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拉德红烧鸡翅(为什么有些红烧肉那么好吃)(1)

红烧肉是我国老百姓喜爱的家常菜,南方北方都有食用的习惯。做红烧肉时通常要加白糖和料酒(黄酒),一般认为氨基酸(肉)与乙醇(料酒)发生酯化反应,生成氨基酸乙酯,这一反应显示了酒去腥的作用,而红烧肉的香味主要来自于氨基酸乙酯。今天介绍做红烧肉的过程中发生的一个化学反应,这一化学反应是红烧肉色泽、香味和好味道的主要因素。

1912年法国化学家L.C.Maillard发现氨基酸或蛋白质与葡萄糖混合加热时形成褐色的物质。后来人们发现氨基酸或蛋白质能与很多糖反应,这类反应不仅影响食品的颜色,而且对食品的香味也有重要作用,人们将此反应称为美拉徳(Maillard)反应或非酶褐变(nonenzymaticbrowning)反应。只要温度不高,如做红烧肉,这种反应产生的褐色物质无毒,且香气扑鼻,色泽诱人,是红烧肉、红烧鱼等成为美食的功臣。

不同的氨基酸与不同的糖反应,能产生不同的香味。例如,亮氨酸与葡萄糖在高温下反应,能够产生令人愉悦的面包香。红烧肉的香味比较复杂,还不知什么氨基酸与糖反应的,可能是多种氨基酸与多种糖反应的产物。美拉德反应还促进了香料化学的发展,该反应在香精领域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的香精调配和生产工艺的范畴,产生了一种全新的香料生产技术,尤其在调味品行业应用广泛。该反应所形成的香精能产生天然肉类香味的逼真效果。美拉德反应的机制还不十分清楚,1953年Hodge对美拉德反应的机理提出了系统的解释,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中期和末期。初期是氨基酸的氨基与糖的羰基发生亲核加成反应生成席夫碱,席夫碱环化形成氮代糖基胺,经阿姆德瑞分子重排反应,生成烯醇式和酮式糖胺。中期是烯醇式和酮式糖胺在酸性条件下经1,2-烯醇化反应,生成羰基呋喃醛,在碱性条件下经2,3-烯醇化反应,产生还原酮类和脱氢还原酮类化合物。这些多羰基不饱和化合物通过斯特勒克(Strecker)降解反应,生产醛类、吡嗪类化合物和一些容易挥发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能产生特殊的香味。最后阶段的机制非常复杂,多羰基不饱和化合物进行缩合、聚合反应,产生褐黑色的类黑精物质。类黑精物质是红烧肉色泽的物质基础,控制糖的量和温度,缩合、聚合反应的程度不同,产生不同的类黑精物质,红烧肉的色泽也不同。有人烧红烧肉时喜欢加冰糖(砂糖重结晶产物),烧出的红烧肉色泽光亮,道理说不清楚,这有可能与药物的不同晶型产生不同的药效有点类似。

建议平时烧红肉不要用市场上的肉香香精,而是用我们老祖宗积累的经验做红烧肉,加糖、黄酒、桂皮、生姜、八角等天然调味佐料。这些佐料中的化学物质与肉中成份产生复杂的化学反应,除酯化反应、美拉德反应、糖焦化反应,其他反应目前不清楚,可能有全新的化学反应。

有很多高手烧的红烧肉味道很好,除其他佐料外,关键是他们加糖适量、火候处理得当,产生的美拉德反应和糖焦化反应的产物就好,无意中成了美拉德反应和糖焦化反应的高手。当然,做红烧鱼、红烧鸡、焙烤饼干面包、烤红薯、甚至炮制中药,只要是氨基酸和糖加热的过程,都会发生美拉德反应,也会发生糖焦化反应。美拉德反应和糖焦化反应也就成为食品化学和香料化学中的著名反应。烧红烧肉利用好这些反应就可以做出最美味的红烧肉了。此外,从更广的角度来看,美拉德反应应用的领域会更多,比如,我们的酱香型白酒生产过程中,这个反应是必不可少的。

当然,美拉德反应又是一把双刃剑。从营养学角度看,由于反应使食品中的有效成分,如氨基酸类和糖类有所损失以及引起食品的褐变等现象,故食品营养价值有所降低。另一方面,从反应过程可见,美拉德反应产生了醛、杂环胺等有害的中间产物,这些成分对食品的安全构成极大的隐患。有研究表明某些美拉德反应产物具有致癌性。所以,红烧肉或者是某些烤串应该要适量食用。

与食品相关的化学,是化学一门非常重要的分支学科,叫做食品化学,与我们的饮食关系极大。食品化学是系统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质以及食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变化的科学。食品在加工工程中会发生很多化学反应,有些化学反应非常有趣,美拉德反应只是其中一种比较典型的,今后小编还将介绍更多相关的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