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流行一个梗,就是被"我以为"的假情报"忽悠了",研发出来一款武器,结果歪打正着性能还不错。

这个历史上有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的阿拉斯加级大型巡洋舰。这是美国海军在《华盛顿海军条约》失效后大规模扩充海军规模时所设计的一级大型巡洋舰,设计思想是吨位介于战列舰与重型巡洋舰之间,拥有高于重巡洋舰的火力和航速,作用是作为巡洋舰队的领舰猎杀敌方巡洋舰,防止敌方巡洋舰队和飞机对我方航母编队造成威胁。

阿拉斯加型巡洋舰(被日本战略欺诈)(1)

阿拉斯加号大型巡洋舰

在上世纪30、40年代美国疯狂下饺子的背景下,这一级性能不错的军舰仅仅制造了两艘,显得格格不入。第一艘阿拉斯加号于1941年12月17日开工,1943年8月15日下水,1944年6月17日正式服役。第二艘关岛号于1942年2月2日在纽约造船厂开工,1943年11月12日下水,1944年9月17日服役。

这是因为阿拉斯加级本身就是因为错误的情报而诞生的错误的军舰。20世纪30年代,德国制造了德意志级秀珍战列舰和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这种"伪高速战列舰"在当时是名副其实的条约型巡洋舰杀手,打打不过,跑跑不了,追追不上。

阿拉斯加型巡洋舰(被日本战略欺诈)(2)

沙恩霍斯特号战列巡洋舰

这对当时的海军界是个不小的冲击,各个海军强国开始针对这种军舰研发自己的军舰加以应对。

当时美国得到消息,自己的主要假想敌日本正在研发类似德国沙恩霍斯特级的新型超甲巡"秩父级大型巡洋舰",然后美国人赶紧就上马类似的军舰,就是阿拉斯加级大型巡洋舰。

可是问题在于,日本在研发新型超甲巡的情报本来就是一个错误情报,至于是怎么错误的,一说是日本故意释放的假情报,一说是美国获取的情报是日本在造一艘新军舰,但是在军舰名字上翻译错误,导致认为是一艘新型超甲巡。

总是,美国人是造了,结果造完之后就后悔了。

其实阿拉斯加的性能在巡洋舰里不算差,但是定位尴尬。首先是打起来之后美国人发现日本人没有造新型超甲巡,这军舰的存在意义一下子就没有了。

然后,太平洋战争迅速变成了一航空母舰为主的海空大战,更加先进的战列舰都只能给航空母舰做保姆顺带支援支援登陆作战。阿拉斯加也就变成了"大型防空巡洋舰"。

阿拉斯加型巡洋舰(被日本战略欺诈)(3)

著名的"杀手阵列"

而在对舰和对陆支援上,阿拉斯加能做的其他重巡洋舰也能做,而且后期的"8英寸机关枪"(203毫米舰炮,代表产品就是得梅因上的MK16型55倍口径203毫米速射炮)重巡洋做得比它更好。尴尬的12寸炮火力打巡洋舰过剩,打战列舰又不够,而且轻量化的重巡级别装甲又不够参与战列线炮战,甚至抗不住战列巡洋舰(毕竟人家有战列舰的火力而自己没有),结果就是巴尔的摩和得梅因这些重巡能做的它能做,巴尔的摩和得梅因不能做的它也不能做。

阿拉斯加型巡洋舰(被日本战略欺诈)(4)

得梅因是美国的终极重巡洋舰,性能非常强大,阿拉斯加就……

再加上衣阿华这种33节的战列舰服役(阿拉斯加也只能跑33节),最终结果就是阿拉斯加高不成低不就,而且建造费用死贵死贵,使用成本死贵死贵,性能只有衣阿华级的50%,但是价格达到了衣阿华的70%。

尼米兹称它为:最优雅,最漂亮的"废物"

然而事情到这里还没完,阿拉斯加级是美国人被日本方面的假情报骗了造出来的,可是日本人在知道美国人造了阿拉斯加级后,自己还真上马了新的超甲巡:B-65大型巡洋舰方案。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倾向于美国是自己搞错了。日本这一设计方案以战斗力超越甲型巡洋舰(重巡洋舰)的大型巡洋舰为设计目标,故也被后人称为"超甲巡"。

阿拉斯加型巡洋舰(被日本战略欺诈)(5)

1942年的B-65超甲巡设计方案草图

超甲巡设计目就是压倒阿拉斯加级,为此还专门把主炮口径从305毫米改成310毫米,结果日本最后没造出来,只停留在图纸上。而且估计就算造出来,日本也觉得是鸡肋:因为美国就造了两艘阿拉斯加级啊……

这算什么?连环坑么?如果继续下去,美国知道了这个真·超甲巡,会不会再搞出来一个“超超甲巡”?

当然,这并非吃亏的并非是美国一家。上世纪60年代,苏联NSV重机枪全重只有26公斤的消息传出。为了应对这一个情况,我国研出全重26.6公斤的QJZ89式12.7毫米重机枪。为此,牺牲了很多性能。结果后来发现,NSV还有个16公斤重的脚架……

阿拉斯加型巡洋舰(被日本战略欺诈)(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