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已经进入改革全面深化的阶段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不仅需要校长具有高瞻远瞩的决策能力,而且特别需要校长掌握改革决策落地的能力,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决策能力改善目标?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决策能力改善目标(字模型提升决策落地力)

决策能力改善目标

普通高中已经进入改革全面深化的阶段。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不仅需要校长具有高瞻远瞩的决策能力,而且特别需要校长掌握改革决策落地的能力。

近一年多来,我校尝试使用“工”字模型,效果很好。

创新管理促决策落地

我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有自主发展能力的学生,为此我们在学校文化、课堂教学、校本课程建设等方面采取了若干深入的改革措施。但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校做出的改革计划在实际落地的过程中,变形较多,改革的预期目标、效果在改革过程中不断衰减。一年多以前,我们在天津教科院陈雨亭博士的指导下,在改革方式上下功夫,采用“工”字模型,提升了决策的适切性和落地能力。

我校在大连市申报的学校特色是“自主发展教育”,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是逐步形成“自主发展教育”育人模式。这种模式指的是学校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促进每一个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对学校进行整体改革,以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程开发水平,建构起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校本课程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管理围绕大任务配置资源和进行制度创新的学校运行方式。

我们眼中的学校整体改革,指的是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急剧变迁的时代,学校必须着眼于培养对学生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认真研究学校的现实情境,聚焦师生的能力建设和课程资源建设,在关键领域进行持续的、互相支持的改革。采用这种改革方式,我们就不会继续沿用自上而下的控制模式,不会简化改革流程,不会忽视教师的专业学习和深度思考,而是让每一个人都参与、理解和行动。

微改革、微创新成为具体途径

学校的整体改革中包含着若干局部的微改革或微创新。例如,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课堂教学改革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是学校忽视了对教师的理论提升,忽视了教研组建设,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针对性培养。我们认识到,用授受式教学的思考方式解决不了传统课堂的问题。如果没有新的理论体系支撑教学理念的转变,除了几个庞大的改革口号,教师连新的话语体系都不可能有,更别提要解决问题了。这个难题的关键是学科带头人的教育理论针对性提升,具体解决办法是进行针对性阅读。

于是,我校从2016年10月开始实施“针对性阅读计划”,组织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自愿报名的青年教师,阅读能指导我校教学改革的教育理论著作。我们当时做了一个阅读计划的“工”字模型,然后据此制定详细的推动针对性阅读的方案,落实效果非常好。到2018年2月,我们已经集体深读了《我们如何思维》《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深度学习的7种有力策略》《学习的本质》《教什么知识》及《理解为先模式——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一)》。

除了以上五本著作,我们还同时邀请专家为各学科组教师定期推荐最新的论文。例如历史组教师在阅读了常熟特级教师马宁的论文《“概念为本”的课程设计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以后,对学校正在集体共读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产生了新的兴趣,因为这本著作对“大概念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的理解讲得特别透彻。我们在全校听评课活动中,在教师的小课题研究和学术报告中,都特别要求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正在阅读的理论著作之间建立起对话。经过不懈的、细致的推进,教师们逐渐形成了和全国优秀同行对话的习惯,形成了在自己的教学中寻求理论支持的习惯。

学校整体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规划,也需要过程中的落实与反思,缺一不可。我们采用的这套“工”字型学校整体改革管理模式,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工”字型管理模式亮了

“工”指的是汉字“工”,上面的一横指的是规划或者计划,既可以是三到五年的长远规划,也可以是年度规划;下面一横是对学校当下相关改革领域的诊断,即校本发展状况的诊断与描述;“工”字中的一竖表示从现状出发达到目标的路径,必须设计与实施一定的策略,配置一定资源以及建立相应的制度。我们小到教研组,大到全校,在进行改革时都采用了这种“工”字型模式。

“工”字型管理模式发挥作用的关键有三点:一是在制定规划时,一定要目中有人——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二是在诊断时要借用数据或者邀请外部优秀同行或者专家帮助诊断,一定要发现真问题;三是在制定改革策略的时候,要进行逆向设计,就是要从目标开始设计改革策略,而不是从现实的起点开始。逆向设计倒逼学校的决策层重视倾听所有参与改革的人,而不是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重视设计策略与工具配套;重视对改革过程中评估证据的设计。

“工”字模型发挥作用,还需要依靠学校决策层领导方式的改变。我们采用分布式管理,实施项目制,每一个改革小项目都由教师团队自愿承担。在为学生构建自主发展的成长环境的过程中,老师们围绕学校特色、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开发、生涯规划、学科建设等成立了若干项目组。例如,学生的“时间管理”系列课程由我校王妍老师负责,她协调班主任、团委、教委处、课程室等一起设计了“做时间的朋友”系列活动:班会、板报、演讲、校级征文、校友报告、教师的时间意识专题教研等,使“时间”这个重要的改革变量显现出来,引起了学生、教师和家长的重视。

(作者系辽宁省大连市第四十八中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18年04月25日第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