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将古代的公共关系称为“准公关”亦或“类公关”,可以从两方面看待——它与现代公关概念的相同点以及不同点。


关于公共关系

首先,要理解为什么“古代的公共关系为何只是准公关和类公关”,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现代普遍认可的公共关系的定义:

公共关系,即指一个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公共关系以维护、增进组织与其公众的根本利益为前提,以树立适合本组织机构的生存、发展的最优形象为目的,有效地运用信息传播手段,持续不断的协调和完善组织与自己内外公众之间的关系。

古代类公关活动(古代公共关系只是)(1)

(公共关系)

此外,公共关系有其特殊的功能。经总结,主要有:效益功能、守望功能、协调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

最后,再补上公共关系的原则:公开、重视信誉、制度化、平等、科学、重注公共利益。

总结出公共关系相关的知识后,我们接下来具体分析。


为何是“类公关”和“准公关”?

不难发现,古代公关有诸多地方符合上面的概述,如:追求树立最优形象,运用了信息传播手段,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效益、协调、守望功能,也同时注重信誉并且公开。

追求树立最优形象:在中国古代,不管什么样的组织都会争取树立最优形象。小到民间小店小铺,会在门口挂上招牌,请人宣传;中到先秦百家争鸣,各学派在其传道授业的过程中美化其门派贤者故事;大到国家层面,宣扬“君权神授”亦或“天人合一”……无一不是如此。

古代类公关活动(古代公共关系只是)(2)

(古代“公关”)

运用信息传播手段:信息传播手段不仅仅局限于书籍或者信件。在古代,为树立良好形象,特殊的信息传播手段层出不穷——陈胜大泽乡起兵前夕,在鱼肚子中塞纸写“陈胜王”以树立权威;武则天登基前,还要故作态势,从河里捞出有“圣母临人,帝业永昌”的石头……这些都是古代特殊的信息传播手段。

效益、协调与守望功能:关于前二者不必多说,例子遍地都是。这里重点提及一下守望功能的例子——顾名思义,公共关系的守望功能就是监测环境以得知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变化,从而促使组织做出合理调整。比如汉武帝在晚年穷兵黩武,时人根据“天人感应”说将其时灾祸与之联系,致其形象受损。所以汉武帝以此发布罪己诏,改善公关形象。

古代类公关活动(古代公共关系只是)(3)

(汉武帝刘彻)


但为何不是完全的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是在双向沟通下形成的:古代所谓的“公关”,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组织向民间单向传播信息,例如:古代僵硬的教化、宣扬政策等。而作为接收方的公众,罕有反馈,这是古代特定的社会性质和思想水平所注定的。

公共关系讲究平等、科学:在“皇权至上”、“极端尊师”的古代,肯定没有所谓的平等;至于科学,在科技水平落后,封建迷信盛行的古代,公共关系的科学原则完全得不到体现,几乎所有的古代“公关”都要依赖形而上者。

综上所述,现代所谓的公共关系是一种新兴学科,这就注定了其概念、原则等都基于民主化、法制化的现代社会,因而在社会性质完全不同的古代,纵使其做法再与现代概念的公共关系相似,也不能直接称之为公共关系。因而,称之为“类公关”,“准公关”。

我是星衍史谈,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不妨点个赞,收藏与关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