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盟丰富的风、光、煤等资源,通过特高压线路向外输送。
农牧民住进了宽敞舒适的新居,日子越过越红火。
农村牧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既保护了生态又增加了收入。
全媒体记者 王大为
改革开放犹如一阵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也吹响了锡林郭勒草原发展的号角。回首40年,一代又一代草原人民为锡林郭勒的繁荣发展而努力拼搏,为这个时代的伟大梦想而奋力前行,缔造了一座接一座里程碑,描绘了一幅又一幅美丽画卷。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盟上下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全面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的各项决策部署,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乘势而上,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改革开放红利不断释放,城镇成为人民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走过40年极不平凡历程的锡林郭勒,唱响了一曲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乐章。
从1978年到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由2亿元增长到超过1000亿元,增长500多倍;财政收入由不足2000万元增长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4.33亿元,特别是近年来财政支出80%以上用于民生事业;固定资产投资由6000万元增长到500.4亿元,增长834倍;城乡居民收入在全区12个盟市中由1978年的第9位前移到第6位……一组组数据无不展示着锡盟改革开放40年的丰硕成果。
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改革开放之初,我盟第一产业牢牢占据着主导地位,比重达到49.9%,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仅为23.5%和26.6%,其中工业比重仅为16.3%。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实力单薄。
改革开放释放的强大活力,让锡林郭勒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使工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阿尔善油田、额吉淖尔盐场、苏尼特右旗查干淖尔碱矿,以及锡林浩特第二发电厂、二连油田100万吨产能配套工程等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工业重点项目落地实施,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盟确立了“全盟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项目”的思路,全盟以工业重点项目为切入点,把“煤、电、油、肉、乳、矿”作为主攻方向,以能源为主的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经济结构由单一的畜牧业向大规模现代化煤电、风能、冶炼以及绿色农副产品加工产业输出基地转轨,工业经济主导格局加速形成。但由于粗放单一的增长方式,很多资源型地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结构失衡、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等问题也逐渐在我盟显现出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盟委、行署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主攻现代畜牧业、清洁能源产业和文化旅游业的战略部署。如今,经过几年的调整、发展,一大批转型升级的大项目和新兴产业项目快速发展:锡林郭勒至江苏、山东特高压电网及配套电厂,锡林浩特市的内蒙古中蕴马产业项目、锡林郭勒大庄园肉业有限公司牛羊肉加工项目,太仆寺旗的佰惠生制糖、纸塑制品园区项目,正镶白旗的石墨烯产业、特变电工电力设备制造项目,多伦县的航天慧伦大数据产业园、航空园项目,正蓝旗的创客、富洋石膏粉业有限公司新型环保石膏加工项目……从农畜产品加工,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再到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全盟经济正向着高质量发展稳步迈进。
目前,全盟规模以上牛羊肉加工企业达85户,日加工能力16万头只,牛羊肉加工率达到65%以上,加工规模水平大幅提升,有的达到国内领先和世界一流水平;工业经济由1978年的14个大类拓展到2017年的29个行业大类,形成了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经济格局;服务增加值中,传统交通运输业和批零住餐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82%下降到57%,金融、房地产、信息、商务和文体娱乐等新兴服务业比重由1978年的18%提高到43%。
回望40年发展,从草畜双承包到现代畜牧业发展,从原字号工业到高质量发展,从传统服务业到现代高效益、宽领域服务业发展。40年来,经过几代创业者勠力同心谋改革、矢志不渝图发展,全盟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实力显著增强,结构更加合理。2017年,三次产业结构已经演进为14.8%:44.7%:40.5%,产业结构实现了从第一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向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发展格局的转变。
40年间,全盟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11.5%,经济增长率高于全区、全国平均水平,经济规模从小到大,经济实力由弱变强,经济总量由1978年居全区12个盟市第10位,发展到2017年的全区第6位。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0.18亿元,增长到 2017年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4.33亿元。
民生,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来到多伦诺尔镇北村北越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蔬菜种植基地,30多个160米长的超长温室大棚依次排列,走进棚里,鲜嫩的黄瓜顶花带刺,一根根长势喜人,村里刚刚脱贫的张玉萍和工友们正给黄瓜掐尖、绕藤,装入箱内的新鲜黄瓜将以最快的物流方式送往北京的各大卖场。
“守家在地,不用外出打工,在棚里除除草、浇浇水、摘摘菜,每个月就能挣上3000元钱。”张玉萍告诉记者,她有“双重”身份,不仅是合作社的员工,每月拿3000多元工资,还是合作社的股东,每年年底能分红4万多元。如今,张玉萍不仅脱了贫,而且正在向着美好的小康生活迈进。
北村的变化是我盟近年来脱贫攻坚工作的缩影。今年,全盟预计可实现减贫8151人,比年初计划5718人多减贫2433人,完成年度计划142.5%。
40年来,我盟农村牧区人均收入水平持续提高,生活水平显著改善,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盟上下深学笃用扶贫重要论述,坚决贯彻落实重要指示精神,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既挂帅又出征,把责任使命扛在肩上,把脱贫工作抓在手上,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人口集中发力,在产业扶贫、易地搬迁、生态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光伏扶贫、住房安全、保障兜底、基础建设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以实际行动和成效带领贫困群众共赴小康。
2014年以来,全盟累计减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2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16.1%下降到2017年底的2%。今年7月,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镶黄旗、正蓝旗4个区贫旗摘帽。
改革开放释放的巨大红利,让锡盟社会事业也得以全面发展。40年来,全盟卫生事业投资从1978年的154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3.8亿元,年均增长15.7%。建成了盟蒙医医院和盟医院技改楼,各旗县市医院基本完成新建、扩建工程。截至2017年末,累计为93.5万城乡居民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9.7%,实现全盟医疗合作全覆盖,农牧民参合率达户籍人口的95.4%,并在当年开通区内异地住院即时结算。1978年到2017年间,全盟各类卫生机构从309个增加到1376个,医院从27个增加到47个,医疗床位由2320张增加到5185张,卫生技术人员由3073人增加到8031人。
经过40年的发展与完善,全盟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1978年,全盟教育投资仅为188.9万元,到2017年达到4.3亿元,年均增长14.2%。其中,2003年至今,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投入资金近14亿元,建成了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高等学府。截至2017年,全盟已有各类学校、幼儿园240所,在校(园)生149576人。
2017年,全盟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237.69亿元,用于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以上。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教育支出分别达到30.9亿元、17.44亿元和31.49亿元,比2007年增长3倍、6倍和2.9倍,明显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倍的增幅。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教育三项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由27.3%提高到33.6%,民生状况显著改善。
一幅幅温暖的民生图景在眼前徐徐展开,一个个热切的民生期盼如花般在百姓心中绽放。
城镇,百姓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安居”是老百姓最为关注的民生问题,居者有其屋是大家朴实的愿望。
40年间,随着全盟城镇化的推进,各地大片低矮的平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高楼大厦。百姓的居住条件不仅好了,面积也大了,百姓正在从“忧居”走向“宜居”。
家住吉瑞祥城小区的居民孔凡礼,就是在锡林浩特市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加快推进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中实现了自己的安居梦。他家曾住在109街道附近,管道老化、环境脏乱差,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2013年市政府把这里纳入了改造范围。如今孔凡礼已经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小区内各种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生活也是更加便利,这让孔凡礼心里既满意又踏实。
城镇居民住宅的变化,深刻反映了全盟城镇化发展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2017年,全盟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5.89平方米,比1985年的人均6.77平方米增长4.3倍,年均增长5.4%。
改革开放以来,全盟大力推进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道路广场、给排水工程、环境保护、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都得到明显改善,城市整体功能显著增强,城镇化进程加快。1978年,全盟城建投资仅为259.8万元,到2017年达到56.5亿元,年均增长21.8%。城镇人口从17.1万人增加到68.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2.9%提高到65.1%。
截至2017年末,全盟建成道路面积达2020万平方米,供水总量3459万立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7.9%,城市绿地面积5216公顷,公园41个。城镇基础设施得到加强,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如今,曾经闭塞、落后的小镇脱胎换骨,一座座崭新的现代化小城镇拔地而起,充满活力;曾经路不平、灯不明、水不清、街不净、吃水难的历史一去不复返,城镇的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
大交通,让草原不再遥远
40年前,从苏尼特右旗坐班车到盟府所在地锡林浩特市,大约需要2天的时间,中途要在阿巴嘎旗或苏尼特左旗住上一宿,自然形成的土路被碾压得如同搓衣板,出行者们一路憧憬、一路颠簸。
40年后,在国省干线升级改造项目中,别力古台——锡林浩特公路于今年10月主体贯通,满都拉图——别力古台公路也完成了路基及桥涵工程。
从土路到柏油路、二级公路,再到干线升级,曾经走出嘎查就意味着要“出一趟远门”,如今道路四通八达,说不定哪天就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越来越便捷的出行方式,正是40年来全盟各项事业变迁、进步的缩影。
一个地区的发展变迁,离不开基础设施投资,因为建设,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才有了根基。改革开放以来,全盟不断加大交通运输的投入力度,交通线路不断延伸,铁路运输后发赶超,航空运输更加快捷,基本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多式联运的立体交通格局,为我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全盟不断加大交通运输的投入力度,过去夏季晴通雨阻、冬季冰封雪盖无法通行的现象早已一去不复返。现在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驱车千里一路畅通,乘机当天可达全国各地,交通出行有了质的飞跃,大大减少了人们的出行时间,运输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社会进步打下良好的基础。
全盟交通投资从1978年的279.7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34.3亿元,年均增长20%。截至2017年末,全盟公路总里程达19879公里。其中,国省道通车里程4752公里,已有10个旗县市(区)通高速(一级)公路,其他3地区高速公路已开工建设,预计2020年全部通车。全盟农牧区嘎查(村)公路已全覆盖,公路里程达15127公里。国省道为主干,旗县公路为骨架,边防公路为延续,连接苏木乡镇和嘎查村,辐射各地区的通达路网全面形成。在铁路方面,建成铁路干线7条、支线5条,铁路里程2461公里,运营里程2294公里,可通达呼和浩特、包头、集宁、通辽、乌兰浩特和蒙古国乌兰巴托。在民航方面,2017年,全盟旅客运量突破81.2万人次,是锡林浩特机场59年来客流量最高纪录,累计开通运营航线10条,新增航线4条,给旅客提供了更多的出行选择。
大草原,大变迁,大发展,20.3万平方公里草原响彻奋进的时代主旋律。
新战略,新路径,新跨越,100.6万草原儿女共奏新时代发展的进行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