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后的三门峡(40年来看变迁三门峡)(1)

30年后的三门峡(40年来看变迁三门峡)(2)

30年后的三门峡(40年来看变迁三门峡)(3)

相关阅读

■40年来看变迁┃三门峡:“旅游”走入寻常百姓家

30年后的三门峡(40年来看变迁三门峡)(4)

点击下图看详情▼

30年后的三门峡(40年来看变迁三门峡)(5)

娱乐方式升级换代 打造美好精神家园

——“40年来看变迁”系列报道之十

记者 徐小龙

30年后的三门峡(40年来看变迁三门峡)(6)

娱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剂”,实实在在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改革开放40年来,城乡居民娱乐方式的不断变迁印证了人们生活水平及精神文化需要的不断提升,真实地反映出改革开放为群众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过去新年时贴窗花、放鞭炮、唱大戏,到如今的看春晚、抢红包、“集五福”;从搬着小板凳在广场上看露天电影,到坐在舒适的现代化影院内看最新大片……40年间,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为群众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提供了先决条件。今天,当人们能够自由选择跳广场舞、追电视剧、自驾游、看演唱会等形式作为休闲娱乐方式时,我们再次回望过去40年,便更加深切体会到生活的幸福和美好。

1、改革开放初期:看露天电影、听戏是主要娱乐方式

改革开放初期,在我市大部分农村地区,看露天电影、听剧团唱戏是人们在农闲时喜爱的娱乐方式。“1978年我12岁,当时,我和村里的许多小伙伴最期待的就是听到村里的广播响,晌午广播一响,晚上就要在村广场上放电影了。”今年52岁的陈勇出生于陕州区张湾乡,在他的记忆中,童年的娱乐生活就是在村里看电影、听锣鼓书、看蒲剧。

“那时,乡下的电影放映条件简陋,一块幕布、两根竹竿、一台放映机,就搭成了‘电影院’。但大家看电影的热情特别高,无论刮风下雨,只要听说放电影,就会早早吃过晚饭,搬上小板凳在幕布前等待。”陈勇回忆,他看的最多的电影是《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也看过《列宁在十月》等少数译制片。“就算常常请求父母关注周边放电影的消息,但每月最多也才能看上两三场,有时候,一个月也看不上一场,心里感觉空落落的。”陈勇说。

30年后的三门峡(40年来看变迁三门峡)(7)

渑池县社火中的高跷表演 资料图

过年看社火,是那时人们又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在豫西地区,过年总离不开热闹的社火表演,家住湖滨区上阳路附近的王芳芳今年58岁,在少年时期,她就曾作为父亲所在单位的社火演员参与过演出。“那时电视机是稀罕物,电视频道也少得很,过年期间城市里娱乐方式不多。好在咱这儿有热闹的‘耍社火’,过年时耍上个3天,整个正月里都喜庆了!”王芳芳说。

2、20世纪80年代:娱乐方式开始变得多样化

“我小时候,对玩具的概念完全来自于父母的手工制品,比如妈妈做的沙包,爸爸做的铁环。像‘机器人’‘洋娃娃’等玩具,当时虽然在商场里见过,但很少见到有小朋友买来拿着玩。”1971年出生在市区三里桥村的汪波回忆说,当时,虽然没有新式的玩具,但一条皮筋、一把玻璃弹珠,就能让一群小伙伴高兴地玩上半天。

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水平和家庭收入的逐步提高,看电影已经成为当时城市青年男女热衷的娱乐方式。与此前看露天电影、一部老电影重复放映许多遍不同,走进电影院、看刚上映的“新片”成为人们新的观影习惯。1983年7月,位于湖滨区黄河东路、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的三门峡影剧院建成;1984年,为适应时代需要,三门峡黄河影院升级改造为三门峡黄河立体声影院。当年4月22日,三门峡黄河影院首次放映立体电影——故事片《欢欢笑笑》,受到三门峡市民的欢迎。这一时期,全新的观影体验受到人们的热捧,三门峡各县(市)、区也先后建立起各自的影院、剧院。

30年后的三门峡(40年来看变迁三门峡)(8)

三门峡市黄河立体声电影院 资料图

同时期,逐渐富裕起来的人们,对一些当地传统娱乐形式进行了挖掘、改造、升级,使其更富有新时代活力。历史上,“百佛顶灯”是曾广泛流行于湖滨区和陕州区的民间娱乐表演形式。1986年以后,我市文化工作者对这一具有传奇色彩、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形式进行挖掘整理,吸收并运用了戏曲、杂技、体操等艺术手段,丰富了表演内容,增强了观赏性,充分展现了黄河文化博大、恢弘、粗犷、质朴的特色。1989年,“百佛顶灯”首次因百人队伍参加游行表演,引起轰动。

社火表演作为在三门峡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娱乐性强的群众性艺术活动,在20世纪80年代也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市区及周边的一些村镇,增加了社火表演的资金和人员投入,将群众喜闻乐见的舞狮、舞龙、旱船、锣鼓等项目重新编排。“从那时起,我们街道参加社火表演的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无论是青年还是老人都对此充满激情。”家住湖滨区崖底街道一位姓郑的村民说。据多位市民回忆,当时每逢正月十五,市区黄河路两侧人头攒动,社火队伍所到之处,楼房房顶甚至行道树上都站上了观众,场面壮观、热闹非凡。

1987年、1989年,灵宝市先后举办“农民千辆摩托车大赛”“农民百辆小汽车拉力赛”。比赛轰动一时,现场人声、机器声鼎沸,在人们眼前飞速驶过的摩托车、小汽车也预示着人们正在奔向更加美好的新时代、新生活。

3、20世纪90年代:娱乐产业发展迅速

改革开放推动了文化传播不断加快,人们的业余时间有了更多娱乐休闲的新方式。

“上高中时的假期期间,我和同学经常去位于黄河路与大岭路交叉口的一处旱冰场滑旱冰,当时滑上一下午收费一两毛钱,再花上5毛钱买几瓶汽水,别提多开心了。”汪波告诉记者,这处溜冰场在夜间则又成了音乐环绕、彩灯闪烁的露天舞池。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交谊舞的流行,一些营业性舞厅在三门峡市区陆续建立起来。“露天舞池收费便宜些,室内的收费贵一些,当时人们都乐于学舞、跳舞,舞厅常常挤满了人。”汪波回忆,当时还有一些年轻人在录音机音乐的伴奏下跳起迪斯科、霹雳舞等新式舞蹈。

90年代初,受录像放映厅等新兴文化娱乐业冲击,市区一些电影院经营业绩出现下滑,上座率较低。一些影院、剧院开始利用承办大型文艺团体演出丰富群众文化娱乐生活,从而增加收入。三门峡影剧院组织的多场演出就令王芳芳至今记忆犹新,“那时‘足不出户’就能见到明星大腕,我曾在三门峡影剧院观看过冯巩、牛群的表演。”王芳芳说。据了解,三门峡影剧院曾先后邀请省级及国家级艺术团体以及著名演员、歌星演出23场次,倪萍、冯巩、牛群等著名演员及省豫剧团的多位知名戏曲演员都曾随团在影剧院演出,进一步丰富了当时群众的业余生活。

当时,三门峡群众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群众文化活动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节假日期间,城乡居民的休闲娱乐方式越来越多。1992年6月,市区水工厂俱乐部举办“湖滨区首次中华大家唱(卡拉OK表演赛)”,卡拉OK、跳健美操等娱乐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欢迎,许多家庭购置了音响、话筒和卡拉OK点唱机,周末邀上三五好友唱上一曲流行的港台歌曲,成为那时许多市民的休闲方式。三门峡各地区的社区广场文化活动和大型群众性文艺晚会也逐渐增多,在大大小小的舞台上,城乡居民有了更多展示才艺、锻炼自我的机会,观看文艺演出也不再是年节时的“专利”,变成了走出家门想看就看。

30年后的三门峡(40年来看变迁三门峡)(9)

向阳村农民表演“百佛顶灯” 资料图

4、进入21世纪:娱乐休闲随心所欲

进入21世纪,随着电视、电脑、宽带网络的普及,过年期间,我市城乡居民已经开始习惯在除夕夜里一边吃年夜饭,一边收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汪波回忆,进入新世纪后,三门峡可供居民游玩的地方比他儿时增加了许多。“春节7天长假里,我和家人朋友或在家看电视玩牌、外出逛街,或到市区各个公园游览,还有许多外地朋友专程来到三门峡观赏白天鹅。”2000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来到三门峡休闲度假,改革开放对三门峡城市发展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可见一斑。

游客纷至沓来,腰包鼓起来的三门峡居民也越来越多的走了出去。进入新世纪,“五一”劳动节、国庆节,我市外出旅游者不断增多,许多人甚至走出国门,选择到东南亚、欧洲等地旅游度假。去年,王芳芳和老伴一起利用半个月时间去了欧洲5个国家旅游。“30多年前,我和老伴逛街时,还为买不买一件毛呢大衣而伤神。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去到离家万里之外的地方游玩购物了,生活水平的提升真是太明显了。”王芳芳激动地说。

进入新世纪以来,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圣诞节等一些西方节日也开始出现在市民的生活里,每逢圣诞节,许多商场、超市内都摆放上圣诞树、圣诞老人玩偶,不少父母也为孩子准备了各式各样的节日礼物。在悄然增多的新式节日、气氛浓厚的传统节日间,人们娱乐的方式也变得形式多样了。

2010年至今,三门峡营业性歌舞厅、音乐茶座、台球馆、养生馆、美容院、温泉度假区、电影院等场所不断新建或升级改造,人们娱乐休闲的场所空前舒适便利。“如今,我在陕州区的几家温泉度假区游玩时,经常听到外地口音的游客夸赞三门峡的休闲场所舒适,我感到十分自豪。”汪波说。

湖滨广场上跳广场舞,涧河两岸轻松自在散步,黄河公园内赏落日美景,天鹅湖畔看白天鹅展翅……在今天的三门峡,无论你喜欢安静闲适的休闲方式还是活力激情的娱乐场所,都能找到自己心仪的地方。想听一场偶像的演唱会,乘上高铁,几个小时就能到达演出现场;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整理好私家车后备箱,随时可以出发。

40年间,各式各样的娱乐方式层出不穷,人们的娱乐方式从单调枯燥变得丰富多彩,生动反应出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改革开放在为我们物质生活带来极大改变的同时,也为我们的精神生活不断开辟出新的家园。我们相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娱乐生活也必将更加精彩。

策划:焦森森 李海峰 责编:师宝华 员玲玲

投稿邮箱smxsjkb@163

新闻热线0398—2981057

法律顾问:河南宇萃(三门峡)律师事务所

赵双良 胡 彬

30年后的三门峡(40年来看变迁三门峡)(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