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笑坐云端 摄影/梦飞
说起西来桥,我却和她有几分缘。倒不是那边有我暗恋过的人,也不是在那边经历过什么事,而是在去年“最美乡村行”活动中,我认识了她。但了解不深,仅知道她素有“小莫斯科”之称,仅知道那边有个“省级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试点村”。了解她,认识她,总是需要花时间的,还需要一定的机缘。
12月8日,我在参加“走进西来桥——省市作家创作交流会”中,与她亲密接触。在历史的长河中,西来桥流传下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还有那深刻在碑志中的印记。在编印的活动资料中,我读了西来桥地名的传说后在想:她到底是观音菩萨被这里桃红柳绿的胜景吸引,踏浪涌洲形成;还是范蠡和西施去游五湖途径这里,因风情独特的沙洲小住几日后成名。不管她是怎样得名,从地名的传说中,从荷叶圩、恽新圩的传说,以及扒沙姑娘、黑纱来历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西来桥的浪漫主义色彩,它们将西来桥变得更富感染力,更富生命力。那么,长篇历史小说《西来桥》的作者戴洵,是否因为西来桥独特的因素而创作出来?
其实在这些传说故事外,西来桥还有三块保存完好的西来桥碑志。据史料记载,横跨在川心港上的西来桥,始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初建为木桥,后因年久木质朽烂,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由地方绅士梅先春、恽用康、郭文彬、朱铭珊等发起募捐重建西来桥,有三百多人参与捐款建桥,共计筹得英洋壹仟壹佰壹拾元贰角,钱伍拾玖仟伍佰文。建桥资金的缺口则由郭文彬、恽用康、施义成垫付。我们似乎能想象到一百多年前西来桥人民众志建桥的情景,满腔热血报效桑梓。我们似乎看到了那时繁荣的景象,熙熙攘攘的行人过往于西来桥,夕阳西下宛然一幅画。
在这次活动中,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范小青,省作协副主席储福金和著名作家费振钟、闾海燕、徐晓华、罗望子、朱辉、王大进以及镇江、扬中作协代表坐在一起互相交流创作感言,探讨创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相授创作中表现手法的处理技巧,让我受益匪浅。这次活动,开拓了我的视野,也为以后的创作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文化是一个城市生存发展的根脉和灵魂,也是区域综合实力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来桥众多历史传说只是扬中的一个缩影,这些故事需要我们去挖掘和充实,立足本地,拓展思路,创作出适合本地的文学作品。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个文学创作者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我们应该寓仁于智,寓智于仁,具有山般气度,海样襟怀。不以一己的荣辱、得失、恩怨来界定是非,褒贬乾坤,更不因为各种各样的诱惑而泯灭良心。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生命中实现价值、品味生活的意义。
西来桥(外四首)
一笼青烟堤上柳,经年岁月转徘徊。
闲来旧事无人记,如夕清流话断碑。
地名传说
时值江南烟雨稠,观音踏浪涌沙洲。
青梅竹马寻情处,无意人间佳话留。
青梅竹马:范蠡和西施去五湖游玩,路经此处,见其独特风景停船小住数日。
荷叶圩
光绪年间圩塌灾,难民失所哭声哀。
江中犹见一浮玉,知县直奔荷叶来。
荷叶圩:清光绪27年,中心沙倒圩成泽国,武进知县下来看灾情,到了小河便五路可走,于是攀登黄山远眺,见中心沙汪洋一片,唯独一点绿色荷叶漂浮,他感到好奇,过来一看原来是中心沙23圩,此处圩岸高宽结实而免遭水患。
扒沙姑娘
獭鼋作怪塌圩堤,惶恐人心终解疑。
此处江鲜皆美味,龙王闺女献珍奇。
扒沙姑娘:中心沙西北滩经常坍塌,传说是龙王三姑娘孝敬父母,她嫌这里挡道,便塌滩让道。到了1953年的夏天,才知道原来作怪的是獭鼋。
黑沙的来历
一桥削发入空门,万虎成家收此心。
怎奈侉子无正业,罪名留下慑乡邻。
侉子:赵侉子,在南通张謇家盗窃杀了他孙子,被追到中心沙抓拿后,砍首在泰兴县天星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