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内心永远都是十分淳朴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及进步,获得知识渠道的变多,有许多孩子提出了让人匪夷所思的问题,有些问题,竟让家长无法回答。“人之初性本善”,小孩子许多都是没什么坏心思的,一个家长被孩子提问悯农的作者如此之坏,他的诗词为什么还会出现在课本上呢?

李绅和他的诗

很多人都在小时候,都学过一首叫悯农的诗词,“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然而这是悯农的第二首,这首诗还有第一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两首诗都是教人爱惜粮食的,虽然有着不同的画风,然而这其中的善良都让众人赞叹诗人的心系百姓生活的情怀。

锄禾日当午 是谁写的(有家长质疑锄禾日当午)(1)

曾经的人在读书的时候,语文课本下面都是几行字,介绍作者是唐朝的宰相,然而时代进步的今天,设备的先进,让很多小孩的好奇心,像潘多拉的魔盒,放出各种探知欲。

李绅是青年时代嫉恶如仇,老年时滥施淫威的一个人,一生最大的污点就是将一个叫吴湘的官员执意处死,然而这时候是牛李党争的关键时期,李绅的许多做法并不只是他的个人想法,况且这个时候的李绅已经是一个老人了,一生的宦海沉浮,足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情的,不能因为老年时犯错,就否定他年轻时的功绩。

况且李绅虽然犯下了这个错误,在他死后,唐宣宗大中年时,子孙也受到了“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处罚,一个人在死后也受到了该有的追责,毕竟在那样的环境下,李绅的行为是代表了一个群体,功过还是要分开看的。

而李绅最为人诟病的则是他一顿吃三百个鸡舌头,这个故事版本很多,都是流传的,并没有任何史料证实,大概率是别人用来诋毁他的。

锄禾日当午 是谁写的(有家长质疑锄禾日当午)(2)

凡事都应两面看待

年轻时的李绅是刚正不阿的,喜欢针对时弊,上书皇帝言及百姓之苦,这时的李绅内心只有百姓的疾苦。他年轻时的种种作为,不愧是中唐时期的大好爱国青年。

那个时候的大唐外有吐蕃入侵,内有藩镇和阉宦之祸,像李绅这样的破落贵族,虽然家道中落了,还是心怀天下的,除了求仕途上的进步,内心对于百姓的疾苦也是非常关心的,不然也不会写下悯农这样的诗句,心中真的有百姓。

李绅年轻的时候,被皇帝贬官到了一个叫瑞州的地方,骑马前去赴任的路上,在一个叫做康州的地方过河时需要坐船,因为有人提醒过河要给河神买路钱,李绅大怒骂道“贪官污吏勒索百姓,这河神也想像贪官一样勒索,简直可恶,就是不当这个官了,也要让百姓安居,让这河神不再向百姓索取”。

锄禾日当午 是谁写的(有家长质疑锄禾日当午)(3)

李绅青年时期是这样的为百姓着想,这些都不是场面话,而是切实办事的话,这样的一个人,叫你爱护粮食,你不该学习吗?难道就因为年老了,犯了错,年轻时的优点就不学习了?凡事都要两面看待,如果仅仅盯着一面对待,未免会显得片面。

结语

李绅的悯农是值得大家学习的,犯了错是会受到处罚的,然而一个人的人生很长,不要仅仅盯着他的污点看,他年轻时的闪光点不应该被人忘记,那时的他,忧国忧民的大好青年。

况且这首悯农是教导大家爱护粮食的,难道爱护粮食有错么?民以食为天,爱护粮食应该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