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一切都可以成为过眼云烟,但唯有一件事从古至今依然源远流传,古代人将其称为开餐或用膳,而现代人则很随意的说吃饭。想必说到这里大家都已经茅塞顿开,原来这件亘古不变的事情就是“吃”。
以“农耕文明”蜚声于海内外的古代社会,最能博得老百姓关注的焦点,笔者猜想恐怕一定是穿衣、吃饭问题。尤其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阶层,最期盼的事情就是风调雨顺与赋税降低。因为只有这样在忙活一年之后,才能吃上几顿称心如意的饱饭。
而像这种所谓的“饱饭“其实,就是古代人一日两餐中的正餐。一般情况下古代社会中的两餐,实际上指的是“朝食”与“飧”,简而言之就是早饭与晚饭。“朝食”在临近中午十分也就是隅中时用餐;晚餐则是在申时即下午四点左右开餐。
笔者之所以要简单介绍古人用餐时的习俗,其实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能够正确区分出正餐与零食之间的差别。按照约定俗成的说法所谓“零食”,实际上指的是在一日两餐之外,人们所食用的全部食品统称。
现代社会中无论儿童还是成年人,几乎都无法抵抗零食的诱惑力。人们在茶余饭后都会很自然地拿起零食大快朵颐,水果、糖果、干果、饼干、薯片、肉脯、果脯等,都是大人与小孩子们百吃不厌的现代零食。
或许很多人看到这里都会有一个疑问,古代有零食吗?古代小孩吃零食吗?相比较于现代人意识中的零食来说,古代社会中不但有零食,而且零食的种类也五花八门。虽然看起来未必有现代零食美观,但味道上绝对还要更胜一筹。
古代人的休闲时光之旅“零食”大赏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都会认为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古代社会,食物一定非常匮乏。在这种前提下根本不可能出现零食,亦或是即使有零食也是达官贵人们的专享。虽然从大方面来讲这种观点没有任何纰漏,但事实上古代社会中的各种小吃,都可以称为正餐之外的零食。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古代社会中的零食,就是在一日两餐之外吃的食物。但古代零食从地域角度来看却有南北之分。比如,古代南方地区的主要零食有,糯米糍、糍粑、糯米糕、青团、肉脯等。
而北方地区由于一年四季区别特别大,所以除了正餐之外可以吃到的零食,种类不仅特别少而且也多以干货或冻货为主。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冰糖葫芦、冻柿子、冻梨,以及爆米花、瓜子、花生和糕点等。
笔者认为从这一点来看,不仅可以证明生活在古代社会中的人早已经吃上零食,并且当时的零食种类也十分丰富。如果按照现代零食理念来进行析,可以得知来零食主要分为原生以及初加工与深加工三类。
所谓原生零食是指大自然中生长的水果,苹果、香蕉、桃子、杏子、荔枝,以及榛子、核桃、松子、瓜子、花生等;而初加工零食指的是需要蒸、烤、煮熟的食物;深加工零食则是经过精心设计、搭配,然后制作而成的深受人们喜爱的食物。
一、古代零食起源与发展历史
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比较低,再加上物质资源相对匮乏,所以很多人对待食物的第一感觉就是填饱肚子。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就根本不会有正餐和零食之分。但事实却恰恰与大家所想相反,可以说从上古时期开始,零食就已经出现在了古人的餐桌上。
1.上古时期零食蜂蜜
蜂蜜是现代社会中一种比较常见的滋补品,大家比较熟知的用法有直接食用或者泡蜂蜜水。当然蜂蜜也可以直接用来做菜或调制饮品,西餐中还会用蜂蜜制作成各种好吃的糕点,爱美的女性还会会使用蜂蜜做面膜。
如果单纯的从这一点来看,现代社会中的蜂蜜,实际上已经超出了食物的范畴。而在上古时期人们可以获得的食物种类相对较少,而蜂蜜更是一种极为珍贵的食物。所以,蜂蜜在当时绝对是一种琼浆玉液。
至此之后蜂蜜就一直被当做零食,并随着时间推移与朝代更迭,为古代人的饮食提供了一抹甜蜜。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水果蘸蜂蜜的吃饭,虽然这种零食基本上都是达官贵人的餐后甜点,但就可以证实古代人早已经吃上了零食。
2.汉代腌制水果
汉代是古代历史中比较强悍的王朝,而且生产力相对来说也达到了一定高度。再加上张骞出使西域之后带回了很多异域食物,所以极大的丰富了汉代时期的饮食结构。葡萄、胡桃、胡麻、胡椒、黄瓜、苜蓿等食物,在汉朝人的餐桌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由于葡萄、胡桃、苹果、杏子、李子等水果,只能在夏季时开枝散叶、开花结果。所以每当冬季来临之后人们就无法吃到,香甜可口、回味无穷的时令水果了。为了能够解馋汉朝人发明了“腌制水果”。
所谓“腌制水果”指的是在水果盛产期,将其洗干净、切块、晾干之后放入坛子中,然后在坛子里注入清水放入食用盐、白糖,最后将坛子口封住放在阴凉处。一般情况下这种腌制水果至少可以保存3-6个月,这样就可以有效解决冬季无水果可吃的问题。
如果按照汉朝时期腌制水果的方法去推断,笔者认为这其实也是现代人,熟知的“罐头”的基本制作方法。也就是说早在2000年左右生活在汉代的老百姓,就已经掌握了制作水果罐头的技巧和方法。
3.唐宋零食元宵或汤圆
当时间流淌到唐宋时期,不仅会让人感受到政治、经济、文化一片繁荣的盛世景象,同时,对于吃货来说还可以了解更多极具唐宋韵味的各种零食与美味。各式各样的炸糕、糖人、麦芽糖,以及芝麻、豆子、白面酥饼,汤圆、粽子甚至冰淇淋应有尽有。
唐代时的上元节不仅要吃元宵、汤圆,而且还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唐代诗人苏味道创作的《正月十五夜》,就描绘出现了当时唐朝都城长安的上元节盛况。“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而宋代词人周必大一定特别喜欢吃汤圆,否则也不会写出千古名篇《元宵煮浮圆子》。“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巡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这首诗中的“珠浮”就是古代零食汤圆。
实际上清朝时期最惹人喜爱的零食,也是上元节时珠圆玉润的元宵。“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江水淘。见说谁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这首诗不仅写出了元宵的馅料,而且也描绘出了制作元宵的方法。
笔者认为从唐宋时期一直到清代,汤圆或元宵都是古代人最青睐的节庆零食。事实上古代人最爱的零食,完全可以用千姿百态来形容。除了各种糕点与小食之外,水果绝对是古代社会中最司空见惯的零食。
4.古代零食之水果
北宋最知名的豪放派词人苏轼,不仅是一位名扬古今的大文学家,而且也是一位对吃特别有研究的美食家。他曾创作过60多首与食物有关的诗词,这其中就包括令人回味无穷的,古代零食中的翘楚水果。
苏轼知名作品《惠州一绝·食荔枝》中,曾写道:“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在这首诗中诗人写出了三种水果,卢橘、杨梅、荔枝都是当时社会比较流行的零食。
相比较而言在众多水果中,诗人最喜欢的还是荔枝。答案就在诗歌的最后两句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实际上在古代社会中荔枝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水果,除了产地之外其他地区的人要想吃荔枝,绝对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唐朝末年诗人杜牧曾创作《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在这首诗中写到“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荔枝这种古代水果,绝对不是普通人想吃就能吃到的零食。
5.精工雕琢的美味糕点
相信大家在很多古装影视剧中,都能够看到各式各样的精致糕点。这些高点其实就是古代人日常生活中,出镜率非常高的零食种类之一。桂花糕、枣泥酥、驴打滚、羊羹,以及豌豆黄、一口酥、茯苓饼等,想一想都会令人垂涎三尺。
(1)桂花糕
谈起桂花糕而且很多人都会特别感兴趣,这种用糯米粉、蜜桂花、白糖为原料,精心制作而成的美味糕点是古代人,特别喜欢吃又难得一见的美食。据史料记载桂花糕已经存在了300多年,也就是说在明朝时期就已经成为了热门零食。
相信曾经吃过桂花糕的人已经知道,这种看起来晶莹剔透、吹弹可破的糕点,不仅会散发出比较浓郁的桂花清香,而且含在口中也有一种松软、细腻、滋润之感,不论男女老少对这种平时都十分青睐。
(2)豌豆黄
豌豆黄是一种非常地道的北京特色小吃,每年春季是这种食物最流行的时节。豌豆黄是一种由宫廷中流传至民间的零食,当然也有人认为是一种比较普通的民间小吃。后来因为慈禧对其青睐有加,命御厨进行改进之后味道更加独特。
豌豆黄的主要原料就是新鲜黄豆,制作这种食物时需要经过很多步骤。比如,浸泡、去皮、磨碎、煮烂、糖炒等。定型之后外观会呈诱人的浅黄色,吃起来不仅味道特别香甜而且还清凉爽口。
6.姜饼
姜饼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以姜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种酥脆、香甜的饼干。目前,关于姜饼的历史主要有两种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姜饼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食,也有人认为这种食物源于古罗马帝国时代。
但笔者认为以姜为主料制作饼的历史,其实应该源于我国汉代或唐朝。无论姜饼诞生于哪一个朝代,但可以肯定的是古代老百姓,实际上在1000多年前就已经吃上了这种零食。可能古代中国的姜饼与古罗马的姜饼有一定差异。
7.蜜饯
蜜饯是一种在古代社会十分流行的零食,无论达官贵人还是普通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随时随地食用蜜饯,在古代社会蜜饯又可以称为果脯或蜜煎。一般都会以桃、杏、李、枣为原料,然后添加糖、蜂蜜等辅料腌制而成。
8.麦芽糖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糖”,也就是说生活在当时社会的古代人,已经将糖纳入了日常饮食习俗之中。古代社会比较传统的麦芽糖一般,都是由小麦、糯米经过特殊加工而成,吃起来香甜可口、甜度适中还不粘牙。
结 语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是一句亘古不变、富有哲理的名言。生活在古代社会中的老百姓,一生奔波劳碌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吃顿饱饭。但是随着生产力逐渐提高以及食物种类不断丰富,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出现零食的身影。
可以说从上古时期一直到现代社会,可以说零食从来都没有走出过人们的视线。作为正餐之外的适合打牙祭的食物种类,零食不仅深受广大儿童青睐,而且在现代社会中很多成年人也零食不离口。这种具有趣味性、休闲性的饮食习俗,会一直被人们不断传承并发扬下去。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饮食》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初探》
《略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研究》
《中国古代饮食礼俗与习俗论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