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战史的朋友们都知道,网上曾经炒过一段时间的“德械师”概念,弄得不少网友五迷三道的,以为所谓的“德械师”真的是全盘德械装备的精锐部队。甚至于这个概念还影响到了影视剧创作,导致不少抗战剧中头戴德式钢盔成了国军的标准形象,更有甚者,还将剧中的川军也给“配备”了德式钢盔,这就很令人迷惑了。

其实对一些网友和影视创作者来说,什么德式武器配备他们也不清楚,只是看到了德式钢盔就以为部队一定也是德械配置,其实这完全是理解错误,而将德式钢盔形象推广到全部国军,那更是讹误得很。

74师战斗力多强(一仗损失了3000多顶钢盔)(1)

实际上所谓“德械师”这个概念本就是现在的人们创造的,真正与之对应的部队当时称为是“调整师”,是以“(国民)政府深感大规模整军之不易,并为适应国防需要计,乃以预算之武器经费,选择其已就国防位置,而素质较优者十个师,调整充实之,并以所余之装备,更调整十个师。先后两次,共二十个师,命名为调整师”。

这20个师是全面抗战爆发前基本调整好的,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央军嫡系精锐。当然了,这20个师的配置高低也不同,其中尤以教导总队、87师、88师、36师等部为优。

具体到装备方面,除了少部分德械武器外,还包括从其他欧洲国家进口的武器,也有一部分国造武器,实际是混械部队。

由于山炮、战防炮、小炮的缺乏,并不是所有师都配齐了炮兵营、战防炮连和小炮连,倒是在机枪的装备上非常充实,另外每个团6门迫击炮也基本能够到位。

跟列强的军队相比,这种集中力量配置的调整师自然也难称装备精良,所谓“德械师”更名不副实。但是请注意,这种兵力配置充实,装备有一定火炮、迫击炮及大量轻重机枪,而且弹药相对充足的部队,在当时的中国军队中已经是第一流的存在了。

74师战斗力多强(一仗损失了3000多顶钢盔)(2)

而且调整师的数量也不止是前面所说的20个,这些部队基本调整完毕后,国军继续调整下一批10个师的部队,其番号有:

第1师、第5师、第13师、第16师、第51师、第56师、第58师、第78师、第85师、第98师。

其中第1师、第78师为胡宗南系的中央军嫡系;第98师为陈诚系嫡系;第5师、13师、16师、56师、85师都是从杂牌军演变而来的中央军旁系部队。

剩下的第51师和58师我们都很熟悉,这就是淞沪会战时成军的74军的两个师,所谓“三五部队”之二。

其中51师前身是军政部的补充第1旅,58师则主要是浙江保安团改编的成分,属于试验性质的一类部队。

74师战斗力多强(一仗损失了3000多顶钢盔)(3)

王耀武曾任补充第1旅旅长,后来所部升格为新编第11师,不久后又被授予正规番号陆军第51师,当时执行的是21年整理师编制,所辖为3个步兵团。

按照调整师的编制应该是两旅四团制,所以51师所缺的一个团由陕西警备旅划拨。不过大家都知道,1937年全面抗战就开始了,因此直到74军成立,51师都在淞沪开打了,这个团才补充过来。

而且由于全面抗战的开始,从德国订购的武器装备不能如数运抵,因此51师当时的装备属于是半换装的程度,除了补充机枪、迫击炮外,其余装备相较之前没有大的变化。而新到的那个团,由于是新兵团的性质,甚至还是“有兵无枪”的状态,属于是在火线才配备齐全的。

而当时的德式钢盔,51师也有一定装备,但是装备程度不及前20个调整师。以调整师里中等配备的89师为,全师配备德式钢盔9000顶,虽说不能做到人手一顶钢盔,但起码覆盖了全部战斗员、指挥人员和一线支援人员。

51师具体的钢盔配备情况没有明确数据,但我们可以大体推断下。

74师战斗力多强(一仗损失了3000多顶钢盔)(4)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51师在上海前线参战,从8月底到10月底的两个月时间中,战斗伤亡3000余人,在淞沪会战的转移阶段,该师又承担起了掩护任务,也有一定伤亡。

1937年12月,51师承担南京守卫任务,因为补充了一定兵员和伤兵归队,因此全师兵力大约恢复到了9000余人。

在南京保卫战中,51师伤亡7800余人,战后仅收容到1600余人。

在该师战损报告中提到,钢盔损失3050顶,由于突围人数不多,估计当时51师配备的全部钢盔也就4000多顶。

但我们应该考虑到,在淞沪会战中51师的钢盔肯定还是损失掉一部分的,不过淞沪会战的损失跟南京保卫战还不一样。

南京保卫战中,很多士兵没有突围出来,而淞沪会战中51师阵地始终是稳定的,这样的话人员虽然伤亡超过3000人,但钢盔未必损失了3000顶。因此我们估计在淞沪会战前,51师实际配备的钢盔数大约是5000多顶。

74师战斗力多强(一仗损失了3000多顶钢盔)(5)

这个数量的钢盔自然是全都装备在三个老团中了,至于从陕西警备旅划拨的那个新兵团,估计不会配备钢盔。

51师从淞沪退到南京后,得到了大量子弹的供应,同时补充了损耗的武器,其中主要是重机枪。

该师当时装备的是仿造美制M1917勃朗宁重机枪而来的三十节式重机枪,按照编制满编装备为72挺,但实际上在南京保卫战中损失了80挺,超过了编制数字。

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是南京有国防工事,虽然说其构工水平令参战部队不满,但是以重机枪火力点为核心的掩体还是不少的,为了坚守防御故而划拨给了51师较多的重机枪。

王耀武吐槽当时的机枪工事开口太大,不适应,时常遭到敌军的集火射击,故而这也是损失较大的一个因素。

74师战斗力多强(一仗损失了3000多顶钢盔)(6)

在轻机枪方面,51师装备有捷克式轻机枪和比利时的FN M1930轻机枪,后者其实就是勃朗宁,这种机枪大家可能不太觉得能出现在全面抗战初期,实际上当时国府订购的此类机枪及WZ1928机枪总数有上万挺,数量是相当多的。

南京保卫战中,51师损失捷克式56挺、勃朗宁59挺,按照满编情况的话只能装备一个多团。所以我们估计51师在战前配备的轻机枪可能到不了每个步兵连9挺,应该是每个连6挺,后来淞沪战损后在南京也未能补齐缺额。毕竟即便考虑到突围的那部分士兵携带了轻机枪,但突围人数不多,实际也不可能带太多机枪的。

另外在步枪方面,51师在南京保卫战中损失了3500多支。调整师满编步枪是4000到4500支,考虑到有部分突围士兵,因此估计当时51师是不怎么缺步枪的。

在步枪型号上,汉阳造要占三分之二强,中正式占三分之一弱。

74师战斗力多强(一仗损失了3000多顶钢盔)(7)

其实在第三批调整师部队的步枪配备上,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因为中正式步枪的产量当时还不足以实现大面积的快速换装,所以只能是用汉阳造了,有的调整师如56师甚至还有用老套筒的情况。

当时原本在德国新订购了大量步枪,但是由于全面抗战的开始,这批武器不能如数交付,因此第三批调整师的步枪基本就是大部分汉阳造夹杂一部分中正式了。

至于其他武器,51师在驳壳枪方面不缺,在迫击炮方面也基本是标准配置,而山炮、战防炮、20毫米机关炮等等,这些就没边了,51师那会儿没这玩意。

对照王耀武51师的装备情况,在当时的中央军的大概能排到第四档。

第一档的是教导总队、87师、88师以及税警总团等单位,这些单位不仅齐装满员,火炮的配备程度也较高;

74师战斗力多强(一仗损失了3000多顶钢盔)(8)

第二档是配有山炮营和小炮连的调整师,其火炮配置不及第一档,但至少有些;

第三档是缺少山炮、小炮、战防炮,但其他武器配置齐全的调整师;

第四档就是相对缺少火炮,而且其他枪械没有配齐,处于半换装状态的调整师,其实就是王耀武的51师这种情况了。

但是我们也要知道,51师虽然在中央军中装备排第四档,可在杂牌军中基本也是第一流的配备了。有装备差的杂牌军,甚至连迫击炮也没有,这种装备上的差距其实也能反映到战斗力上来。因此我们看各部队的抗战表现,也要多去结合装备、编制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