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最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视频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但是我看完后却并没有感受到二舅的生活环境和人生是有多么的悲苦,其中可能就是那段二舅应为发烧被村里的赤脚医生多打了针,导致腿瘸了。然而后来被那个医生调侃,却能一笑了之,这种豁达乐观的心态确实让我很有触动和敬佩。因为我也是农村的孩子,读了大学才走出农村,因此,看了二舅这个视频,我发现这种情况和生活在我们村有很多这样的“二舅”,大家也都无非是为了努力开心的活着吧!然后看到有人讲“二舅”这个视频与余华的《活着》做对比,让我对这本书起了兴趣,想感受下余华笔下“富贵”的人生,因为这所以才有了这样一篇《活着》读后感!

活着小说读后感(活着读后感)(1)

封面

该书全文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听一个当局者在自叙,感觉就像小时候听爷爷讲述他年轻的生活经历一样。只不过富贵的讲述他自己的生活更让人心情沉重。

富贵姓徐的出生在当时的地主家庭,年轻时生活在富裕,溺爱的家庭中,在那样的环境下他每天的生活就是吃喝嫖赌,不学无术。最终将祖辈留下的100亩田和房产全部输光了。逼不得已他们一家搬到茅草屋生活。刚搬到这个茅屋的生活,富贵的母亲经常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去安慰富贵。富贵的父亲在搬来不久,因为年纪大,身体差以及经过变卖家产这件事导致心理刺激,再一次上茅房中摔下去世了。后来富贵向买它祖产和田地的龙二那租了5亩田去养活全家,再次之后富贵摒弃了以前不良生活,开始种田养家糊口。后来富贵母亲生病,富贵为了去城里找医生,不幸被国名党抓去做了几年的壮丁。后来在一次战争中被解放军俘虏,放他回家了。回到家他的发现在他被抓去当壮丁后的几个月,他的母亲就去世了,大女儿因为一次发高烧没钱救治导致又聋又哑。富贵回到家才发现“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随着当时生活的继续,和社会的变革,富贵经历了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阶段。富贵的儿子有庆,为了给校长输血,被医生抽血过多,导致去世了。校长是县长的女儿,县长是富贵以前被拉去当壮丁时一起生活的朋友。生活的继续,大女儿凤霞也到了嫁人的年纪,后来凤霞嫁给了城里的搬运工王二喜,二喜为人老实憨厚对凤霞也很体贴不过好的生活不久,凤霞应为生儿子-苦根,后来大出血去世了。因为出生就没了娘,所以苦根名字也就这么来的。富贵老婆家珍因为软骨病,以及儿女都去世的打击下也去世了。富贵的女婿二喜在一次搬运中被石板砸中去世。后来就富贵地带着外孙苦根生活。不过在苦根小的时候后来因为吃豆子被撑死了。那时就剩富贵一个人了,但是富贵答应了苦根说要买头牛,而且有了牛也能帮他干活,所以富贵去城里买牛时,看到一个屠夫要杀一头老牛,富贵不忍心就买了那头老牛。之后就是富贵和这头也叫富贵的老牛相依地活着。

看完后脑海里浮现出富贵和那头老牛在田间耕田的情形,以及富贵唱出的那句:“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来当和尚”。这情景看着是那么的充满乡间气息,可谁能知道这老人的生活是承受了压力。在生活一次次给他带来不幸,他都挺了过来,以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不过每次都是好景不长,命运不幸还是接踵而至。读完我才觉得“二舅”的生活虽说不幸,但比起富贵算得上是幸福。

在本书的自序中余华面对一个学生提问《活着》为什么讲述的是生活而不是幸存,他的回答是“在中国,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生活和幸存就是一枚分币的两面,它们之间轻微的分界在于方向的不同。对《活着》而言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另外在在麦田新版自序中也提到“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所以最后我想说:“生活不管经历什么,都要努力活出自己的样子,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开心就足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