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戏》是中国教育电视台专为喜欢戏曲艺术的青少年学生打造的一档校园戏曲类节目经过三年的积淀和资源的凝聚,虎年春节期间,《一堂好戏》第二季和首届《全国校园戏曲春节晚会》共同闪亮荧屏,惊艳绽放日前,《一堂好戏》和首届《全国校园戏曲春节晚会》节目研讨会在京举行,戏曲理论专家、电视研究专家、著名戏曲演员和新闻工作者齐聚一堂,对两档节目进行了深入研讨,为节目发展提出中肯建议,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感受戏曲韵味传承国粹文化?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感受戏曲韵味传承国粹文化(一堂好戏为戏曲传承再添薪火)

感受戏曲韵味传承国粹文化

《一堂好戏》是中国教育电视台专为喜欢戏曲艺术的青少年学生打造的一档校园戏曲类节目。经过三年的积淀和资源的凝聚,虎年春节期间,《一堂好戏》第二季和首届《全国校园戏曲春节晚会》共同闪亮荧屏,惊艳绽放。日前,《一堂好戏》和首届《全国校园戏曲春节晚会》节目研讨会在京举行,戏曲理论专家、电视研究专家、著名戏曲演员和新闻工作者齐聚一堂,对两档节目进行了深入研讨,为节目发展提出中肯建议。

融合:沉浸式戏曲文化,弘扬美育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之一,戏曲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一堂好戏》和《全国校园戏曲春晚》以戏曲为载体,将弘扬美育和文化自信两大历史使命有机融合在一起,让孩子们了解和接受传统曲目经典的洗礼、浸润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人格及精神上的涵养及升华。

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廖文科表示,弘扬戏曲文化可以让孩子们通过艺术教育、审美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文化自信,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才会更热爱国家。

全国政协办公厅联络局二级巡视员王春祥认为,《一堂好戏》和《全国校园戏曲春节晚会》具备较高的审美导向和精神品质,是非常宝贵的平台。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长、著名京剧叶派小生演员李宏图也表示,新的时代需要有新的活力,两档节目通过更加新颖的视角让人们真正地走近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生们通过欣赏经典戏曲曲目,可以领悟深刻道理。唱词,有助于提升文学修养;表演,有助于培养想象思维。正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滋养,拉近了学生与戏曲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们塑造良好品格性格,加深了他们对戏曲艺术的理解和热爱。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崔伟认为,两档节目在孩子心灵中播撒戏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种子,对民族基因传承具有非凡意义。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公益文化中心主任李国强则提出了更远的愿景:30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去服务孩子的成长。显然,这两档节目做到了,在青少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传承:立足校园学阶,独特的编排方式,助推薪火相传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的先锋力量。在他们心中埋下传统文化的种子,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深远意义。《一堂好戏》和《全国校园戏曲春晚》是一个播洒种子的舞台,它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戏曲的学习体验中来,引导学生了解戏曲、了解传统文化。

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吴焕表示,《全国校园戏曲春晚》为喜爱戏曲艺术的学生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平台。这个平台,把“C位”让给热爱戏曲的青少年,开创了为在校学生量身打造戏曲晚会的先河。梅兰芳纪念馆馆长刘祯表示,《一堂好戏》和《全国校园戏曲春晚》注重集体性表演,而不是一两个学生的“独角戏”,这样可以带动和感染更多的孩子,让他们有兴趣参与到戏曲表演中来。

值得一提的是,《全国校园戏曲春晚》采用了“立足学阶”这一独特的编排方式,全面展示校园戏曲的累累硕果。对此,中国文化艺术促进会戏曲文化专业委员会会长郭娅楠给予了较高评价,“这是一个很有智慧的巧思设计,一层一层进阶式的展示,对于学生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有了清晰的目标和方向。”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梨园周刊》栏目策划刘连伦也表示,《一堂好戏》和《全国校园戏曲春晚》将戏曲做了细致、系统化的梳理和呈现,非常难得。

无论是《一出好戏》,还是《全国校园戏曲春晚》,都是为了增进青少年对戏曲艺术的了解和体验。这些学生会成为传统文化和戏曲艺术的积极传播者、推广者,也将会影响带动一大批爱好者、参与者,共同赓续中华文化传承发展,薪火相传,代代绵延。教育传媒研究总编辑张志君表示,两档节目立足中国传统文化,还起到了沟通古今、沟通未来的作用。文化的载体是人,传承的载体也是人。孩子们既是文化的传承者,又是文化的传播者,这样才能把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创新:“思维 方法 传播”推陈出新,古老文化焕发的新活力

在当今多元文化盛行的大背景下,中国戏曲日渐式微的态势已有显现。如何让戏曲重新迎来生机和曙光,是每一个文化艺术工作者必须思考和为之努力的课题。

《一堂好戏》和《全国校园戏曲春晚》首创“电视戏曲 校园 文化”的全新模式,大胆启用非戏曲专业的学生担纲主角,展示戏曲艺术的别样风采。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张尧认为,两档节目做到了“戏曲 教育 传播”的有机结合,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一堂好戏》不断迭代升级,每年都有新意、有变化、有提升。节目内容从最初的学习模仿经典名段,调整为以原创戏曲课本剧为主,将校园文化与戏曲文化进行了深度融合。这些由孩子们自编自演的原创课本剧,虽在艺术上稍显稚嫩,但节目的题材广泛且极富教育意义,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和成长远胜单纯说教。

国家京剧院著名京剧程派演员李海燕认为,孩子们自编自导,用京剧、昆曲、梆子和评剧等各种艺术形式展现现代题材作品,说明传统文化已经在他们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并且深深扎了根。原战友京剧团副军级编剧、导演、杨派老生李崇林也认为,自创剧目为孩子们的戏曲梦插上了翅膀,他们不仅要做戏曲艺术的观光客,更要争做戏曲艺术的主人翁。

《一堂好戏》积极探索将“小众化节目”打造出喜闻乐见的大众化形式和内容,综合运用新闻传播与电视艺术的手法,同时还积极借助新媒体扩大传播优势。正如中国戏曲学院青研班助理研究员、艺术学博士吴宇说的,《一堂好戏》体现了校园戏曲的创造力,这是创新;《全国校园戏曲春晚》展现了校园戏曲的根基,此为守正。守正创新让古老的戏曲文化焕发了新的活力。

(作者:王寅子中国教育电视台社教节目中心)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