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刘关张“桃园结义”,今有毛朱彭“患难之交”。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说得容易,可是真正能够做到者又有几何?

民国战乱纷飞之时,三个异姓兄弟结拜一心,建国之后,各司其职,一为铁匠,二为贫农,三为国家主席。

结拜兄弟的儿子(结拜三兄弟建国后)(1)

为求安身,参军入伍

1891年,朱其升生于大治县刘仁八镇岩山村的一个贫苦人家。

自幼,朱其升的家境并不富裕,父母皆是农民,却没有土地,朱家一大家子都挤在一幢土屋内,靠着一片果树勉强维持生计。

迫于家庭压力,12岁起朱其升就跟着同乡人去到田江当学徒,学习打铁和修雨伞。

眨眼之间3年的时光流逝,15岁的朱其升学成出师,但是却不能另开门户,按照当时的规矩,朱其升必须要留在这里尽3年徒工的义务。

做为徒工的生活比想象中更为艰辛,管饭,却不给工钱,每天还得累死累活的干着重活。

结拜兄弟的儿子(结拜三兄弟建国后)(2)

朱其升心里有苦,却从未抱怨过。

毕竟当时那个世道,贫苦人家总是活得要更为艰辛一点的。

1909年,水旱灾害来袭,湖南大部分地区深受其扰,朱其升所在之地也未能幸免,终日劳苦,却没有相应的粮食供应,日子过得愈发贫苦了。

有一天,老板出门在外,干了天活的朱其升自然是饥饿难当,实在忍不下去了就干脆吊在红炉铁顶罐里面的一点米饭偷着吃掉了。

一开始,朱其升也有些惴惴不安,但是终究还是饥饿占了上风,果不其然,老板回来之后十分生气,对着朱其升破口大骂。

“你就是喂不饱的猪。”老板盛怒之下的言论,着实刺激到了朱其升,于是开口顶撞了几句,若是他安安份份的受着,说不定老板骂完,这件事也就过去了。

但是朱其升的性子倔犟,老板越是恶言相向,他就越是想为自己辩驳几句,朱其升的此番顶撞之语,也让老板的怒气达到了顶峰。

似是感觉骂还不够解气,老板走上前去,站定在朱其升的面前,抬手对着朱其升的脸狠狠地摔打了几下。

清脆的巴掌呼出去,老板的怒气是消减了不少,而朱其升这么个半大的小伙子,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又怎么能受得了这样的侮辱呢?

结拜兄弟的儿子(结拜三兄弟建国后)(3)

朱其升被打的头偏向一侧,脸上传来热乎乎的温度,双眼登时变红了,他转过头来,恨恨的盯着老板,双拳紧握。

老板不禁后退了半步,又挺胸上前:“我惹不起你这个‘猪脑壳’,趁早给我滚蛋。”

说完就甩手离开了。

朱其升站在原地看着老板离开的身影,转头也去到自己的房间,简单的捆了被盖,外加一些破旧衣服,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老板家。

走出一段距离之后,站在四下无人的街道,朱其升的内心无比的迷茫,诺大的一个城市,自己举目无亲,没有朋友,没有亲人,亦没有落脚之处。

结拜兄弟的儿子(结拜三兄弟建国后)(4)

从这天开始,朱其升过上了一段乞讨的日子,渴了喝口山泉水,饿了就以野果子充饥,困了就在山神庙过夜。

那段日子的艰苦,往后很多年回忆起来的时候,朱其升都是十分感慨,而当时,找到一个新出路于朱其升来说是当务之急。

填饱肚子活下去是当时支撑朱其升求人参加新军的唯一信念,也因此,朱其升的军旅生涯揭开了序幕。

有异于朱其升,彭友胜虽然家境贫寒,但是幼年时期也曾上过私塾,说起来也算是个有文化之人了。

易旱易涝的环境,使得本不富朔的彭家也无法再承担彭友胜的学习经费,短短半年,彭友胜就辍学在家。

1899年,彭友胜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15岁的少年毅然决然的背上行囊,离开了故乡,奔向远方,寻求新的生活。

外面的生活并不如彭友胜所想的那般美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闯荡”之后,流落在长沙街头的彭友胜参加了湖南新军。

彼时,彭友胜是第49标第2营后队的一个兵,由于他的忠厚老实,踏实肯干,几年的时间,就从一个新兵蛋子成长为兵队的副目。

结拜兄弟的儿子(结拜三兄弟建国后)(5)

三人相识,感情甚笃

朱其升和彭友胜相识在前,当时,走投无路的朱其升投身军队时,被选派到一个部队之中,之后被编入一个班,彭友胜就是副目。

多年打铁磨炼的意志,从参军开始,朱其升就吃苦耐劳,专心受训,行军打仗的时候,也总是抢在前面扛枪支等一些重物。

在做学徒工时攒下的经验,在部队时,一些技术活,朱其升都能够胜任,彭友胜对这样的朱其升印象很好,也十分喜欢这个勤劳肯干的新兵。

由于这种种的原因,朱其升在部队里也升的很快,不久就被升为上士,每个月的饷银大概在8元左右。

彼时的毛主席深受革命情怀的影响,早期也有一批学生投军,并在长沙建立起了革命军,但是比起学生军,毛主席却更加倾向于正规革命军。

结拜兄弟的儿子(结拜三兄弟建国后)(6)

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之下,毛主席来到了军营,并表明了心迹,但是面对毛主席纪念堂坚持,彼时负责招收的长官也十分的无奈。

“你想参加革命军,必须要可靠的我们熟悉的人担保,这是上级的规定。”

毛主席眉头一皱,仍想再尝试一下:

“我是学生,他们都参加了学生军,这里只来我一个人找谁担保呢?你就通融一下,让我参加革命军吧。”

“不行,没人担保,我不敢接收。”

就在二人争执不下的时候,听到争吵声的朱其升也从屋内出来了,见到两人相争的模样,少不得要去规劝一二。

“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毛主席不禁开口都囊了两句。

朱其升闻声,上下打量了一下眼前的这个少年模样的学生:“这位兄弟,你同他争么事,有话对我说,行吗?”

毛主席见朱其升终于不是满口拒绝,言语之中恭敬有礼,遂将自己的参军想法,身世等详细告知。

“投笔从戎,为完成革命尽力,这不行吗?”

结拜兄弟的儿子(结拜三兄弟建国后)(7)

一句话触动到了朱其升,再上下打量了一下站在自己面前这个知识渊博,满口为革命的少年,心中十分欣喜。

于是,朱其升便带着毛主席来到了彭友胜所在之地,“彭班长,这位兄弟愿意参加革命,无人担保,我为他担保,行吗?”

彭友胜先是点了点头,接着看向毛主席,问到:“你叫什么,哪里人,父亲叫什么,干什么的……”

毛主席从容不迫地挨个回答彭友胜所提出的问题,彭友胜越听越满意,没读过多少书一直以来都是彭友胜认为非常遗憾的事情。

素来,彭友胜十分欣赏读书人,眼前的少年身为读书人,却一心向革命,甚至不惜放弃学业选择当兵,单就这一点,彭友胜就无法做到将其推之门外。

朱其升站在一旁,观察彭友胜的神色:

“我看他是个好人,又有知识,我们部队正缺有文化的人,光靠我们这些大老粗是不行的,班长,你就给上司说一声,收下他吧。”

短暂的思考之后,彭友胜决定跟朱其升一起当这个担保人,并由彭友胜出面向上级求情,毛主席因此得偿所愿,编入军中。

结拜兄弟的儿子(结拜三兄弟建国后)(8)

新军介绍结束之后,彭友胜就拉着毛主席到了住的地方,“正好我的上铺空着,以后你睡上铺,我睡下铺。”

朱其升则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尤为照料这个心向革命的年轻人,刚入军营的那段日子,毛主席可谓是捉襟见肘。

朱其升见毛主席无新衣新被,于是就拿出自己的给他,碰上部队打牙祭的日子,朱其升就偷偷地将自己的那一份红烧肉给他。

训练上,小到稍息立正等基本步法,大到枪支的瞄准射击,朱其升都毫不藏私的全部教给毛主席。

很多年后,当毛主席接见外国友人,回忆到这段日子的时候,总是津津乐道:“辛亥革命的时候,我背过几天枪,什么立正、稍息、枪法还可以。”

平日里,毛主席酷爱读书看报,几乎把自己的月俸全部花在这些上面去了,每一次看完之后,总是不厌其烦地将自己看到的讲给部队的其他人听。

为此,彭友胜特地告诫部队的其他士兵,不准打扰毛主席看报。

结拜兄弟的儿子(结拜三兄弟建国后)(9)

日子一天天过去,毛主席,朱其升,彭友胜三人的感情愈发深厚,在一次的聊天中,朱其升提出了结拜的想法,毛主席稍微想了一下,也就同意了。

秋风落叶,好景正当时,三人坐在向阳坡上,风景正好,一时兴起,毛主席就同朱其升二人讲起了有关“桃园三结义”的故事。

一言既罢,毛主席:“三国时期,刘备,关云长,张翼德在桃园中结拜为异性兄弟,盟誓:‘扶危救国,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如有异心,天人共戮’我们这里不是桃园,但有红枫,我们叫做‘红枫坡前三拜把’。”

“结为至交,日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上报黎民,下安社会,共同奋斗,为革命尽心尽力。”

其后,在朱其升的提议之下,三人以枝为香,撮土为炉,面向天地,三个异姓儿郎结为兄弟。

之后的日子里,三人常会聚在一处,毛主席给他们讲书里的故事,有时整个部队也会聚在一处,有毛主席带着大家学习。

结拜兄弟的儿子(结拜三兄弟建国后)(10)

朱其升文化水平不高,毛主席就手把手教他,更甚于会替其写家书,以慰老家年迈的父母。

虽然日子一天天过去,可是天下无不散的宴席。

1912年,孙中山与袁世凯达成了和议,战争取消了,南京政府解散了,一切似乎都走向了正轨,当时,毛主席也做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

他找到彭友胜说道:“我决定离开军队。”

彭友胜自然十分惊讶,在其看来,以毛主席的学识,留在军队一定会有一番作为,如今,这般就要放弃,彭友胜少不得要挽留一二。

只是毛主席心意已决,彭友胜无奈只好同意,并于次日准备宴席为其送行,宴席上毛主席所钟爱的红烧肉,还是全体战士们一起凑出来的。

结拜兄弟的儿子(结拜三兄弟建国后)(11)

酒足饭饱,众人推杯换盏,离别终是来到,彭友胜让战士们先回去,自己独自一人默默地为毛主席送行。

一程又一程,毛主席转头看向彭友胜,叹口气:

“益山,古人曰‘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你别送了吧。”

彭友胜说道:“润之,以后相处的日子少了,今天我无别的事,再送一程吧。”

于是二人就这么又走了一程,最后,彭友胜掏出自己仅有的两块大洋,交到了毛主席的手上,毛主席自是不肯接的,两相推托,无法,毛主席只能收下。

“彭副目,你真好,望多加保重,后会有期。”

三人迎来分别,之后,部队遣散,朱其升回到了老家,过上了种田打铁的生活,而彭友胜则也返回了故乡,有关三人的故事也被深埋在心底,从不向人提起。

结拜兄弟的儿子(结拜三兄弟建国后)(12)

重获联系,情谊如旧

1950年的一天,朱其升正如往常一般准备去铁匠铺上工,途中路过一座茅棚,透过门洞,看见屋内正中悬挂的毛主席的肖像。

被肖像吸引,朱其升不禁上前端详一二,突然眼前一亮:“这长相好面熟啊!”

说着,朱其升上前仔细端详,越看越像,心里也没底,就这么朱其升心事重重地干完了一天的活,回到了家里。

“我好像看到我润之兄弟了……”朱其升将自己白日的发现详尽地告诉自己的妻子郭兰英。

郭兰英听完朱其升的话,情不自禁地埋怨道:

“你不要胡思乱想吗!这么大的官,你敢与他称兄道弟?”

结拜兄弟的儿子(结拜三兄弟建国后)(13)

朱其升最终未再多作言语,可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朱其升与毛主席有过交情的事情越传越烈。

一开始,无论别人怎么嬉笑,朱其升全然当作没有听见,一笑也就过去了,可是如此听之任之带来的就是别人的变本加厉。

朱其升犁田之时,习惯性的将布鞋绑在腰上,同辈中有人看到,挖苦取笑道:

“‘猪脑壳’,毛主席怎么没有把你请到北京去做大官,还在家里打赤脚犁田?你将鞋背在腰上是准备随时出发上京吗?”

村内有位教书先生实在看不下去就劝朱其升写封信去北京,看看有无音信,朱其升思前想后,还是请村内的老先生帮忙写了封信寄到了北京。

结拜兄弟的儿子(结拜三兄弟建国后)(14)

只是,这封信自从寄出,就宛若石沉大海,再也没有消息,周围的奚落声更甚,但是朱其升打从心眼里相信,自己的这个兄弟一定会认自己。

简单的邮寄到不了如他那般的大人物手中,朱其升就各方打听,寻找可以帮忙寄信的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果真让他给等到了。

孟淑纯的帮助之下,朱其升的信件随着公文一起送到了北京毛主席的手中,收到信的毛主席很快便回了过去。

“其升兄:来信收到,甚为高兴,寄上人民币二百万元(旧币),聊佐小茂资本,彭友胜尚在人间,曾有信来,知注附告,顺祝,兴吉,毛泽东,一九五二年八月三十日。”

老实巴交的铁匠朱其升瞬时泪水溢满了眼眶,激动不已:

“我的润之弟做了这么大的官还没有忘记我这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这只有共产党人才能做得到,历朝历代的帝王是不能够做得到的。”

结拜兄弟的儿子(结拜三兄弟建国后)(15)

随着毛主席的信件的宣读,围绕在朱其升身边的嬉笑挖苦也就不复存在,1952年10月中旬,从未去过北京的朱其升带着毛主席寄来的钱登上了列车。

日夜兼程之后,朱其升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原先一路上的忐忑不安,在见到毛主席的那一刻终于化为乌有。

二人相谈甚欢,朱其升在北京游玩了一场,之后带着毛主席的期盼和钱财回到了家中,将各行各业的手艺人拢在一块成立工厂,生活也走上了正轨。

他们的另一位兄弟彭友胜在1947年回乡务农,当他得知毛主席的下落之后,激动之情难以言表,常常会和家人聊起过去的那段岁月。

秋收过后,彭友胜想着去北京见一见这个分别多年的兄弟,但是贸然前去,又不太好,于是彭友胜则先给毛主席去了封信,探一探风声。

“广州分别之后,自家被划分为了贫农,分田分地之后自是十分喜悦,梦寐以求想要见一见主席。”

结拜兄弟的儿子(结拜三兄弟建国后)(16)

最后,彭友胜委婉地表达了请求给安排个“吃皇粮”的差事的想法。

信一经寄出,20天的时间,彭友胜左等右等也没有等来回信,心中焦急不已,整天垂头丧气,这番模样落在彭友胜的妻子眼中十分无语。

“毛主席要管全国那么多的大事,哪有空闲搭理你一个泥脚杆子,六七十的人了,还异想天开‘吃皇粮’,这不是为难毛主席吗?”

这一番话让原本就心绪不佳的彭友胜更为不安,但是好在,毛主席的回信很快就寄到了彭友胜的手中。

结拜兄弟的儿子(结拜三兄弟建国后)(17)

“友胜先生:三月十四日来信收到,甚为高兴,你的信写得太客气了,不要这样客气,你被划为贫农成分,如果是由群众大家同意了的,那是很好的。”

“工作的问题,如果你在乡下还勉强过的去,以待在乡下为好,或者暂时在乡下待住一时期也好,因为出外面怕难遇找到适宜的工作位置。”

“如果确实十分困难,则可持此信到长沙找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程星龄先生,向他请示有无可以助你之处。”

“不知道你的历史和近来的情况,连我也是如此,不便向他们提出确定的意见,如果你自己愿意走动一下,可去试一试。”

“去时,可将你在辛亥革命时在湖南军队中工作过并和我同事(你当副目,我当列兵)一点向他作报告,再则将你的历史向他讲清楚,此复,顺治敬意,毛泽东,三月卅一日。”

结拜兄弟的儿子(结拜三兄弟建国后)(18)

接到信的彭友胜十分激动,将家里的农活交代清楚以后,彭友胜就坐火车直奔长沙,寻找信中所绘的程星龄先生。

就这样,彭友胜成功地见到了程星龄并在招待所中住了一段日子,尽管日子过的顺风顺水,彭友胜却难掩内心的焦急。

找工作无果之后,彭友胜返回家乡继续务农,但是在程星龄的帮助之下,他按照规定可享受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待遇。

彭友胜在房前屋后,栽种着一大片茶树,自1951年6月起,享受着省委统战部按月寄来的30元生活费。

彭友胜知道,自己的生活能够如此幸福,全都是以毛主席为首的革命者们抛头颅洒热血创造出来的。

结拜兄弟的儿子(结拜三兄弟建国后)(19)

他没什么好报答的,但内心充满了感激与感谢。

所以,每年彭友胜都会精制几斤上等茶叶送给毛主席,每年都有,从未例外。

毛主席收到后,面对这色、香、味、形皆备的茶叶,赞叹不已,除了自己品尝以外,还转赠给了其他的中央首长。

1969年,85岁的彭友胜不慎落水,告别了人间,从此以后,远在北京的毛主席再未收到每年的精致茶叶了。

三个异性儿郎,一拍即合,结为兄弟,辗转多载,情谊仍存。

纵然建国前后,三人的身份处境各有不同,但他们心中,对彼此的情谊,从未忘怀过。

此番,也可见毛主席的人格是如此之高尚。

结拜兄弟的儿子(结拜三兄弟建国后)(20)

参考文献:

《列兵毛泽东与副目彭友胜》,《湖南档案》2002年第5期

毛泽东与铁匠朱其升一段鲜为人知的交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黄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黄石文史资料 第16辑[M].

毛泽东的第一次从军生活;吴小龙;2018年12月20日08:12;人民政协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