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这个时代是非常多学派的鼎盛时期,各具特色的思想火花在碰撞下有了更多可能,其中,以孔子为主导的儒家学派成为统治者尊崇的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壮大。

秦献公的悲惨战役(秦献公用陶俑代人殉)(1)

儒家文化出现之前,商朝流行一种“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思想,殉葬习俗由此开始。

到了公元前384年,秦献公颁布法令,废除了活人殉葬制度,决定用陶俑代替人殉。

秦献公陶俑代替人殉的政策可以有效避免人口减少,目的是为了发展国家经济。如此一看,秦献公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那么,为何得不到孔子的赞美,孔子还说出“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话谴责秦献公呢?

秦献公的悲惨战役(秦献公用陶俑代人殉)(2)

孔子的这句话引发了许多思考,或者赞美或者否定“陶俑代替人殉制度”。

赞美“俑替人”

春秋战国的社会局面非常动荡,当时,秦献公结束流亡的生活,刚刚上位。为了巩固政权,他要实行一项利民政策,守住民心。废除殉葬制度就是他的第一步。

秦献公的悲惨战役(秦献公用陶俑代人殉)(3)

法令颁布之后,秦献公得到了百姓的拥戴,为秦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孔子所在的朝代,陶俑代替人殉是非常普遍的。从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系出发,他认可陶俑代替人殉的概率会更高,因为这是一种爱护百姓,爱护生命的举动

而孔子那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话,孔子语录中并无出现。

秦献公的悲惨战役(秦献公用陶俑代人殉)(4)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始作俑者”的意思是指最先提出制作陶俑的人,以此比喻最开始作恶的人,在这里指的是秦献公。但是仔细思考,这里的“后”就是指后代吗?这里的用意是批评吗?

语义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从秦国至今,“始作俑者”的含义已经被固化,但是它最初是个贬义词吗?

有部分研究者认为这句话的意思应该为“最初做俑代替人殉的人,难道没有后来人了吗?”其实是赞美秦献公,同时也是在赞美和秦献公一样的后来人。

秦献公的悲惨战役(秦献公用陶俑代人殉)(5)

秦献公是颁布陶俑代替人殉法令的首个君王,他的行为值得赞美,后来学习秦献公为百姓着想的人,也是值得赞美的。

否定“俑替人”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孔子之所以批判用陶俑代替人殉,是因为他尊崇“礼制”,他提出的仁是为了统治阶级服务,要有阶级分层的。但是秦献公废除人殉制度,严重破坏了该有的等级制度。

秦献公的悲惨战役(秦献公用陶俑代人殉)(6)

因此,孔子批评秦献公,他废除人殉制度,加剧了新兴地主阶级和旧贵族的矛盾。

秦献公颁布的法令虽然实行了一段时间,但本质上没有改变秦朝的殉葬制度,秦朝后代君主更加肆无忌惮。

秦二世下令让未曾生过孩子的后宫妃嫔,都要给秦始皇陪葬,数量不计其数。还有一道密令,让建造皇陵的工匠也要殉葬。秦朝的殉葬制度没有被真正杜绝,反而成为某些九五之尊彰显身份的必要手段。

秦献公的悲惨战役(秦献公用陶俑代人殉)(7)

从这个角度思考,孔子批评“始作俑者”,但是认可他的后代的行为?

其实,这种观点是错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与孔子的“仁爱”观有所冲突。甚至是误解了孔子维护礼乐制度的思想。

从西周开始的礼乐制度,是规范正确礼仪的社会举止,是通过音乐舞蹈形成社会规范。主要目的是防止僭越。

秦献公的悲惨战役(秦献公用陶俑代人殉)(8)

很显然,陶俑代替人殉并不是一种僭越。周朝的君王都认君主应该勤政爱民,后世也赞美周文王是个“内圣外王”的统治者,周武王又推翻了暴政,而且他们都非常有仁爱之心,周朝已经大幅度减少了人殉的现象。

所以,用陶俑代替人殉的制度,是合乎礼乐制度的。

后世中还有以宋代朱熹为代表提出看法,孔子向来主张“仁政”,而陶俑代替人殉没有做到完全尊重人。

秦献公的悲惨战役(秦献公用陶俑代人殉)(9)

孔子认为人终究有一死,不用担心死了会怎么样,该怎么样就会怎么样。由此可见,孔子看待生与死是持淡然的看法,而春秋战国出现用茅草扎成人或者动物的殉葬物品,这与孔子的学说不符合,这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更不用说制作得惟妙惟肖的陶俑。

基于这一点,孔子认为用人殉和俑殉都该禁止,从而骂出“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话也有道理了。

现代观点

陶俑取代人殉的改革方式,是人性化的体现。

秦献公的悲惨战役(秦献公用陶俑代人殉)(10)

人作为社会的主要参与者,在奴隶社会有着严格的等级地位,奴隶的地位相当低下。贵族间流行让奴隶殉葬的习俗,这种制度十分盛行。奴隶主要求活人殉葬以彰显自己贵族的身份,杀害了不少无辜的人。

手段极为残忍凶狠,有被活埋的,被杀或者自杀的,诗经也出现过描述殉葬制度悲惨的诗句。

如此草菅人命的结果,一方面是劳动者数量急剧下降锐减,另一方面是严重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发展。

秦献公的悲惨战役(秦献公用陶俑代人殉)(11)

虽然陶俑代替人殉的方式不够完美,但是它体现了古代统治者意识到人的价值。这在当时来说,已经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进步。

俑殉被提出后,到了秦始皇统一全国,他已经明确提出全面禁止人殉现象,在秦始皇陵墓中发现的大量兵马俑,正是这一举措的体现。只有“以人为本”,社会才能长远发展。

小结

统治者不该滥用他们的权利,生命都该得到尊重。在我国古代,能意识到普通百姓作为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君王,是非常稀少的。

秦献公的悲惨战役(秦献公用陶俑代人殉)(12)

丧葬制度伴随着整个奴隶封建时代,在清朝才得以废除,其中不乏有君王愿意废除人殉,用陶俑的方式替代。在当时的百姓看来,君王实行的是仁政,是有利于人民和社会的措施,在今天看来也不无道理。

有“前人栽树”才有“后人乘凉”,古代社会固然有局限性,但我们不能忘记前人的付出,正因为历史上改革家,革命家们的努力,我们才能结束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他们的奉献不能被抹灭,正如普通人的努力也值得被赞美。

回看前辈们一步一个脚印,为人类社会做出了贡献,尽管放眼在历史长河中似乎很渺小,但那是至关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