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汉末三国历史,孙策和孙权这对兄弟是非常有吐槽点的,先不说孙策是多么的英明神武了,17岁出道,短短六年就横扫江东,将东吴的基业从无道有开创出来了,只可惜英年早逝。孙策在临死之间,还做了一件让人想不通的事情,那就是将自己的位置传给弟弟,而不是儿子。而更让人吐槽的事情,就是孙权在建国称帝之后,只追封哥哥为王?这是为什么呢?

孙权建国称帝之后(孙权建国称帝之后)(1)

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尤其是开国皇帝,登基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的父辈祖辈追尊帝号,表示不忘本。司马炎建立西晋的时候,就做的非常好,连爷爷司马懿这位西晋奠基人都追为宣皇帝,其父亲司马昭为文皇帝,就连他大伯司马师,给了他一个景皇帝的尊号。这样的做法,在当时社会不是非常流行,甚至很少有追授旁系亲属为“皇帝”。但是司马炎做了,所以司马炎这一点就比孙权做的让人解气。

司马师和孙策都是一个过渡性的人物,孙策的功劳远远超过司马师。孙策从袁术处要来几千老弱残兵,开始横扫东吴,兵锋所指,无人能挡,击走刘繇,活捉王朗,趁袁术占有传国玉玺正式僭越称帝,与袁术决裂,彻底割据江东,最后袭取庐江,大败黄祖,一统江东,连曹操听闻孙策平定六郡,叹息说:“猘儿难与争锋也!”

孙权建国称帝之后(孙权建国称帝之后)(2)

孙策还获得朝廷正式封号——吴侯。所以东吴就是这样来的。孙策是在父亲的事业已经中断,只是留下一个好名声的情况下,把这个无形资产变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吴国。两相比较,司马师是把小做大,而孙策则是把无做成有。正因为如此,孙策对于孙权的作用,要比司马师对于司马昭的作用要大得多。但司马昭称王“给”了哥哥一个景王,而孙权称王却什么也没有给。等到当了皇帝,才给了孙策一个桓王尊号。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第一,孙权小家子气,私心重。

孙权建国称帝之后(孙权建国称帝之后)(3)

孙权的气量不行,毕竟基业是孙策打下来的,孙权才能坐领江东,事后只追封哥哥长沙桓王,确实令人失望。事实上,从逼死陆逊等举动看,孙权虽然善于用人,但并不是一个十分宽厚的君主,尤其是在他统治后期,这一特点渐渐明显。孙策之所以这样做,也是出于私心,追尊孙策为帝,其子嗣就有被立为帝的合法性,为了自己的子孙,孙权才追封孙策为长沙桓王。连吴王都没有,孙策的后代连吴候都被剥夺了。

陈寿评价“且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义俭矣。” 陈寿也认为孙权的做法不厚道,所以当代人称呼孙权为渣权。

第二:“正名”政治需要

然而裴注中孙盛提到了“兄终弟及”,并认为“夫正本定名,为国之大防;杜绝疑贰,消衅之良谟”。孙盛的意见,毕竟当时孙策的儿子孙绍尚在,而且“策为首事之君,有吴开国之主“正名”;将相在列,皆其旧也”,孙吴的政事也依赖于江东大族,孙权有“正名”的必要。孙权这么做,既让自己这个皇帝显的名正言顺,又可以抹去孙策的功勋建立自己的政治形象。

孙权建国称帝之后(孙权建国称帝之后)(4)

随便说一下,孙策的孙子孙奉,最后还是被孙权的孙子干掉,而且死于帝位流言,因民间撒播孙奉有皇帝气象,被吴国末帝孙皓所杀。自此孙策一枝彻底断绝。由此可见,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有多么惨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