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52.53.54章注释第52章:天下有始,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道德经第七十二章注解?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注解(道德经第52.53.54章注解)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注解

道德经第52.53.54章注释

第52章:天下有始

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万物母。既知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归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释文:

此章是返本还元。归于太虚。如圣经有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又如中庸有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种本留末底意思。天下者。身也有始。是一炁之初。发生未动之先。此时乃先天也。以为万物未生之前。即有灵性。灵性就是万物之母。既知有性。性发即是子也。发生时就是意了。有意是后天性是先天。先天禀而后天生。未发之初。即有意存。谓之以知其子。既知其子。意胜而复灭生意尽。复归其性谓之复归其母。如未惊蛰时。草木禀性而未生。内有先天存焉。到清明后。渐多生意。而枝叶萌动。此其子也。夏茂秋落。有霜雪杀之肃之。生意尽。止有性存。含养于内寂然不动。而又待来春。此是复归其母。如修道者。一炁融性。清静而俟物至上升下降而会于虚。此其母也。左旋右转。上下冲突。而为金液。此其子也。覆性而候动。动而复静。随其自然不待勉强。而合天真。此即是知母知子。而明本末终始之谓也。既明本末终始。不知先母后子。先子后母。则近于真常之道矣。真常之道在于湛寂。没身而不殆。兑者。口也。塞其兑。寡言惜气之谓也。则内境不出。门者。耳目也。无听无视之谓也。则心灰意絶。无所摇动。则外境不入。闭其门。塞其兑。终身不待勤劳。而近于道矣。开其兑。则真气不出。真气凝。则餐风饮露。而济于其事。若兑闭而不凝。露泄真气。则终身莫能救。见小而不贪。入无而不有。虚其神。和其气。益其精。皆化为空。则内外通透。无有隔障。辉煌乎见于微渺曰明守纯一之中和。空虚无之境界。不知人我而无贪求。退藏幽境。远于嚣俗。知柔而返曰强。用其柔和之光。复归于见小之明。则知天下万物。有母必有子。有子复归于母。言其静而动。动而返静也。遗字。作个说字看。如此。光至于柔和明至于见小。内外虚白。冲塞天地。无说我之身。皮袋之殃也如此者。是谓袭常。袭者。时时不闲念念常存。不可须臾离之谓也。知天命而率性。求率性中而得命。是谓常真常存之至道也。极言虚中有。有还虚譬如命本性出。无性不为真常。药本静灵。无静不成玄妙。而天下万物本末终始前后。自此而明矣。

领会:

当心神的见解意识微小时,元神才能够明朗,当心神静守于柔和之态时,功德才能够常保强大。使心神外耀的意识光芒收敛,复照于体内而形成元神的明朗不能只将修养生之道当作装饰物的帽子戴在外表上,而是要将修道的行动贯彻于身体的中央,这样修道者才能被功德所全部武装。当身体这小“天下”中有中和之功德效应开始形成的时候,这中和的功德效应就是身心这小“天下”赖以长存的基础。既然是得到了中和之功德 这位“母亲”,修道者就会知道是由于有了功德这“母亲”的中和,身心这“儿子”才能够中和而长存。那么就得让身心复守于功德这“母亲”的中和,如此而行,身心这“儿子”就终身也不会有危险出现将外部事物信息的来路紧紧的堵塞住,将心神出游的门户密密的关闭住,这样终身也不会与治病的药物打交道。如果开启了外部事物信息的来路,又让心神纷动于外去应物济事,那么即使是终身与药物为伴也不能得到救治。

第53章:使我介然

原文:

{使我介然有所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释文:

此章教人知本知末。行近而远邪。就无去有底意思。我者身外之身。使身外之身介然湛寂。湛寂中有所知。知者觉照也。如此觉照。若行于大道。惟听其自然之施为。常存是畏之心。深息常守而不敢放逸。大道。即天地之正气。如天之无言无动。轻清而至高。虚静而至灵无有奇异处。平夷而已。大道与天同体。亦是甚夷。而无奇异。不常而已。无有施为。静以俟其自动。随一气之周流。静则径生。民者。气也。处静。则径路通贯。而民随其径。而入虚无。气静则和。气和则定。气定真生。真生。而好径。从径而起。元海如火发。火发上升。则先天见矣。者纔呌做而民好径。朝者。一气也。气升除息。谓之朝甚除。田者。身也。修身要无丝毫罣牵。看得如千年不耕不种无用之地。为世之所废。我之身。亦看得如此无用。若田之芜一样。真修道者。舍其身而修心。心修得灰芜身。而道日益。身看得重。道安在哉。身重心动。则求名求利念出。轻其身而身存。身存即道存。重其身而身亡。亡其身。道安在哉。谓之田甚芜仓者。无名无处虚空之室也。虚心静意。则先天生。先天生。则仓纔开。人纔知其处也。者个时节。方纔知道之妙。谓之仓甚虚历代祖师所言虚无窍者。此也后人求见者有诀。诀曰。心静而性明意。清而慧觉息深忘我。空我忘形。一气纔生。火发乃见。起者。金室也止者。神室也。无意之中。而听自然。四海之富。莫能得此。者纔是太上仓甚虚本旨底诀法。服者丹也。丹乃保身之珍。服乃护身之物。故以服字作丹字看。文彩者。内中五行。而还于虚白。从虚中见丹。丹成于三色云气之中。照彻天下。保我之身。谓之服文彩。带利剑。先天生。慧光见。则心之厌矣。厌者。无心之谓也。饮者。金液也。金液有物。谓之食。无心中动是我饮也。食也。总者不过一气耳。财者气也。货者。神也。神气足而有余。是谓盗天地阴阳之道兮。天地阴阳之盗兮。非道也哉。错当者个不是大道就错了。不错上文即道也。非道而何。

领会:

如果使我的心神纠缠于对事物的认知辨解欲望之中的话,对于修养生之道这大事来说,那才是最为可怕的事情。修养生之道需要使心神保持在非常中和平夷的状态之中,但是“意欲”这些“民众”却总爱纷动而去进行分辨见解。分辨见解的结果,使元神的朝政被彻底的废除了,使元气的田园彻底的荒芜了,使功德的仓储彻底的空虚了。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好身穿豪华的服装,腰佩锋利的宝剑,去巡回进行礼仪式的表演,以此挣来了丰足的吃喝,并换取了有馀的钱财。这种行为叫作吹着笙竽去混淆视听而乘机行盗。这混淆视听去行盗的行为,可不同于真正的修养生之道啊。

第54章:善建不拔

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释文:

此章教人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底意思。建者。树立直上之谓也。善性则气生。纯一莫能拔。静定则生。生动。直上而不移。抱一而定。忘人忘我底境界。时时如是而不脱。性。母也。气。子也。母静子定。常守母之规模。而呼吸自如。动静天然。不待勉强时时不辍。稍有心中心。意中意。则忘母之规模。而不自然。常常定静安虑。而得真道。以此真道。不辍而修之。而我之身外身真矣。纯一不杂。一团天然之趣。者是我修身之德。如此。其德乃真。得天然之气。时时不辍。而修我之家。身者。神也。家者。虚室也。其家空洞中而现。以我纯和之德修之。其德乃余。使我天然之气。时时不辍。养纯一之体。修之于乡。乡者。性也。虚室之外宅也。常常纯和其气。而德乃长得真性而不昧。使我天然之气。时时不辍。而修之于国。则国有淳化之风。常常清静。无毫发之余。以性还空。内若有所得。冲盈而丰之。使我天然之机。时时不辍。而修之于天下。则通身透彻无丝毫隔障。光明于万国无不普照。此身外之身。慧光朗映。一贯乾坤。而天地悉归于我。我还天地故。以我之身。观身外之身。我之虚含。观虚空之室。我之性观虚白之性。我之神观湛寂之神。我之慧观混沌天然之慧。吾何以知天下之道然哉。不过一性者。此也。静者。此也。静而后动者。此也。动而返静者。此也。湛寂而归于虚白。此也。混沌而返于太清亦此也。无他尽性以俟命也。返命而复归于性。此乃常真常存之道也。以此。怀真人曰。静性静性。真静性。先天一炁起太清。寂然常绕虚无窍。一气流通万气朝。浑然一身云外客。不知身外有金身。太极炉中常锤炼。混元鼎内现真形。以空还空随觉悟。无无有有此章神。心灰意灭归大道。灵灵虚室现阳神。顶上一声雷霹雳。天地晴和放光明。算来都是无着处。一身之外始为真。真真真。真到了妙处道有灵。我身不作主。任他自己行。得了天然味纔得做真人。

领会:

观“善于建树功德的修道者,从来就不会拔离中和无欲之元神这个根基。善于使心神抱守为浑一元神的修道者,从来就不会让心神挣脱开去游 以知“天 观 荡。心而从不间断的去修养生之道。如此,象子又生孙那样,以诚信之以此要使“单身”的功德能够形成,那就须以真诚之心去修养生之道; 如果要使功德繁衍成一个“家 修养生 庭”,那么修道者的心就得更加真 它并不 诚; 上较时,才 样每日里 如果要使功德繁衍成一个“乡 又急步的发 里”,那么修道者就得要长期坚持修 吾道之人 道;自一文至万)如果要使功德能繁衍成一个“邦 其与“合抱 域”,那么修道者就必须有持久的耐 累只就若子生 力以克服阻力; 凡养生之道 当功德繁衍得充满“天下”的时 立手之以恒的 候,这功德就博通而遍布于人的全 听了似乎是这.经常静观“单身”之功德,这功德就会繁衍成一个“家庭”;经常静观一“家”之功德,如此而行,这功德就会繁衍成一个“乡里”;经常静观一“乡”之功德,这功德就会繁衍成一个“邦域”;经常静观一“邦”之功德,这功德就会繁衍得充满“天下”。当我静观自身的小“天下”的时候,我是怎么样知道这小“天下”中之功德形成过程的所以然呢?那就是用这种观小成大,观少成多的渐进累积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