件,制定了单行条例88件,颁布实施了《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办法》《云南省城市民族工作条例》《云南省民族乡工作条例》等系列地方性民族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具有云南特色的民族政策法规体系。多年来,云南各民族大团结日益巩固发展,为祖国边疆的繁荣稳定总结了经验、作出了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特别关心少数民族群众和民族地区的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党的民族理论方面作出的重大原创性科学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写入党章,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
2011年,国务院批准并出台了“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的意见。2012年7月,云南遵循党中央的指示,全面启动云南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2015年,考察云南,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着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云南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作出示范,把“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用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充实头脑,更新理念,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树立“石榴籽精神”,铸牢“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共同体意识。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和社会教育中。民族文化培育方面,出台了《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实施意见》《“十三五”时期云南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加大了“文化强省”战略的力度,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大为改善、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脱贫攻坚方面,云南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多举措多投入精准扶贫,补齐民生短板,兑现“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承诺。通过扶贫资源倾斜、编制发展规划、发展高原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实施精准扶贫的举措和施策,实施“一个民族一个行动计划”“一个民族一个集团帮扶”。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朝着“把云南建设成中国最美丽省份”的目标,与各族群众一同续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定一心一意跟党走的决心
党的民族理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始终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我国国情实际出发,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中国化。较早时期,党的民族理论主要回答了如何整合不同民族建立新国家、如何认识民族与国家,如何从阶级团结、人民团结、民族团结等角度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等实践问题。改革开放以后,党的理论又回答了如何实现民族自身发展、各民族共同发展的重大问题。进入新时代以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多民族国家建设理论成为重点。民族团结的“云南经验”正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具体体现。
云南省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即“五个认同”)。各族群众经济上帮扶互助,一同迈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步伐。2019年,云南省实现生产总值(GDP)23223.75亿元,同比增长8.1%,增速以2.0个百分点高于全国(6.1%);文化上交融互鉴、中华文化认同筑起共有的精神家园;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社会结构已经形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励着云南各族儿女积极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事业。在新的发展背景下,云南省会更加深刻认识和充分发挥“五个认同”的重要作用,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守望相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进一步维护和巩固中华民族大家庭安定团结的和谐发展局面。
(责任编辑 龙敏飞)
2021年第7期《社会主义论坛》“优秀论文选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