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211毕业后真实就业情况(就业寒冬我给今年非985)(1)

最近,我们准备写一个稿子,主要围绕2020届毕业生找工作的事。通过了解以及我的观察,情况比预想要严重很多。或许很多985、211大学毕业的学生也感受到了寒意,但是受影响最大的肯定不是他们,因为很多王牌专业的毕业生,还是不愁工作,甚至手握好几份offer。

相反,我观察到更多的,是那些非985、211大学毕业生的无力感,尤其是一些文科专业。明年就是我毕业10年的日子了,步入社会后也算看清了一些现实,加上从去年开始到现在,我已经带了20多个实习生,几点建议,给刚毕业的孩子们,希望他们能少弯路,更多坦途。

考公务员、事业编是非985、211毕业生极好的选择

每个人都有年少轻狂的时候,我也曾经有一段时间,看不上那些做着稳定工作的体制内人员。但是这次疫情就可以看出,我朋友圈里有两位幼儿园老师,一家在公立幼儿园,一家在私立幼儿园,前者放着假正常拿全额工资,而后者却拿0薪。

年轻的时候,每个人都想成为李佳琦这样的网红,也有着各种各业的创业梦想。但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稳定,很大程度上是由绝大多数做着稳定工作、拿稳定工资的人来维系的,那些站在台上的人毕竟还是少数的。

这些年来,从我的观察来看,在稳定的工作中,考一个编制,进入体制内,是普通学校毕业、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极好的选择(注意,我没写最好)。尤其在一些沿海城市,公务员的工资福利水平在当地处于中上等的水平,公积金完全能盖住你的房贷,而且还有很多隐性福利。

下面的话可能不太好听,但却是实话。非985、211学校毕业,起码说明我们在学生这个阶段不是精英,大概率(注意是大概率,不是肯定)在工作阶段也不是精英,那么提早认命、减少去大城市试错的时间,提前做规划,其实是最好的选择。

我的一些同学,只是毕业于很普通的二本院校,但是如今混得好的已经是副处级干部了,相较那些毕业去大城市,然后几年后回到家乡的同学,在发展上要好得多。

985211毕业后真实就业情况(就业寒冬我给今年非985)(2)

暂时找不到工作的话,先去一个公司实习吧,如果可能,去大公司

疫情期间,很多公司都不招人了,就算招聘也是优中选优,非常慎重。

所以,作为应届毕业生,如果你暂时找不到正式工作,但又特别喜欢一家公司,可以申请以实习生的身份先进入。为啥这么做呢?就好像如果有一天你开车进停车场,暂时没有车位了,好的办法是把车开走呢?还是暂时停在边上,等待有人开车出来有车位时,马上进去呢?显示后者靠谱。

我去年带过的实习生里,已经有2位都成功转正了,今年很有可能出现第三位。他们3个的特点都是在公司实习了半年左右,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显示出特别的能力,但是踏实靠谱、好学上进,在6个多月的时间里,让我有了充分了解他们的机会。

其实从一个长时间轴来看,实习生转正进入公司后的稳定性和忠诚度,以及对于公司文化的认同,是比社招进来的员工要高的,因为他们从学生时代开始就在这里,想法很单纯,对于公司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最后的建议是,如果可能的话,尽量去大公司实习吧,因为这是你职业生涯的开始,这份开始就漂亮的履历会让你受益很久。即使最后未能留下,这份在大公司实习的经历,也会给你后面面试其他地方大大加分的。

985211毕业后真实就业情况(就业寒冬我给今年非985)(3)

如果真的不喜欢你的大学专业,趁着这个机会,尽早换吧

我大学是学化学制药专业的,但从2011年毕业到现在,一直做和文字相关的工作。因为在大学期间,我就已经明确知道自己不喜欢这个专业,所以从大三开始,就开始大量去阅读人文、历史、社科方面的书籍,并锻炼自己的写作水平。在大学毕业后成功找到了一份编辑工作。

毕业9年,看过很多同学换工作的经历,虽然大家毕业时有人会做本专业的事情,也有人改行,但是最终,绝大多数同学还是去做了自己真心喜欢的事。我的一位初中同学是学牙医的,本硕连读足足学了7年,非常有发展,也是个多金的行业。但是前一段发生“伤医”事件时,我向她了解一些问题,结果她告诉我,2018年开始就已经辞职了,不干牙医这行了。虽然在外人看来这个代价有点大,但是她说,这个工作实在喜欢不起来,不想勉强自己。

很多东西我们是骗不了自己的,如果真的不喜欢本专业,毕业找工作就是最好“逃离”的时刻。但是给毕业生们的建议是,跨专业是需要一些积累的,比如前几天有个播音专业的学生来面试新闻编辑岗,我问她你最近看的一本书是什么,她想了很久也答不上来,连我都尴尬了。所以,跨专业没关系,请做好准备。如果你拿着一个自己做的10万粉丝的微信号来面试,你再看看面试官的两眼,绝对放光。

985211毕业后真实就业情况(就业寒冬我给今年非985)(4)

劝你先就业后择业的人,你离他远点

你肯定听过“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意思是说你大学毕业了,不应该依赖家里了,无论如何哪怕先找个小公司,让自己动起来,然后在工作中锻炼技能,等翅膀硬了再去更大的平台。这熟悉的配方我毕业那会就听过,但是实际情况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现实情况是,这么多年,我观察了那么多人,包括我在内,在毕业后先进入一家小公司的,现在都有些后悔。因为毕业后的这第一份履历实在重要,它是你后面整个职业生涯的基础,有些面试官看你是小公司出来的,简历直接就PASS了,根本不关心你之前做了什么。

还有就是,我看过好几个好学校的学生,为了先就业,委屈进入一家小公司,开始一年做的都是打杂的工作。打杂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如果这些琐碎的事情成为你生活的日常,你会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提高,也会蒙蔽你的双眼让你失去视野。关键是等你2到3年后从这些小公司出来后,你发现自己并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还失去了应届毕业生这个身份。这个身份到底有多重要,你可以上网搜一搜,有些国企,你想进入,应届毕业生几乎是你唯一的机会。

不是劝大家不找工作,而是尽量找那些能让你增值的平台,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的着急,或者想要赶快赚钱,为了找工作而找工作。相较于在家暂时再“啃”几个月的老,不知道为何出发就匆忙上路,这个坑大多了。

985211毕业后真实就业情况(就业寒冬我给今年非985)(5)

尽量让自己特别一点,同质化的人真的太多了

我最近接触了一些二本院校(一点歧视的意思也没有)的应届毕业生,最大的感受就是简历几乎都一样。一批人都没什么特别的能力,都像流水线下来的产品一样。这样的结果也很可惜:就是都被淘汰。

同学,如果你毕业于一个普通的学校、普通的专业,那么尽量在大学期间让自己特别一点,多读一点非本专业的书,多一些社会实践的经历,尽量让自己丰富起来。就好像我们日常和一个陌生人对谈,其实短短三分钟以内,我们就能辨别出这个人是不是有水平、有阅历、有深度,值不值得我们再继续聊下去。

面试的时候也是一样,面试官面对基本同质化的简历时,会尽量在当中寻找亮点,并照着这个点问下去,其实对于一张白纸的应届毕业生而言,如果这个亮点聊嗨了,基本这个面试就成了。

但是最可怕的是,同学们在大学四年,连这一个亮点都没有。再退一步,如果你真的没啥特别,那么起码把你要面试的这份工作了解透彻。比如,你去网易新闻面试,如果你能说清网易新闻和腾讯新闻的一些区别,两个产品的各自调性,以及你对新媒体的一些思考,如果你还有一两个经常更新的社交账号,也会大大加分。就怕,连这些都没有。

就业寒冬,学着做个有心人,或许就没那么难了。同学们,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