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创造的奇迹,
总是有千万种可能。
一心桥
说起现如今的偏远农村小桥,
大概所有人印象中都是简单粗陋,
短短几十米,只要能过人就行。
不论造得再风光独好,
都难以被国际认可。
然而,重庆一个只有三百人左右的小村子里,
一座只有20米长的小竹桥,
远看甚至有些“土”,
居然获得了建筑领域的“奥斯卡”!
要知道,
被称之为建筑领域“奥斯卡”的RICS
(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学会),
不仅有着140多年的历史,
更是整个建筑行业中
专业认可的最高成就。
就是这座看似毫无特色的毛竹桥,
凭着自身最普通,
也是最别致的特点,
获得了2019年RICS中国年度大奖评委会特别奖。
普通,是因为取材自村里随处可见的竹子,
独树一帜,是它没有丝毫钢筋水泥的痕迹,
横跨20米,没有任何桥墩,
却能牢牢地架设于溪水之上。
在村里生活了一辈子,
已经89岁的大爷都不敢相信,
“活了一辈子,
没想到家门口的竹子,
还能修这么实用的桥。”
就算已经走过几十回,
村里的村主任依然每次踏上去都觉得在做梦,
“村里人经常用毛竹做农具,
比如背篓、竹筛,
但用竹子造桥,
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然而事实却是,
这座用整整716根毛竹搭建而成的一心桥,
不仅屹立溪水上任凭风吹雨打不动摇,
更不可思议的是,
看似与“长寿”无关的竹桥,
竟能稳稳地存活至少20年。
虽然只是农村小桥,
它却盘活了整个村子。
没有一心桥之前,
这里只有一个简单的竹排架着,
风和日丽时,
几根绳子绑着的竹排就是桥,
轻轻松松就能过去。
只要一下雨,
平日里看似平静的小溪,
即刻变成泥水泛滥的河流,
想要过河,
或者冒着生命危险踩入不知深浅的水中,
或者翻过一座山。
因为一心桥,
被隔开的三百多人的农村,
不论刮风下雨,
至少从此告别了
用生命探亲的代价。
这一切的背后,
只因为一个叫邵长专的男人。
造竹桥,不是偶然,
而是他做了十年的梦。
邵长专和导师吴恩融
曾经,还是学生的邵长专
跟着学校探访云南的贫困村,
他很疑惑,
明明孩子们的学习机会得来不易,
却在下午三点就早早地放学。
直到一次悄悄尾随才发现,
这些孩子光花在上学路上的时间
就得三四个小时,
为了节约时间,
他们不得不只身穿过水流湍急的小河。
就算是只有零度的冬天,
他们也得光着脚,
冒着生命危险淌河而过,
这一幕始终印刻在邵长专的脑海里,
面对来之不易的上学时光,
一条河却成了最大的阻碍。
在云南红河做调研时,
村里人告诉他本来有座石桥,
因为下雨发大水冲走了,
所以才有人造了这座竹桥。
看似摇摇欲坠,
简陋不堪的外形,
却与如今桥梁建造最高超的技术无异,
造桥的人跟竹子打了一辈子交道,
用的工具也不过是曾经
最简易的木匠工具,
所谓“潜龙在野”大抵不过如此吧。
如果民间智慧能造成这样,
那自己的学识又何尝不能创造“奇迹”呢,
这是那时邵长专唯一想做的事。
他回到学校便开始没日没夜的研究,
世界三分之一的竹子都在中国,
人们却总在和木材死磕,
相比树木,它只要三五年便长好了,
相比石材,它随处可见,
更不用昂贵的运输。
尽管这样,
中国的竹子品种就有250多个,
分布地区更是占了半个陆地。
为了找出最合适的竹子,
邵长专和团队花费了
整整五年时间。
幸运的是,
他们找到了毛竹,
不仅在许多农村随处可见,
更重要的是,
随风恣意摇摆的毛竹,
仅仅巴掌大的小竹筒,
竟能承受15吨的重压。
换言之,
一辆装满渣土的八轮大货车,
只需要四根巴掌大的竹子就能撑起来。
除此之外,
为了让竹子“长命”,
不被风蚀、虫蛀、水冲发霉,
他们更是做了无数次试验,
只为找出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能够让它健康地活得更久一点。
已经数不清经历了多少次失败,
他们手中的竹子,
在经历过各种高温处理后,
竟能毫无伤害地被使用至少20年。
为了最大程度还原
中国建筑的传统结构,
这群才二十多岁的学生,
甚至跟着民间老师傅们
学习了半年的木工活。
毛竹极易开裂,
却在老师傅们灵巧的手艺下,
让薄脆的竹子变得像木头一样坚实。
因为老师傅们的经验,
中国建筑美的精益求精展露无遗。
就是这样一座小桥,
不仅是中国跨度最大的农村竹桥,
更成了现代建筑领域的奇迹。
除了一心桥,
邵长专和团队又在别处建了类似的竹桥,
搭建的整个过程,
他们都拉着当地工匠一起做,
因为这样,工匠们又有了一门技能。
比起建好桥,
这才是他们最大的成就。
在中国的两千多个县城里,
还有无数村民把破败简陋的竹排当作桥,
还有无数孩子冒着生命危险过河,
至少还需要十万座这样的小桥,
直到今天,他们依然在为此努力。
而除了农村刚需的竹桥,
他们还研究建造抗震的竹屋,
虽不能大面积地代替钢筋水泥,
但世间万物都有它最合适的位置,
找对了,它就是最独特的存在。
邵长专说,
“我们也只不过是
用技术的手段帮竹子实现它的价值,
无论是技术还是材料,
最终都是为使用它的人服务。”
有了之前造桥造房的经验,
他们连造1600平米的展馆都不在话下。
5000根直径巴掌大的毛竹建成的圆竹拱,
让北京世博园艺博览会的“竹之眼”展馆,
成了世界上跨度最大的竹结构展馆。
时至今日,他们仍围着竹子打转,
在钢筋水泥混凝土以及木材等所有的建筑材料中,
竹是唯一有精神文化又普遍的存在,
他们只希望竹建筑能在
普通人的生活中立足,
每个人能够负担得起。
无疑,桥是伟大的,
但它也能娇小妩媚,
有人偏爱“秋千外绿水桥平”,
也有人独宠“小桥流水人家”,
无论何种建筑,
人是万物的尺度。
万物之始为一,
世上至善从心,
有人说过,
善是心灵的,而不是手的美德,
用爱创造的奇迹,
总是有千万种可能。
来源:匠心之城(ID:jxzc6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