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哲学中,一个重要概念“心外无物”,不但让现在熟悉唯物主义的人难以理解,就简单地把它归之为主观唯心主义,即便是当时的人们,包括阳明的很多弟子,也都难以理解这一概念的真正内涵。
一、山中看花的故事
《传习录》卷三记载了一则故事:“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对王阳明“心外无物”发问的这位友人,可能是王阳明的朋友,也可能是王阳明的学生,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对王阳明的思想,或者说其哲学,应该非常熟悉。然而,他对王阳明“心外无物”的理解,也与我们这些唯物主义者相同:这花长在深山,自开自落,与你我的心有什么关系?难不成说,我没看到它,它就不存在?
显然,故事中的友人,他所理解的“长在深山中的花”,是本然世界中的花,或者说是客观世界中的花,这花当然与人心毫无关系,你看不看,它都按自己的规律生长,开开谢谢。
二、王阳明看花的概念
王阳明的回答是,你不来看此花,则花与你的心各不相干,同归于寂。然而你来看了此花,此花的颜色、形态、香味等,便进入了你的心中,这花对你便有了意义。显然,王阳明关注的,是花对人的意义而不是本然世界中花的存在。王阳明所说的“物”,不是本然世界中的“物”,而是他自己定义的“物”,是由“意之所在”构建的“物”,是意义世界中的“物”,其实是“事”。
三、王阳明的“四句理”及“意之所在”
王阳明哲学中,大学比较熟悉他的“四句教”。其实,王阳明还有一个更基本的“四句理”:“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四句理是王阳明对《大学》三纲八目中的四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中的名词“物、知、意、心”的解释,最后一句“意之所在便是物”,是最富有创新性的概念。
“意”是什么?心的活动是意,也就是意识、意向、意念。王阳明说,“意不曾空悬着”,也就是说,“意”必须要有一个落脚的地方。这个落脚的地方,可以是我们通常讲的客观世界中的事物,也可以是主观的思想等。“意之所在”,指意识指向某件事物。这个指向,也就构成了人们的实践活动、实践过程。我们知道,人们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人的意念,也离不开客观事物。比如王阳明讲,意在孝亲,孝亲就是一物。孝亲,就是对父母的孝顺,这是一个道德实践过程,如夏天要让父母清凉,冬天要让父母温暖,还要让父母高兴等。
回到看花。王阳明认为,意在看花,并不是只有花树,还有人看花、赏花的过程及期间的各种心理活动等。这样定义的“物”,更准确地说,是看花这件事。王阳明也常说,“物即事也”。
四、通过“意之所在”构建意义世界
“意之所在便是物”,把心与本然世界中的物,建立了一种意义关系,这种关系就构成了意义世界。通过这种方式构建的意义世界,当然是与个体的心密切相关的。在构建意义世界的过程中,王阳明并没有否认客观世界的存在,只是讲,意之不在的东西,对我没有意义,我不关心它,这与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贝克莱的“存在即是被感知”完全不同。
王阳明通过“意之所在”来构建意义世界的哲学思想,与现代西方流行的哲学思潮如现象学、存在主义有很多相似之处,很多中国知名的哲学学者如陈来、杨国荣等,在王阳明哲学研究中,都特别指出了这一点。
王阳明讲意义世界,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讲“生活世界”,这两者有很多类似的地方。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是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而王阳明提出通过“意之所在”构建意义世界,却是在五百多年前。
五、意义世界对人的重要性
其实,人都是活在由自己的心意构建的意义世界中。
意义,是人生的一个根本。人如果失去人生的意义,则这个人离死亡也就不远了。
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医学博士,二战前奥地利维也纳罗斯儿科医院神经病科主任弗兰克,1942年被送到纳粹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当他走下火车时,一位纳粹党卫军军官凝神他,比任何人的时间都长,然后让他转向右边的队列。傍晚以后,弗兰克才知道,进入左边队列的人,全部去了有着高大烟筒的焚化炉。在纳粹集中营,他交出了所有的财产,包括准备出版的第一本手稿,他的父母、兄弟、妻子——除他一个姐姐外所有家庭成员,都在大屠杀中遇害。在纳粹集中营,弗兰克的身体和精神忍受了语言难以形容的痛苦,幸存下来了。纳粹集中营,给弗兰克留下的宝贵财富,是他对人生意义重要性的理解。也因此,二战后,弗兰克创立了他自己的基于意义的心理治疗方法。
心理学家弗兰克
现代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家马克斯·韦伯说,人是悬在由他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从弗兰克和韦伯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意义,对人是多么重要。
六、人生的意义,就是构建自己的意义世界
人生的意义,就是构建自己的意义世界。比如有人认为,旅游,就是从自己住腻了的地方,到别人住腻了的地方去看看。以这样的观点来看待旅游,旅游当然就没什么意义。如果换用意义世界的视角,我们可以把旅游理解为,通过旅游,到自己不曾去过的地方,把那些不曾进入自己视域的陌生的景、陌生的人、陌生的物(或者虽不陌生,但不曾进入自己意义世界的景、人、物),建构到自己的意义世界中,扩大自己的意义世界,使自己的意义世界更加丰富。这种解读,旅游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活动。
段锡明图书馆
佛教唯识宗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山河大地,这是从“识”的角度来认识世界的。然而,这样一种对世界的认识,与王阳明的意义世界很是相似,都说明人是活在自己的意义世界中。
通过我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刻体会到,人看到的世界,是他想看的世界,也是他心中的世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其实,人只能是以我观世界。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认知来看待这个世界,所以对世界的认知,也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人生的意义,是人存在的需要,而构建意义世界,就是为了保证人生存在意义。王阳明的“意之所在便是物”,揭示了意义世界的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