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符号早已成为大家日常手机聊天交流中最熟悉的元素之一,但你想过如果使用不当,也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甚至官司吗?近日,江苏高院一篇名为《注意!你发的每一个emoji都有可能成为“呈堂证供”》的10万 微信文章被广泛转发并引发网友注意。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了解到,该文作者是昆山市人民法院研究室的法官助理周春晓。在采访中她告诉记者,很多人在微信聊天中喜爱使用的“无语”表情,也引发了不少诉讼中的争议。

如何“翻译”表情真实意思?这是个难题

周春晓检索裁判文书网发现,2018年以来,全国共有158起以聊天软件表情符号作为证据的案件,其中2018年8件、2019年23件、2020年66件、2021年61件,增幅明显。

周春晓分析认为,由于表情符号的特殊性,以其作为证据进行司法认定存在三方面的难题。首先是表情符号的表意解读具有较强主观性,缺乏统一标准,法院难以精准“翻译”当事人的真实意思。

注意你的言辞表情图(当心聊天表情符号让你惹官司)(1)

在广东地区的一起房屋租赁纠纷案中,承租方刘某某在租赁期满后,面对出租方多次提醒、提出加租意愿,既不表示继续承租,也不表示搬离案涉房屋,只是回复了一个“太阳”表情符号。之后双方就该表情是否代表达成加租合意产生分歧,出租方起诉至法院并据此主张承租方同意加租,得到了法院的支持。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同一表情符号在不同手机设备中也会存在显示差异。如苹果iOS系统中的“尴尬微笑”表情在安卓系统中则显示为“开心大笑”,极易造成双方的理解误差。

犯罪分子用表情做暗语,“剪刀石头布”被用于诈骗

与正常聊天中对表情符号的不同解读引发纠纷不同,司法实践中也发现了犯罪分子利用表情符号替代敏感词表达隐喻含义以逃避侦查的情况。

某组织卖淫罪案件的判决书显示,卖淫人员以“笑脸”表情符号代指嫖娼人员,向上线报送交易数量。而在某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案中,犯罪分子潘某某先后创建4个聊天群,宣传和出售其自制的迷奸药、催情药等违禁物品,同时为了逃避公安机关的侦查和打击,潘某某在聊天群内与买家使用“糖果”“酒杯”等符号代指违禁药品并进行交易。

“还有一些犯罪分子直接将表情符号作为犯罪工具实施犯罪,以增加识别、打击难度。”周春晓表示,在某诈骗罪案中,犯罪分子竟打着微商的幌子,以抽奖为名引诱受害者添加微信好友并通过微信发送“剪刀石头布”表情参与猜拳游戏。之后,其利用作弊软件使受害者误以为自己取胜,“自愿”通过所谓的“中奖低价”购买劣质、假冒的名牌包、化妆品等,涉及受害人900余人,案值720余万元。

此外,不同地区法院对表情符号是否具有证据效力可能持有不同意见,而对具有中性含义的表情符号,也出现了裁判尺度不一致的情况。

“无语”易引发纠纷,表示默许还是否定?

为何会专门对聊天表情进行研究?周春晓在采访中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当时苏州中院研究室的同事将一篇文章的链接分享在工作交流群里,其中列举了国外未成年人乱用聊天软件表情符号,被认为涉嫌构成威胁他人,面临刑事指控的案例。这引起了她的注意,于是检索国内法院的相关案例进行分析。

既然使用聊天表情不可“任性”,那么普通人在使用时应该注意什么?周春晓告诉记者,由于表情符号的含义可能存在多种解读,因此在涉及到切身利益的网络对话中,对于表明态度的关键信息应尽量使用文字形式进行表达,以明确双方真实意思。

同时,网络发言要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善意使用表情符号,如果随意使用表情符号侮辱、诽谤、威胁他人,将会构成侵害他人名誉权。如果情节严重,甚至可能构成诽谤罪面临刑事处罚。

“无语”是很多人喜欢用的聊天表情符号之一,但这个常用表情很可能会给你带来麻烦。

周春晓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由这一表情引发的争议常出现在合同类纠纷中。有的当事人对于对方提出的价格或方案不满意,会以“无语”表情作为回复。在司法实践中,有的法院认为这是当事人默许的表示,即“虽然我有意见,但是我没有提出来”;但也有法院结合当事人在法庭上的陈述,会认为该表情是否定的意思。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截取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或使用他人的照片在聊天中做表情使用也有可能构成侵权”,周春晓表示,根据《民法典》的新规,即便未以营利为目的,这样做也有可能构成侵害他人肖像权。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承源

校对 盛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