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洪
“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是杭州”。这是北宋时位列“唐宋八大家”的苏轼(103当7—1101年)的一名句。天下诸多西湖中,我到过福州、扬州等数处。因生活在浙江,自然对杭州西湖则更为熟悉。但广东的惠州西湖,尚未涉足过。疫情稍缓的冬天,我第四次走进南粤大地,其中一站自然就是此湖。
地处广东省惠州市区的西湖,东西最宽处达4公里,南北最长达6公里。现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当我走进苏东坡笔下“山水秀邃”的惠州西湖,远眺湖面烟波浩淼,湖上堤桥如带;四望青山似黛、幽胜曲折、浮洲四起,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在于树木葱茏中隐现,……而让人心旷神怡。
据光绪《惠州府志》载,此湖初建始于东晋元帝(318)时,“兴建龙兴寺于湖上”。北宋时惠州知州陈偁“引湖灌田,兼鱼、藕、蒲、苇之利”,使此湖“施于民者丰”,故此湖初时称丰湖。陈偁还在湖上筑堤造桥,修建亭榭,使丰湖一时间成为“南粤之胜”。
惠州西湖的闻名于世,与苏轼直接相关。 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东坡先生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谪居惠州后, 因丰湖位于城西,风光与他熟悉的杭州西湖相似,便吟出“梦想平生消未尽,满林烟月到西湖”的赞叹,惠州西湖就此得名。唐宋以降,400多位历代文人墨客曾先后踏足惠州,在此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苏轼谪居惠州两年零七个月,于绍圣四年(1097)四月,再贬儋州(今海南省儋州市)。在惠州期间,创作各类诗文作品587件首(件)。他的诗词与惠州西湖交相辉映,为这里的湖光山色增光添彩,从而使它与杭州西湖齐名的一处名胜。
与杭州一样,惠州西湖亦有苏堤。但如果细想一下,苏轼先后建的这两处苏堤,所处境地完全不同:在杭州时,苏轼先任通判、后为知州,正是人生风光时期。一声令下,聚集万人清淤湖中,将其堆泥成,。“苏堤春晓”,显现的是他是乘势而为、仕途的勃勃生机。
而惠州西湖,则是东坡先生贬谪惠州之时,戴罪之身、俸银减半,已“不得签署公事”。身处逆境,苏轼的报国的初心不改修堤、搞水利,想方设法所行善举。不仅捐出自己的犀带、动员亲友捐银助修,还须借助寺院僧人和乡绅乐助。此景名为“苏堤玩月”,显现的是东坡夜观皓月的那种落寞。
同样巧的是,惠州西湖亦有孤山。它记念的,当然并非是宋代以“梅妻鹤子”闻世的林逋。惠州孤山巨石上,刻有“东坡园”三个大字。绿树成荫的山麓,建有苏东坡的纪念馆。矗立着高大的苏东坡立像。
孤山下,还长眠着一位900年前的钱塘女子 。12岁时,聪明俊秀王朝云,被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收为婢女,7年后纳为侍妾。
王朝云身份,至死仍是“侍妾”,但在苏轼20多年大起大落的人生际遇中,一直无怨无悔地陪伴身旁,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成为苏东坡逆境里最大的精神安慰。绍圣三年(1096)夏,年仅34岁的她死于瘴疫流行。按照生前遗言,苏东坡挥泪将她葬在惠州西湖栖禅山寺旁。“朝云墓”保存完好,从未遭过损坏,现为省重点文物。作为惠州西湖典故的一部分,体现了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
惠州西湖苏堤上,始建于宋昭圣二年(1095)的西新桥,亦系由苏东坡资助所建。该桥亦被称为“苏公桥”。当初建桥时,系用石盐木(柚木)筑成,坚如铁石,桥上有飞楼9间,十分宏伟壮观。现桥系1983年重修。
湖畔西山上的泗洲塔,始建于唐中宗(656-710)年间,为纪念泗洲大圣僧伽而筑,苏轼谪居惠州时,此塔称为玉塔等。苏东坡在《江月五首》中“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 的诗句,指的正是此塔。……
走马观花,在惠州西湖转了个圈,饱揽了沁人的湖光山色,拍了一些照片留念,也长了一份见识。给我的感觉: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中“ 中国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并杭州” 此句,绝非虚妄之言。
惠州西湖之行,亦了却了我心中多年的一份缺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