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测评,快关注差评~
怎样才能拍出好看的照片?这是托尼上大学入坑了摄影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不怕差友们笑话,自从接触摄影开始,托尼就觉得器材在拍照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自己到现在已经换过不下五六台相机:
最初为了追求轻便选择的索尼黑卡 5,后来为了更高可玩性先后换了尼康 D7200、佳能 80D,再后来因为富士的胶片色彩选择的 X-T20,接着作为生产力的索尼 A7M3,再到现在的 X-T3。
每每看到网络上别人分享的好看照片,中毒的同时除了关注照片本身构图色彩与情绪,更多的注意力还是放在拍摄它所用的机身和镜头上。
以至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托尼我就是一个妥妥的器材党,攒够钱后的究极目标,也仅仅只是打算在不同品牌的几台全画幅相机之间换着玩。
一般传感器的尺寸大小决定了相机的高低端定位
手机摄像头的传感器都在 1 英寸( 13.2*8.8mm )以下
相机传感器大小:中画幅>全画幅>APS-C>4/3画幅
范围之所以是全画幅,是因为在潜意识里,1 英寸卡片机算是入门,4/3、APS-C 画幅的相机就算是中端,而全画幅相机,理所当然的就是高端。
至于哈苏 ,飞思,徕卡等更顶级的相机,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的高昂售价,作为一个普通摄影爱好者的我,那是想都不会想。
直到有机会上手了哈苏的中画幅无反( 无反就是我们俗称的微单相机) X1D II 50C,托尼这才觉得自己拍照的重点不再应该是纠结器材的好坏,而是该回到摄影本身上来。
毕竟拿着顶级相机拍照,如果还拍不好照片,就再也没借口怪相机不够好了。
这台相机到底有多贵提到哈苏这个牌子,不少差友们可能会对它比较陌生,托尼自己也一样,在没深入了解之前,对它的印象仅仅停留在价格贵这个层面。
没曾想它早在 1969 年,就随着阿波罗宇宙飞船首航登上过月球,那几张被我们熟知的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照片,就是使用哈苏相机拍摄的。
阿波罗11号航天飞机登月照片
图片来源 NASA
至于这台哈苏 X1D II 50C 的前代 X1D I,更是世界上出现的第一台中画幅无反。
这倒是让托尼一改原有对它仅仅只是按情怀卖高价的偏见。
哈苏从创立到现在已经经历了漫长的 78 年相机历史,期间柯达倒闭,禄来被收购,康泰时陨落,没点技术实力也不会风光至今。
理所当然的,拥有历史底蕴和技术加持的哈苏相机,售价自然也不便宜。
托尼手上的这台,光是机身就要 39990,要是再配上一两个镜头,随随便便就到了十万以上。
也正因如此,托尼在用这台相机的时候,一直都是小心翼翼,生怕一个不小心手滑,几万块瞬间就给摔没了。。。
不过跟起它的前代和其他中画幅相机的市场价相比,这台哈苏的价格已经相当有竞争力了。
不那么中画幅的外观要说看到相机的第一眼,托尼就感受到了它从里到外透露着的精致感。
简约方正的造型,全金属磨砂的机身搭配石墨灰的配色,加上正上方的 Hasselblad 标识雕刻,低调却不乏质感。
特别是这颗黄色的快门按钮,看着就很提神,和徕卡相机上的灵魂标志红色可乐标有的一拼。
在托尼用过的相机里,如果说索尼相机的设计给我的感觉是偏向工业,富士偏向文艺,佳能偏向舒适,尼康偏向务实。
那么哈苏则更偏向于简约纯粹,纯粹到全身上下没有一点多余的累赘,就是为了摄影而生。
除去精湛的工艺设计外,托尼还惊讶于一台中画幅的相机,它的体积居然能够做到如此小巧。
按理来说,相机上搭载的传感器尺寸越大,为了容纳下更大的传感器,机身体积也就越大。
左中画幅,右全画幅
所以全画幅往往会比残画幅相机的体积要来的大些,如果传感器的尺寸是中画幅,体积就更大了。
但它却把重量控制到和全画幅相机差不多重,在其他中画幅无反相机里,体积也算是最小的。
紧凑的机身对于像托尼这种还没练出麒麟臂的人来说极其友好,外出携带几乎没有多大压力。
极其简便的操控托尼本以为这台相机操作起来会有点难度和门槛,毕竟相机本身的定位就在更高端,更专业的领域上。
但当真正用上了后,可以很负责任的说,哈苏的 UI 操控是我用过的所有相机里最直观舒服的。
开机之后,ISO / 光圈 / 快门速度等参数在这块超大的触控显示屏上显而易见。
调整参数,直接在屏幕上触摸滑动就能调整。
相机的主菜单界面则采用了简单的九宫格设计。
拖动或长按就能自定义菜单的布局,可以说就是傻瓜式的操作逻辑。
除了易用性媲美老年机的 UI,它的操控同样简便。
光圈 / 快门优先等相机常用的模式切换直接靠转盘调整,按下转盘还可以将模式锁定防误触。
手动( MF )/自动( AF )一键切换,ISO 和白平衡也单独设置了切换按键,觉得不常用也可以在菜单里重新自定义两个按键的功能。
快捷键加上前后波轮,再配合侧边的五个功能按键和屏幕触控,上手几乎没有任何学习成本。
照片的回看与放大也同样可以通过多指触摸来完成,就算你用取景器取景,同样可以在屏幕上滑动手指来对焦。
在这块可换镜头相机中尺寸最大的屏幕上,哈苏真的是一点也不浪费,充分利用到了极致,屏幕观感也可以称得上是细腻。
整个相机所有的操作和反馈,给托尼一种像是在玩手机的错觉。
机身自带热靴( 用来连接配件的座子 ),两个 SD UHS-II 卡槽,Type-C 充电口,3.5mm 麦克风和耳机接口,接口配置和扩展倒是和主流的旗舰相机没有多大区别。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足的话,那就是它的屏幕是固定的,并不能左右侧翻也不能上下翻转,不是所有时候都能很舒服的通过取景器来取景。
相机自动对焦的速度适合拍摄静物或者慢速移动物体,想要抓拍可能就有些吃力了。
现在这台相机暂时也拍不了视频,想拍视频还需要等不久后哈苏更新了固件来支持。
无可挑剔的画质当然对于一台中画幅的相机来说,画质才是人们选择中画幅的真正理由。
相信玩相机的差友们都听说过底大一级压死人的说法,它不是说说而已,而是一个基本的事实。
左 APS-C,中全画幅,右中画幅
这是因为相机的传感器尺寸越大,单位像素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光线,照片捕捉到的细节会更多,从而拥有更好的色彩还原和更高的宽容度。
之前托尼用 APS-C 和全画幅相机就能很明显的体会到传感器尺寸带来的差距,到了这台中画幅相机上,传感器变大后带来的差距就更大了。
5000 万像素的传感器不是盖的,拍出的照片放大之后照样清晰锐利,满足了像托尼这种数毛党 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你能透过模特的眼睛,看到她眼中的风景
16bit 的色彩深度( 储存 1 像素的颜色所用的二进制位数 )以及 14 档的动态范围( 相机所能够拍出的明暗层次 ),色彩和明暗过渡自然的同时,托尼在后期时对它的画质和宽容度简直感动到流泪。
尤其是在暗光环境下,画面照样能有纯净的表现,后期可调整空间依旧很大。
1/60 秒 ISO800 f1.9
1/60 秒 ISO400 f1.9
1/60 秒 ISO400 f1.9
1/500 秒 ISO100 f1.9
以上图片均由哈苏 X1D II 50C 搭配 XCD 80mm F1.9 拍摄,图片经过处理,上传的照片不可避免的又经过了微信的二次压缩 。
到了这个时候,托尼才终于体会到相机这么贵钱都花在哪了。
不到四万,等于白送?以往哈苏给人感觉是,它并不是适合绝大多数摄影爱好者入手的相机品牌,不是它的相机做的不够好,而是因为它的价格门槛本身就比较高。
但这次哈苏 X1D II 不到四万的机身价格,售价相比于前代可以说是腰斩,不可谓不亲民。
如果你问我值不值得买,要是你对画质有追求的话,并且可以忍受前文提到的那些缺点的话,托尼肯定会说值得。
极致的画质和超高的分辨率,带来的好处是照片经得起后期裁剪和调整,经得起放大和打印,从而在风光、旅游、人文摄影中拥有了更多的可能和创造性。
在我使用它的整个过程中,感受到的是纯粹的摄影,说是相机出色也好,说是信仰加成也罢,那种全身心投入到摄影中的感觉,确实是我在其他相机上不曾体验过的。
当器材不再是受限因素,那么决定你照片好坏的,就是相机背后的人的审美了。
“ laji哈苏,就算白送我我都不会拒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