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天意谷

董红春(四川)

2008年深秋,我和好友驾车初游华蓥山脉邻水境内的天意谷,其美景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时隔12年的2020年9月19日,又随大竹县作家协会采风团,在艳阳普照、秋风习习中重游了风光旖旎的天意谷。

天意谷游玩时间(重游天意谷)(1)

天意谷(原名华蓥山大峡谷、龙须沟)位于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甘坝乡苏家村2组,属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古巴人洞穴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华蓥山游击队的根据地,沿途有拂尘瀑、石门关、老龙潭瀑布、地缝峡、天心洞等多个景点。

天意谷处于华蓥山主峰高登山南麓,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景区海拔在400-1100米,相对高度700米,在仅1.5公里长的峡谷内就有无数的溶洞奇观和瀑布群。

天意谷曾经是20多个小煤窑、3个煤矿、1个发电站盘踞之地。河沟污水横流,泥石流、山地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

改革开放后,由易园集团投资3亿多元将此地20多家小煤窑、3个煤矿、1个发电站关闭,并将原有的自然洞穴、飞泉瀑布、奇山怪石、山林小道重新开发、修缮、打造成了风光旖旎的旅游重地,吸引全国的观光者到此一游,为当地带来了勃勃商机。

走进景区,与昔日不同的是,景区门口一座曾经未见的漂亮别致、宏伟大气、设施现代的游客接待中心建筑楼展现在眼前;环顾四周是宽敞有序、环境净美的生态停车场;附近众多民宅楼宇、商店、饭馆及农家乐新增而建。

天意谷游玩时间(重游天意谷)(2)

我们兴趣盎然地进入观光区。展现眼前的是,曾经的羊肠小道已变成了宽阔的沥青石子路面,路的两旁渠沟洁净,溪水哗哔。

极目而望,远处银珠飞舞的瀑布倾流直下,与峡谷内的潺潺流水共鸣呼应,形成交响,让人惊心动魄。

走近瀑布,晶莹的水珠带着深秋的凉意,飞溅在游客身上,顿感沁人心脾,心旷神怡,让人置身“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境。

面对诱人的景色、甘甜的泉水,一个个不舍离去,弯腰掬一捧甘泉送入口中,滋润心田,用手机拍下美丽景色,留下倩影。

沿着崎岖山道拾级而上。一路上,水帘窄道、青林翠竹、奇峰峡谷、沟壑瀑布、奇异洞穴、绿幽谷潭,尽收眼底。

游趣盎然的文友们,手持相机或手机,在欢声笑语中一路观光一路取景,好不惬意。

来到千丈瀑布的洗面池,靓女们蹲池戏水、摆姿留影;俊男们引吭欢呼,邀友拍照,留下尊容。

我们一路跋涉一路歌,一路赏景一路情,走走停停地向着最高景点——洞中天河行进。

天意谷游玩时间(重游天意谷)(3)

靠近山脚,仰首而望,悬崖绝壁上一个雾气氤氲、星光闪烁的洞口,游人如织。我们沿着用角钢焊制的“S”型悬崖人梯,攀爬而上。

步入洞穴,鬼斧神功、千姿百态的天然石乳悬挂头顶,洞内霓虹闪烁,流光溢彩,五彩缤纷。

洞中天河是聚华蓥山千峰万壑之水于一流、与喀斯特地貌的断裂地缝相遇后形成的地质奇观,在一条约5000米长的Y字型断裂地缝河谷内,形成了无数的溶洞奇观和瀑布群。由于这里沟壑纵横、洞连地天、地缝交错、暗河深潭,在峡谷内构成了一个水石交融、高深莫测的神秘世界。传说是当年秦军灭巴国,巴王子败退时藏身藏宝、消灾避难之地。自然奇观加历史神话传说,更让这里成为了举世无双的神话世界。

洞中天河大瀑布全长800余米,有上、中、下共四叠,此为洞中一段,是举世罕见的洞中大瀑布。洞内大小溶洞及大小瀑布达200多处,其中集天母、天佛、天河为一体的“三天神灵洞”,是举世无双的自然奇观。飞瀑迎宾、石门关、虎跳瀑布、地缝峡、天生桥、天洞、洞中巨佛、望月瀑布、穿心洞等主要景点呈现在我们眼前,让人无暇顾及。

天意谷游玩时间(重游天意谷)(4)

置身洞内深处,宽阔幽深的水池尽收眼底。抬眼而望,水池顶端的洞口上一股白花花的千丈瀑布直射水池,水花在霓虹灯的照射下五彩缤纷,云雾缭绕,凉爽彻骨,让人仿佛置身仙宫瑶池,心旷神怡,美不可言。

洞门口,滴水溶岩而成,酷似身怀六甲之西王母,又似送子观音化身的天然大佛端庄而坐,仿佛把守着洞内安全,严防入侵之敌。这正是“盘古开出洞天景,佛祖甘为护门神。疑是龙王禁地处,轰然天成银河倾。”洞内清泉哗哗地向外流淌,奏出悦耳动听的美妙旋律为游客助兴。

游览完洞中天河,面对祖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的秀丽景色,我们游兴未尽,恋恋不舍地顺着山道缓缓而下,打道回府。但心中对祖国锦秀河山依然情愫不断,暗暗希翼着再次游玩。

(图片:作者)

作者简介

天意谷游玩时间(重游天意谷)(5)

●作者简介●

董红春(笔名:金桥春哥),60后,四川大竹人,大竹诗词学会会员。爱好文学创作和新闻报道写作,其文学作品和新闻报道曾在《中国工商报》《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四川交通安全报》《四川工商报》《达州日报》《温州都市报》《当代巴山文学》《驾驶圆》《竹海文艺》《三湘四水文艺之家》等报刊、杂志、电台上发表播出。曾任温州《德力西报》编辑,并为报告文学集《前进中的大竹》《光彩之路》撰稿。现为自由撰稿人。

天意谷游玩时间(重游天意谷)(6)

来自《天府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