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氏食狮史》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现代语言学之父"赵元任先生于1930年代在美国写的一篇同音文,文章原题《石室施士食狮史》,同时赵元任还用英文写了一篇说明,标题"Story of Stone Grotto Poet:Eating Lions",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施氏食狮史经典故事?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施氏食狮史经典故事(完整正确地读下来)

施氏食狮史经典故事

《施氏食狮史》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现代语言学之父"赵元任先生于1930年代在美国写的一篇同音文,文章原题《石室施士食狮史》,同时赵元任还用英文写了一篇说明,标题"Story of Stone Grotto Poet:Eating Lions"。

全文计94字(后扩充为103字,连同题目7字,共110字),每个字的普通话发音都是shi。1960年,《施氏食狮史》被《大英百科全书》收集在有关中国语言项内。

《施氏食狮史》

Story of Stone Grotto Poet:Eating Lions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译文

石头屋子里有一个诗人姓施,喜欢吃狮子,发誓要吃掉十头狮子。这位先生经常去市场寻找狮子。这一天十点钟的时候正好有十头大狮子到了市场。这时候他正好也到了市场。于是,这位先生注视着这十头狮子,凭借着自己的十把石头弓箭,把这十头狮子杀死了。先生扛起狮子的尸体走回石头屋子。石头屋子很潮湿,先生让仆人擦拭石头屋子。擦好以后,先生开始尝试吃这十头狮子的尸体。当他吃的时候,才识破这十头狮尸,并非真的狮尸,而是十头用石头做的狮子的尸体。先生这才意识到这就是事情的真相。请尝试解释这件事情。

背景资料

赵元任为什么写“施氏食狮史”

作者:张巨龄《光明日报》( 2015年01月11日 08版)

  2014年11月19日《光明日报》的《雅趣》专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漫话绕口文”。其中引述了语言大师赵元任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编撰的短文:《施氏食狮史》。作者以为,那是一段绕口令。这使我感到,应该写一篇短文,让人们了解赵元任先生之所以要写这篇同音“故事”的真正意图,以免误会和不确切的说法继续连绵。

  关于这段文字的述评,报章和网络上已见不少。有的也如上述文章似的,说这是赵元任先生的“谐趣戏作”;有的则主观臆断,说这是“50年代初期(时间说得太晚了——笔者注),有人提议汉字全用拼音”,而赵元任先生“大不以为然”,便意图“通过这篇文字”表明“中文拉丁化所带来的荒谬”等等。

  这些说法,要么认知不详,失之准确;要么南辕北辙,根本扭曲了本意。

  其实,赵元任先生的意思,是在分析汉字声调和意义的关系,并用这种根本不能,或很难发生的“极端”文字从反面来说明使用“罗马字母拼音”的必要和可能。

  这里,我不想详述汉字改革活动的沿革,但应该指出的是,早在清末民初,甚至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元代,为了免除人们学习汉字的艰难,一些语文先生就采用和提倡以相应字母拼写汉字。尽管他们的认识和做法不无值得商榷的空间,但其意图使国人加快学习文字,提高文化水平,以腾出时间和精力赶超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意愿却是可贵的,其为此所付出的辛劳,也是值得仰视和钦佩的。而赵元任先生,恰恰是这“罗马字母拼音”活动毋庸置疑的创始人和积极倡导者之一。

  为了论证“拼音”的必要和可能,赵元任先生不仅从国家、民族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等,这些文字以外的方面寻找依据,而且在文字的内部,包括古文和现代口语、书写的角度讲述文字改革的可行性和重要性,而《施氏食狮史》这段颇有些“极端”的“古文”,就是他在这样的背景下“硬造”出来的。对此,他在1959年向我国的台湾大学师生们发表关于《语言问题》的演讲时,就曾说道:“在有限的某种用文字的场合(包括像‘施’文这样的‘古文’场合——笔者注)里头,是非用汉字不可。比方你要是研究文字学本身呐,当然不能不写你所研究的文字。可是在多数……文字用处的场合,比方说是自然科学啊、工啊、农啊、商啊、军事啊,这些用处上呐,我觉得现在就可以用国语罗马字拼音文字。”(见1980年6月商务印书馆《语言问题》第150-151页)

  这里,他委婉,但十分明确地表明了自己倡导汉字拼音的主张。

  所以,他的所说、所做,是为着庄严、肃穆的语文事业,断章为“戏”言,当然还不会有什么大碍。但是,倘若像有人那样,说这是在“讴歌”“中华文化”,并以此来“敲打”“百年后可能抛弃中华文化的不肖子孙”(见某“博客”语——笔者注)等等,可就真的鲁鱼亥豕,谬误千里了。

噢,还是期颐老翁、大师周有光先生深知就里,他早已明确指出:赵元任是“倡导拼音文字”的。所以,引用《施氏食狮史》作为否定“拼音文字的资料”,是“完全违背了赵氏的原意”(见1995年5月三联书店出版《语文闲谈·续上》第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