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号既反映主人的个性与品味,又关联主人的寄情与爱好。治学大家的斋号往往也是后人识别其本人的别称。寥寥几字,意义深远。除了斋、堂之外,还有如洞、舍、庐、亭、庵、簃、庋、牖、廛、榭、园、岩、巢、村、蓬、窝。

此次辑录的有毛泽东的菊香书屋,张伯驹的平复堂,于右任的鸳鸯七志斋,沈钧儒的与石居,梅兰芳的梅华诗屋,林语堂的有不为斋,俞大维的片叶庐,林森的听泉楼,陈群的泽存书屋,张大千的大风堂。

其他还有郑振铎的玄览堂,钟叔河的念楼,叶灵凤的霜红室,黄永玉的芥末居和罐斋,不及考证,存此。


菊香书屋

毛泽东/中南海/1949

各种斋号名(名人斋号考下)(1)

各种斋号名(名人斋号考下)(2)

❒菊香书屋现在辟为毛泽东同志故居

各种斋号名(名人斋号考下)(3)

❒菊香书屋内景

各种斋号名(名人斋号考下)(4)

❒毛主席在菊香书屋

各种斋号名(名人斋号考下)(5)

❒毛主席在菊香书屋

1949年进城后,毛泽东搬进中南海菊香书屋。他曾对手下工作人员讲过,对这里的房子,不要改动,就保留原样,不要建新房子,不要拆旧房子,更不要装修。因此,菊香书屋至今仍保留着康熙年间的基本模样。

各种斋号名(名人斋号考下)(6)

❒菊香书屋专用银碗

毛主席这里长住了27年,他逝世后,保存在菊香书屋的书有近十万册,中央成立了整理毛泽东藏书的小组,他们完成毛泽东藏书目录,用了三年时间。

各种斋号名(名人斋号考下)(7)

❒油画:《求索》 作者:魏楚予


平复堂

张伯驹/北京后海

❒吴相陆逊之孙陆机的《平复帖》

因张伯驹藏有“中华第一帖”——“墨皇”陆机的《平复贴》而得名。位于后海南沿26号。

各种斋号名(名人斋号考下)(8)

❒平复堂印

张伯驹自云:“西晋陆机平复帖,余初见于‘湖北赈灾书画展览会’中。晋代真迹保存至今,为惊叹者久之。卢沟桥事变前一年,余在上海闻溥心畲所藏韩干《照夜白图》卷,为沪贾叶某买去。时宋哲元主政北京,余亟函声述此卷文献价值之重要,请其查询,勿任出境。比接复函,已为叶某携走,转售英国。余恐《平复帖》再为沪贾盗卖,倩阅古斋韩君往商于心畲,勿再使流出国外,愿让余可收,需钱亦可押。韩回复云:‘心畲现不需钱,如让,价二十万元。’余时无此力,只不过早备一案,不致使沪贾先登耳。次年,叶遐庵举办‘上海文献展览会’,挽张大千致意心畲,以六万元求让。心畲仍索价二十万,未成。至夏,而卢沟桥事变起矣。余以休夏来京,路断未回沪。年终去天津。腊月二十七日回京度岁。车上遇傅沅叔先生,谈及心畲遘母丧,需款正急,而银行提款复有限制。余谓以《平复帖》作押可借予万元。次日,沅老语余,现只要价四万,不如径买为简断。乃于年前先付两万元,余分两个月付竣。帖由沅老持归,跋后送余。时白坚甫闻之,亦欲得此帖转售日人,则二十万价殊为易事。而帖已到余手。”

各种斋号名(名人斋号考下)(9)

❒张伯驹

“平复堂”匾额为张伯驹自题,匾后落款“张伯驹”,尾钤“张”朱文方印,“伯驹”白文方印。

张伯驹,字丛碧,因其收藏康熙皇帝御笔“丛碧山房”,改字“丛碧”,其家宅故名:丛碧山房。


鸳鸯七志斋

于右任

❒于右任先生

各种斋号名(名人斋号考下)(10)

❒鸳鸯七志斋藏石

各种斋号名(名人斋号考下)(11)

❒鸳鸯七志斋印

各种斋号名(名人斋号考下)(12)

❒鸳鸯七志斋墨

于右任一生热衷墓志收藏,他先后收藏自汉至宋墓志387方,其中北魏墓志最多,有300余方,于先生最喜爱里面的七种鸳鸯志,故将斋号命名为:鸳鸯七志斋。

七种鸳鸯志

穆亮及妻魏太妃

元遥及妻梁氏

元珽及妻穆玉容

元谭及妻司马氏

元诱及妻冯氏

丘哲及妻鲜于仲儿

元鉴及妻吐谷浑氏

各种斋号名(名人斋号考下)(13)

❒《元鉴妻吐谷浑氏墓志》拓片

各种斋号名(名人斋号考下)(14)

❒《北魏穆亮墓志》拓片

各种斋号名(名人斋号考下)(15)

❒《北魏元诱墓志》拓片

这七对“鸳鸯”均葬于河南邙山,所谓“生在苏杭,死葬北邙”也。于右任先生收集齐后,于1935年捐赠给西安碑林博物馆。

各种斋号名(名人斋号考下)(16)

❒西安碑林博物馆


与石居

沈钧儒/东总布胡同/侯外庐题

❒与石居

匾额为侯外庐所题,行书,匾后有长识云:“右三字斋为民主老人属题,寓意深远。昔朱舜水鼎镬之下,有确赋作明志之句,云:涅之缁之,其洁乎白。磨焉磷焉,孰漓其淳。硁硁其象,硗硗其质。是非眩之而益明,东西冲之而不决。与石居,其斯之谓欤!衡山老先生指正,外庐。”尾钤鉴藏印“沈钧儒印”白文方印,“衡山”朱文方印。

沈钧儒出生在一个七代藏石的世家,一生与石交友,他在诗中写到:“掇恰满吾居,安然伴石眼。”他的书斋名为“与石居”,郭沫若说他:“凡游迹所至,必拾取一二小石归,以为纪念。”

无独有偶,鄙人也有这个小爱好

各种斋号名(名人斋号考下)(17)

我搜罗的石头有南北东戴河的,有南湖公园的,有密云的,有怀柔的,有日本泰国的,也有马尔代夫的,我非爱石者,走到哪里随手捡块石头,或大或小,只是为了留点物质性的纪念而已。

各种斋号名(名人斋号考下)(18)

2008年3月7日,领证。是晚饭后和楠遛弯去南湖,途中捡此石留存,作纪念也。

各种斋号名(名人斋号考下)(19)

2012年,岁次壬辰,清明,4月2号,驱车至兴寿小涌谷会所玩耍,3日上午离开前,于院内捡拾此石头,留念。

各种斋号名(名人斋号考下)(20)

❒1962 沈钧儒

各种斋号名(名人斋号考下)(21)

❒左起王造时、史良、章乃器、沈钧儒、沙千里、李公樸、邹韬奋

1936年,国民党当局悍然逮捕了救国会的领袖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王造时、史良、沙千里七人,酿成了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


梅华诗屋

梅兰芳/上海思南路87号/金农题

❒缀玉轩

梅兰芳的书斋最初叫缀玉轩,在无量大人胡同,取宋姜夔《疏影》中“苔枝缀玉”之意,李释戡所题。其实是个剧组类的组织。

各种斋号名(名人斋号考下)(22)

❒缀玉轩成员,左起:李释戡、黄秋岳、赵叔雍、梅兰芳、齐如山、罗复堪

各种斋号名(名人斋号考下)(23)

❒梅兰芳蓄须明志时期在梅华诗屋

各种斋号名(名人斋号考下)(24)

❒1948 年,梅兰芳在“梅华诗屋”举行陈正薇(前左二 ) 拜师仪式。

福芝芳(前右一)、 言慧珠(后左三)、顾景梅(后左二 )、梅葆玖(后左一)等与他们师徒俩一起合影

1932年避居上海后得到“扬州八怪”之一的清代画家金农所绘《扫饭僧》真迹一帧,随后又得金农所书“梅华书屋”斋额,均视为珍宝,并将此一书一画悬挂斋壁,自己斋号也改为梅华诗屋。

各种斋号名(名人斋号考下)(25)

❒1944年,梅葆玖(左二)开始学戏时留的影

梅兰芳(左四)与夫人福芝芳(左三)及梅葆玥(左六)名旦朱琴心(右三)、弟子顾正秋(左五)

马思南路121号(今思南路87号)的花园洋房是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国民政府河南省政府主席的程潜将军的产业,属于法租界的高级住宅区,交通方便,闹中取静。

各种斋号名(名人斋号考下)(26)

❒梅华诗屋旧影

这幢西班牙风格的花园洋房,底层是汽车间和佣人居室,二层是梅兰芳的书房“梅华诗屋”,三层是梅兰芳夫妇的卧室,岳母和儿女则住四层。梅华诗屋里悬挂着金冬心的隶书“梅花诗屋”斋额和他的《扫饭僧》及《墨竹》两幅画还。临窗有一张大书桌,梅兰芳经常在案前挥毫泼墨,玻璃书橱中有各类书籍。楼房前有个颇大的花园,四周栽种了不少花卉树木,中间是绿茵茵的草坪。

各种斋号名(名人斋号考下)(27)

❒梅华诗屋现状

延伸:梅花书屋

各种斋号名(名人斋号考下)(28)

❒《陶庵梦忆》里的张岱记载自己的梅花书屋

各种斋号名(名人斋号考下)(29)

❒梅兰芳画的梅花

元末著名诗人、画家王冕隐居过的诸暨市枫桥九里山畔的梅花屋也叫“梅花书屋”。另外钱钟书位于无锡市健康路新街巷30号、32号的故居,系钱家祖遗产业——钱绳武堂里,书斋也叫梅花书屋。

各种斋号名(名人斋号考下)(30)

❒钱锺书故居


有不为斋

林语堂/1966/台湾阳明山

❒马一浮题

各种斋号名(名人斋号考下)(31)

❒林语堂在有不为斋

林语堂既受儒家“有为”的思想影响,又欣赏道家“无为”的哲理,其生活态度坚持“有为”,但往往也有“不为”事,遂取“有不为斋”作斋号。他说:

我要一个好书斋,一个好烟斗,还有一个女人,她须要聪明解事,我要做事时,她能不打扰我,让我安心做事。 在我书斋之前要修篁数竿,夏日要天气晴朗,万里一碧如海,就犹如我在北平时的冬天一样。

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

各种斋号名(名人斋号考下)(32)

❒林语堂的书房兼客厅,墙上的对联为谭淑女士所赠

“文如秋水波涛静,品似春山蕴藉深”

1966年,林先生决定赴台定居,新居建造由他亲自设计,房屋建筑在阳明山半山永福里的斜坡上,山势上升的一侧是平房,到下坡的一面就变成楼上了。新居是白墙蓝瓦的两层建筑,用几根西方螺旋圆柱顶着一弯回廊,绕着的却是一个东方式的天井。蓝色的琉璃瓦搭配着白色的粉墙,嵌着深蓝色圆角的窗棂,意境典雅,融合了中国与欧洲建筑的特色。

各种斋号名(名人斋号考下)(33)

❒有不为斋

在如此闹中取静的地方,林语堂夫妇携手度过了最后的十年,日日对着山光云影,耳边传来鸟儿啁啾,好不惬意。在“有不为斋”悬挂着一副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朝东的三扇明窗下是两组黑色沙发,书桌被放置在角落,原来林语堂是一贯地喜欢在沙发上或者床上写作的。他认为要写出好文章,首先要姿势舒服。林语堂身后有《有不为斋文集》。

各种斋号名(名人斋号考下)(34)

❒林语堂与他发明的世界上第一台中文打字机

延伸:烟

各种斋号名(名人斋号考下)(35)

❒林语堂一生嗜烟如命

“有时候,当我翻阅自己的旧作,甚至可以从字里行间,嗅出在哪一篇、哪一段里所含的尼古丁最多。”

他曾经要求人在自己的墓碑上刻:“此人文章烟气甚重。”

“饭后一支烟,胜似活神仙”与“幽默”都是他的发明。


片叶庐

俞大维/庐山柏树路115号/1915年

各种斋号名(名人斋号考下)(36)

❒俞大維先生紀念館Yu_Da-wei_Museum_20110824

1915年,俞大维的父母为了挽救两位患肺结核的子女的生命,在庐山买下115号别墅,命名为“片叶庐”,送两位子女前来此治疗休养。隔壁不远是俞大维岳父陈三立的松门别墅。

各种斋号名(名人斋号考下)(37)

❒年轻时期的俞大维

片叶庐由一大两小三幢木石结构的房子组成“品”字形院落,景致非常幽美,绕屋松柏蔽日,门前溪流潺潺,别墅由洋人始建于1904年。

各种斋号名(名人斋号考下)(38)

❒俞大维戎装照

延伸:绍兴俞氏

各种斋号名(名人斋号考下)(39)

俞大维的母亲曾广珊是曾国藩的孙女,父亲俞寿臣是陈寅恪的舅舅,陈寅恪的母亲俞明诗是俞大维的亲姑,俞大维和陈寅恪是表兄弟。俞大维的另一个姑姑嫁给了傅斯年。俞大维的妻子是陈寅恪的妹妹陈新午。蒋经国的女儿蒋孝章嫁给俞大维的儿子俞扬和。

各种斋号名(名人斋号考下)(40)

❒俞大维与熊式辉

俞大维曾是爱因斯坦的爱徒。他于1925年在爱因斯坦主编的《数学现状》杂志上发表了数学论文《数学逻辑问题之探讨》,成为在这本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的第一个中国人,几年后,华罗庚成了第二个发表论文的中国人。

各种斋号名(名人斋号考下)(41)

❒俞大维夫妇


听泉楼

林森/重庆/1937

❒听泉楼

位于重庆市巴南区南泉街道虎啸村。建筑主体为中西合璧的单檐歇山式屋顶,砖木结构,一楼一底,楼下有条石砌成地下室通道数间,为当时防空所备。

各种斋号名(名人斋号考下)(42)

❒国民政府主席林森

各种斋号名(名人斋号考下)(43)

❒林森书法


泽存书库

陈群/南京/1941

❒1946年11月3日,国民政府教育部接收陈群上海藏书的清册目录

位于南京颐和路2号的泽存第一库。该库为3层环形封闭式建筑,1941年3月动工,次年2月完工,1943年对外开放。此外在上海、重庆等地还有第二库、第三库。

各种斋号名(名人斋号考下)(44)

❒陈群

泽存书库的名字取自《礼记·玉藻》“父殁而不能读父之书,手泽存焉耳”之语。陈群从政之余,聚书不倦,藏书量罕有其匹,他曾刻一枚藏书印曰“来生恐在蠹鱼中”。

陈群的藏书总量约80万册,其中宋、元、明各朝精本颇多。


大风堂

张大千/上海西成里

❒大风堂印章

大风堂画斋由张善孖、张大千昆仲在上海拜师学艺时共同创建。在二十世纪20年代,张善孖、张大千在上海西门路西成里客居时,因有缘收藏到明朝画家张大风所画《诸葛武侯出师图》,对此画爱不释手,加之对张大风的画艺十分倾慕,且又同姓张,故在极其得意之余,张善孖、张大千昆仲即将西成里居室的厅堂取名为“大风堂”。

各种斋号名(名人斋号考下)(45)

❒张善孖

延伸:敦煌壁画

1940年10月,张大千到敦煌,雇佣喇嘛为他制作画布和颜料,1943年10月,他雇佣20余头骆驼载着临摹的276幅壁画,回到四川,并完成了20万字的学术著作《敦煌石室记》。当时他为了提高临摹的准确性,直接用纸张或油泡纸贴在壁画临摹,导致壁画受损。而且还在壁画上题跋,破坏了壁画的原貌。

回到重庆后,在他的呼吁和于右任倡议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于1943年成立。两年七个月的敦煌之行,张大千卖掉不少珍藏的古字画和自己的作品,还向人举债5000两黄金。

张大千向于右任讲述了他的一个新发现:洞窟里的壁画竟有好几层,要想看里层精美的画作必须把外层剥落。有一种说法认为,他对敦煌文物的破坏也是不可饶恕的。但是也有记载表明,这浮面的一层是张大千与于右任商量后,命士兵打掉的。

1949年后,他则周游欧洲列国,急于得到世界的承认,而大批敦煌临摹古画,是其在海外一炮打响的最重要武器。

各种斋号名(名人斋号考下)(46)

❒张大千在敦煌

解放军进成都前夕,地下党通过各方面关系,给他宣传知识份子政策,劝他留下,并许诺新中国成立后,给他当画会的主席,还特地挑了两担米到张家说,政权交替时,社会秩序混乱,以备过渡时期时用。于是张大千开了次家庭会议,指着大米说:“要吃米的留下,不吃的设法跟政府走!”最后张大千拿到三张机票,带著徐雯波和女儿张心沛走了。

当时,飞机上行李已经超重,阎锡山座位底下放了满满的几箱黄金,众人正试图劝说其舍弃一些。张大千带来几大箱的敦煌临摹壁画匆匆赶来。同机的教育部长杭立武深知这些文物的价值,于是把自己的两箱行李扔下飞机,条件是张大千携带的这些敦煌壁画将不属于他个人,而要捐给故宫博物院,张大千爽快地答应了,只是迟迟未捐。1969年才兑现承诺,将画捐给台北故宫博物院。

1978年,张大千最终定居台湾,1983年病逝于寓所摩耶精舍。

各种斋号名(名人斋号考下)(47)

❒张大千

❒参考书目:

梅兰芳《梅兰芳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

张岱《陶庵梦忆》浙江古籍出版社

龙灵书道:《斋号题写大全——50个历代名家题写斋号欣赏》

沈飞德《梅兰芳故居:一个爱国艺术家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