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有朋友给我推荐《破冰行动》这部电视剧,这两天抽空看了一下,确实是一部好剧,值得推荐。

今天在看到一段李维民分析李飞的性格的时候的一段台词,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大意是:一个自卑的人,与人的交往很容易形成两种极端,而且很难找到朋友,但是一旦认定对方是朋友的时候,愿意为朋友付出一切。他说这些话的时候是说李飞为什么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解救他明知道已经陷入别人圈套的宋扬,而且在宋扬牺牲以后,他又想尽一切办法要帮宋扬查明真相。李维民说,这是一种兄弟情,其实,说的就是上边所说的那种自卑的人的交朋友以及如何对待朋友的方式。

为什么我对这一段印象特别深刻呢?原因就是,我自己是个自卑的人,而且年轻的时候脾气非常的火爆,这几年稍微好了一些,但是有时候还是会发作,而发作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你将对方视为了朋友,但是对方有时候却不能理解你的意思。

自卑的人,很少会和别人说谢谢,我有时候特别羡慕那些有时候能够脸皮比较厚,拉的下脸来,弯得下要去的人,这里并没有贬义的意思。我好像极少跟别人说谢谢,而且即使迫不得已说的时候,浑身不自在。其实,这就是自卑的人的心理的行为模式。

算来,毕业快20年了,初入职场,在一家公司做高管,同级别的同事一般都要比我大10岁以上,但是,一直感觉这些人都是些老油条,没有进取心,工作不配合,年轻气盛,经常发飙,弄的关系都很紧张。很长时间,我对这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得了痛风,连着卧床三个月,为了身体着想就决定离开了。临走的时候,董事长跟我说,你的问题在于,你把自己设定成了好人,而其他人在你眼里都成了坏人,你眼里的别人的坏,有时候是性格谨慎,有时候是更知道做成一件事的不易,有些人是想保护自己的利益,有些人是想看你的笑话,故意给你制造障碍,但是这都是人性的常态。当时,我对于这个也还是一知半解,没有真正明白,多年之后,还是因为想做好人,而不懂得该如何智慧的做一个好人再次吃亏的时候,才又想起了当时的这些话,再次读到《庄子》这篇《人间世》的时候才算真正明白。

潜意识里,或者自认为自己是个好人或者说想做个好人的时候,再或者说自认为:我是对的,我都是为你好的时候,心底里其实都是傲慢,潜台词就是我比你聪明,比你知道事情该怎么做。

这样的情况下,你做的越多,只会错的越多。

看到这,是不是觉得做个“好人”,是不是很可悲?那我们就不能做个好人了吗?就像上边说的,做好人没问题,做事实上的好人,而不是自认为的好人,把这些去除掉,用庄子的心斋,达到以心听之,以气听之,唯道集虚的状态下,你才能发现该如何智慧的做个好人。

除了这两种情况以外,还有不少情况都会导致我们的愤怒,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发脾气。

愤怒可能是七情六欲中最难控制的一种情绪。

像怒不可遏、出离愤怒、冲冠一怒,关于愤怒的成语不胜枚举。

很多人,愤怒过后,冷静下来无限懊悔,懊恼的不是愤怒本身,而是愤怒带来的其他的无法挽回的后果。

林则徐初到广州禁烟时,一些腐败官吏百般阻挠,令他怒不可遏。蛋挞知道暴怒无济于事,还可能给那帮人找到攻击他的口实。于是,他写了“制怒”两个字挂在墙上,以此告诫自己。每当要发怒时,就看着墙上的“制怒”,讲怒气压下去。制怒,用现代话来说就是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南怀瑾曾经提到过一句话:上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中等人,有本事也有脾气;末等人没本事而脾气却很大。

把脾气拿出来是本能压下去是本事(把脾气拿出来是本能)(1)

让我们来看看管子是如何说为什么要制怒的。

《管子·宙合》

“毒而无怒”,此言止忿速,济没法也。”怨而无言”,言不可不慎也;言不周密,反伤其身。故曰”欲而无谋”。言谋不可以泄,谋泄灾极。夫行忿速,遂没法,贼发。言轻谋泄,灾必及于身;故曰毒而无怒,怨而无言,欲而无谋。

这段话的大意是:这里的毒是指阴毒,也可以理解为阴谋,被别人伤害以后,暗中进行报复,一出手就要击中对方要害。最没有办法的人才会只知道愤怒,破口大骂、喊打喊杀,抑或破釜沉舟,图一时之快。后来的人解释为什么要毒而无怒:此言止忿速,济没法也。受到伤害一定会很愤怒,但一定要很快讲愤怒抑制住,不要发作出来。如果做不到止忿速,大发雷霆,造成的后果可能更无可挽回。只有把愤怒克制下去才有可能想出办法来。

后边的怨而无言,是说说话不可不慎。言不周密,反伤其身。有怨恨,有不满,不要挂在嘴巴上。说话不可不小心,说话不周密,被你怨恨的人知道了,反而会伤害你自己。本来有怨恨就不是一件好事,受了伤害才会有怨恨,而在受到伤害后把怨恨挂在嘴上,再像祥林嫂似的逢人就说,接下来的伤害,可能会更重,所以要怨而无言。应该怎么做呢?要欲而无谋,就是有了图谋,但是要装作没有。管子后任解读这四个字的含义:言谋不可以泄,谋泄灾极。如果图谋外泄,接下来的灾祸可能会更大。

这段话应该是管子讲给齐桓公的,目的是教给齐桓公如何对付仇敌的。

很多人觉得,我们一般情况下的愤怒又涉及不到国家生死,很多时候就是咽不下这口气。非要不争馒头争口气。

一般说来,人为什么会愤怒?生活中,人会对行为和结果进行一定的预测。如果局面失去控制、不在自己预想的范围之内,人会感到“不安”或“恐慌”。对于“不安”或“恐慌”的防卫反应或警告反应就以“发怒”的形式体现出来。

此外,人还有一种叫做“自尊感情”的情绪,即认为自己有价值的一种感觉。这和我们平常所说的“自尊心”不是一回事。如果有人对我们说“你这个人没有价值”、“作为人,你不合格”等,就会伤害我们的自尊感情。当自尊感情受到伤害时,人就会愤怒,这是保护自己自尊感情的一种行为。

即使我们不是位高权重、一言一行影响重大的人,作为普通人,容易被激怒,不懂得制怒,产生的后果也会产生很大的破坏性,不能图一时痛快,而遗患无穷,给自己带来更大的麻烦,那就更得不偿失。

我们该如何培养自己的精神,《道德经》里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静重之气从何而来?检查一下我们自己有没有虚憍而恃气?有没有犹应向景?有没有犹疾视而盛气?《道德经》里的致虚极、守静笃,应该会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品鉴人物才性的专著,刘卲说: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

启示就是说,人到最高境界必是平淡无味。

我们很多人总是说要学会制怒,既有上边管子讲的得不偿失的因素,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如果只是制怒,是克制,人被压制的能量、欲望,总会找个突破口爆发出来。

真正的制怒,不是压抑与克制,而是真正的能够做到心平气和。把那些能够让我们愤怒的思想根源真正的拔除掉,我们才能真正的做到心平气和与平淡无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