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帖子在上海人朋友圈里刷了屏……
帖子作者因为看到“滑稽戏面临危机濒临失传”的新闻,有感而发,回忆起了心底影响最深的一部剧……
《老娘舅》
这部从1995年9月起
在上海电视台开播的沪语海派喜剧
着眼于上海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累计超过1000多集
到2007年12月停播
总共经历12余年的时间
伴随无数“新老上海人”度过
是孩童、成人、老人茶余饭后的最美好的剧集
要不是这篇帖子,可能很多人都不会在意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
也许很多人不记得
在《吐槽大会》上作为薛之谦好友出现的
朱 桢
不仅仅是一个专业婚礼司仪
也不仅仅是让薛之谦当了两次伴郎的奇人
他还曾经是《老娘舅系列剧》中老娘舅的孙子董彬彬
也许很多人不记得
还没有成为关谷的,也没有怼过王家卫的
王传君
也曾出现在这里
没有黑框,也没有大胡子的造型
清爽到鲜肉至极
也许很多人不记得
这里的 阿 庆(陈国庆)
不只是会讲故事
还会卖奶茶、开超市
“珍珠奶茶真好喝”
“超市是你家,东西随便拿”
这两句名言放到现在,肯定也是“网络流行语”
也许很多人不记得
赵若虹
还没有成为嗲妹妹
也没有赵小姐不等位
而是在这里客串小角色
当这部剧的主题曲一响起:
“百年的上海滩 世纪新大道
眼前的变化快得不得了”
多少上海家庭搬好了凳子椅子
守在电视机前
期待着这个幸福小区里又发生了
什么真实有趣的市井故事
它们仿佛在里面能看到自己身边
熟悉的街坊和日常生活的影子都在眼前
说起这部剧的主角们,就更令人怀念了
▼
董家第一代
老娘舅、老舅妈
董家第二代
董慧芳、董大方、董小芳
董家的三姐弟
是第一代老娘舅之中的主演
后来董大方夫妻俩去了澳洲
小芳则和阿德哥分分合合
感情纠葛就跟琼瑶剧一样
董家第三代
董彬彬、董佳佳
第一第二部之中的两个龙凤胎小鬼头
到了第三部已经成为了大人了
彬彬是朱桢演的我们都知道
那你知道佳佳是谁演的吗?
佳佳的演员叫粟奕
她是著名舞蹈演员黄豆豆的妻子
老娘舅的好邻居
阿庆、阿德、杜禄冠
康大海、富贵嫂、阿美、美娟
各色的形象 百态的人生
每一个人都有着鲜亮的人物性格
或多嘴八卦、或踏实肯干、或抠门吝啬
就像是我们身边的邻里亲戚
还有已经离去的王伯伯
王 双 柏
他是已故滑稽戏泰斗姚慕双、周柏春的徒弟
根据两位师傅的名字,各取一字改了名
他的表演艺术功底深厚
能唱江浙沪十八调、会拉胡琴弹钢琴
王伯伯的角色他一演就是十二年
可惜,在2014年,他因病与世长辞
在小文印象中,“王伯伯”还很“健”,作为小区的“居民小组长”,总是热心肠地来传达小区的各种消息……没想到早在2014年就已经去世了。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然而,不得不承认,在经历多次改版之后,这部陪伴着80后、90后长大的戏已经难求新意。
在06年第四次改版之后,由于播出频率从每周2集提高到每天2集,第四版“老娘舅”剧集的各方面制作水平都有所下降,剧本开始出现一些粗制滥造的局面,渐渐脱离实际生活,例如一些角色重复离婚-结婚-再离婚-再复婚等等,遭致不少批评,导致收视率一落千丈。最终,这部传奇式的巨作终于在07年12月结束。
剧集终结之后,另一部设定于民国时期大上海的情景喜剧《啼笑往事》(也叫《噱战上海滩》)接档。虽然沿用了原《老娘舅》剧组的大部分演职人员,但《老娘舅》当年的辉煌已经难以复制。与此同时,一个沿用了“老娘舅”IP的纠纷调解节目《新老娘舅》开始播出,近年来也引发许多争议。
期待海派情景剧强势回归
值得欣慰的是,沪语的传承和保护正越来越受到重视。诸多热门影视剧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上海话”的踪迹。
之前热映的《罗曼蒂克消亡史》中就有大段的沪语对白
许多以上海为背景的影视剧也热衷于让演员秀两句“上海闲话”
最令人兴奋的是
今年春节
重新翻拍的《七十二家房客》在上海电视剧频道播出
更是好评如潮,勾起了一代人的回忆
老剧新拍,众多滑稽戏的“熟面孔”都出来了
王汝刚、毛猛达、张小玲
陈国庆、李九松、龚仁龙
计一彪、钱懿、潘前卫、陈靓
许榕真、孙启新、骆文莲
......
“三六九”、 “二房东”、 “流氓炳根”等一代经典滑稽形象,“三六九,拉现钞”、“他奶奶的,你一看就不是好人”这些经典台词也重新回到了荧幕上。
在春节期间的短短8天内,最高收视率创下5.7%,平均收视率高达3.76%,创造了上海电视剧频道黄金档的收视率新高。从播出以来,始终占据电视剧频道收视首位,并收获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还直呼:8集太短了!
网友们纷纷表示,阿拉上海闲话腔调老浓了!希望多一点海派情景喜剧!
小文说:
传承本土文化,天然“语境”很重要
如今,上海人打开电视机,很难再听到阿拉自家额“上海闲话”。上海小囡不会讲上海话或者“洋泾浜”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小文就曾经在地铁里听两个年轻白领谈论去医生(上海话叫“医桑”)那里看病的经历。一个“医森”来,一个“医森”去,听得小文好不揪心……
今年上海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现身说法,呼吁保护和传承沪语和本土文化。市人大代表、著名滑稽戏表演艺术家王汝刚建议打造特色剧场来传承本土文化。通过打造一些特色剧场,比如本土剧场、海派剧场……让滑稽戏、沪剧、曲艺评弹等上海人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形式轮流演出,让本土文化有一块立足之地。
还有一些代表也建议沪语进课堂、编入教材,让孩子从语言开始,接触本土文化。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王平也曾回应说,将在积极贯彻《国家语言文字法》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实际,在学校开设沪语选修课、兴趣课等。又有消息称,目前幼儿园的沪语选修教材已经编纂完成,将选择部分幼儿园进行试点。
但在小文看来,如果上海小囡要在课本里才能学会上海话,甚至还是“兴趣课”、“选修课”,未免也太可悲了些。
有些人认为“推广普通话”、“学校讲上海话要扣分”等规定限制了上海小囡接触上海话的机会。但“上海话”作为上海人的“母语”,难道不是从小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就学会的吗?
小文小时候学校里也不允许说上海话,但一回到家,和父母对话一定是上海话,打开电视也能看到《老娘舅》、《红茶坊》等沪语剧集,想不会说上海话也难。虽然没有沪剧演员那么地道,但小文的上海话也算得上标准。毕竟,即使在学校里不能讲上海话,如果孩子在学前阶段、放学回家、周末休息、寒暑假的时间充分接触上海话,也足以学会标准的上海话了。
因此,孩子能否学会说上海话的关键并不在于课堂里是否有教学,而在于生活的“课堂”里,孩子是否沉浸在一个天然的沪语环境之中。如今很多家长为了迎合孩子的习惯,即使在家里也不说上海话,结果自然不言而喻。
当然,影视作品对于本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就像那篇热门帖子里说的:
“《老娘舅》这类的海派情景喜剧
就像是一面时代的镜子
照出了魔都满满的温情善良
带着市井气
却是最接地气的上海剧集”
你身边的年轻人还会讲上海话吗?
你是否期待海派情景喜剧的回归?
传承本土文化,你有什么好点子?
文丨蒋竹云 (部分图文综合自“上海潮生活”)
编辑丨Jocelyn、蘑菇君
来源丨文汇报(微信ID:wenhuidai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