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道德经第14章快速记忆?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道德经第14章快速记忆(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

道德经第14章快速记忆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本章承接上面几章,继续在讲道是如何创生万物。在上一章,道德经侧重讲了人应该以道御物在根源上整体把握天地万物,而不是为纷纭的万物所迷乱,这就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道理。本章的侧重点,是讲道生万物为何能永恒不息。

后世注解道德经,多数把此章,作为治身之术来解,在人体上寻找谷神,比附玄牝之门。并引出玄关一窍之说。这不失为一种解经视角,着眼于道德经的摄生治身之用。摄生治身,只是道德经思想运用的一个方面,而不是道德经的全部义旨。在后面的章节中,还会讲到无不为这个道理,无不为,简单的说,就是说,有道之人,没有什么是他做不到的,此为一道万用之理。所以,解读此章,不应拘泥于摄生治身一方之术。

谷,说文注:泉出通川为谷;从水半见,出于口。道德经一直在用和水有关的意象来指喻道。前面的章节中,冲,渊,湛,包括治,都是和水有关的字和意象。本章用到的谷字,也是和水有关。道德经中,以水来指喻道,贯穿全书。后面的章节中,也会频繁出现。

神,说文注:天神,引出萬物者也。这是道德经中,第一次用到神这个字。后面章节中还会多次出现。在中国文化中,鬼神有多重含义。一、天地之良能曰神,造化之隐迹曰鬼。二、指祭祀之鬼神,主要是自然神和祖先神。三、淫祀之鬼神,指迷信活动中的鬼神。四、指精怪之鬼神,狐狸精蛇精等之类的。本章中的神,是神字的本意,也就是神的第一种含义。

牝(pìn),畜母也。键者,牡也;闭着,牝也。古人把雄性的鸟兽称为牡,把雌性的鸟兽称为牝。玄牝,道的别称。牝鸟,牝畜,有终时,而玄牝则无有终时,因为玄意味着无穷的幽深微妙。

谷神,是道的别称。道生万物,就如同河流从山谷中涌出一样。谷神不死,这条河流,一直永恒的经流不息,永远不会干涸。道,就像一位母亲一样,她繁衍生育出了她的孩子,也就是天地宇宙。

谷神不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请往下看。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道德经在形容道的时候,一直使用水的意象。玄牝之门,则是道生育天地的出口,接着,以树的意象来指喻天地和道的关系。天地之根,扎在玄牝之门中的水里,汲汲于此。

用生殖来指喻道生万物,这是像现代遗传学所描述的那样:表面上,生的是孩子,实质上,只是复制黏贴了一份基因,也就是被编码的遗传信息。

从根和树的指喻可以知道,道德经关于宇宙创生的思想是这样的:天地一开始只是一颗种子,那颗种子里面,就已然包含着全部的宇宙信息,然后种子发芽,再然后幼苗生根,幼苗再变成大树枝繁叶茂,它的枝叶则化为万物。这个过程,就和现代宇宙学的大爆炸宇宙模型描绘的那样,宇宙一开始只是一个点,这个点里面,就包含着宇宙全部的信息,然后暴涨,然后膨胀,一直到万物生成,各种自然定律生效,宇宙里面的一切都井然有序的运行着。

天地万物,一切都从它们的根处也就是玄牝之门那里汲取水分,不然一切就会戛然而止。水若干枯,万般生机,瞬间腐朽为一片焦土,焦土又化为乌有。

它们这样一直汲水,为什么水没有被用光的一天呢?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绵绵若存,指玄牝之门,往天地之根不停地输布水分之意。天地之根,从母体中汲取“水分”,一直绵绵不绝,永不中断。虽然看不到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但是又能很确切地体会到,这一切无时无刻的都在存在着,发生着,进行着。

勤,劳也,从力从堇。堇的本意是黏土的意思,勤,最初是指,一个人用力挖土。如果道生育万物只是像人挖土这样的一种劳作,那么她肯定有力气用完的一天,届时力竭则匮,匮则道崩,又哪里能生生不息呢。所以,道生育繁衍天地,肯定不是像人挖土那样的干粗活吧。

后人解读用之不勤一句,多认为勤通尽,用之不勤等同于用之不尽,就是怎么用也用不完的意思。这样只是解释了知其然,却解释不了知其所以然。大家都知道用之不尽,这个毋庸赘言,大家更想知道的是,为什么会用不完呢?这种解读,是回答不了这个追问的。

用勤的本意来解,反倒更能把所以然的那个问题说的透彻:为什么道为天地所汲取,自身却永不枯竭?用之不勤,则因不勤之用。因为这一切的发生,并不是道在工作,也不是她有意劳作的结果,这就是不勤。

道,什么也没做,宇宙天地,就被涌现出来了。这么说,听起来,又会产生一个费解的问题。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宇宙的母亲,道,什么也不做宇宙就自己蹦出来了,显得多么的匪夷所思。宇宙自己蹦出来的,有的人形象的把这种观点,描述成“涨落”。

这样就完了吗,好像最根本的那个问题,还是没有给出解答。

从那颗种子说起来把。那颗种子里面,蕴藏着后来这个宇宙天地中的全部信息。而且,天地生出万物之后,万物中的每一个物体里面,也都以个体的形式,存储着这些信息。

所谓的能量,也只是那颗种子里面的信息,所输出的一种表达。所以问题,就变成了,追问这些信息,从何而来。结合道德经全书给出的解释来看,这个信息,从无中而来。

现在可以回答上面的那个问题了,“它们这样一直汲水,为什么水没有被用光的一天呢?"天地万物一直汲取于道,为什么道不会枯竭呢,因为它们只是从道那里复制黏贴了“一段代码”:道的遗传信息。好比,从电脑中,拷贝出一份文件,和一万份文件,相比,拷贝一万份文件,会让你的电脑里的源文件枯竭吗?很显然,不会。所以说,谷神不死。

信息从无中而来,又该如何理解呢?打个比方,一套操作系统软件,极其复杂,究其根源,它也不过是从01而来。01又从何而来呢,并非宇宙中到处长着0和1等着人把它们抠下来的。0和1,原本并不存在,它们也是被从虚无中蹦出来的。

老子认为,宇宙只是一座绵绵延延的信息的汪洋,而道,则是信息之泉,从一个叫做玄牝之门的谷神山的山谷出口处,源源不断的向这个汪洋里,注入信息:不断的复制粘贴。这就是为什么,老子会一直用水的意象来形容道,来形容天地万物。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后面章节中,道德经里讲的这句话,就如同道德经中的善无一处是指善良一样,道德经里面出现的信字,也无一处是指诚信之意。而是指,我上面讲的那些:种子里面的信息,是如何从无中生出来的。到后面的有关章节中,我们再详细阐述这些吧

以道德经讲解《黄帝内经》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这个是指真人的境界,这个是最高境界。上古有真人,他能提挈天地。这个提挈天地,比法天则地要更高级一点。法天则地是指跟随天地的命令。而提挈天地的话,是说还没有发号施令,就知道要干嘛了,而且已经干好了。就好比是有一个员工,老板说的我们都做了,他不说的,他心里想的我们也给做好了。做事能做到老板的心坎儿里面去,这个叫做提挈老板。

把握阴阳,是说真人,他对整个天地万物能够了如指掌。所以他能够主动的去提挈天地。

我们继续看呼吸精气,独立守神

这个是非常有学问的,就是庄子讲圣人呼吸以踵,踵吸的意思一口气就能够吸到脚后跟。能把整个身体全部都贯通一遍,这个就是真人的呼吸精气。我们平常的呼吸能到胸部就下不去了。独立守神又怎么解呢?它也是描述一种精神内守的那种状态。

这个独也是庄子所说的“见独”,见独是什么意思呢?好像这个世界上只有我和老天爷。我们两个在谈笑风生,谈着谈着就变成了一个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其他外物就好像不存在一样这种状态,它就叫做独立守身,就是一种心无外物的这样一种状态。

现在的人为什么不能守神呢?因为现代人觉得孤独是个很可怕的事情。然后认为不弄点事情,就被这个世界遗忘了,所以他就要时不时的刷一刷存在感,这就是现代人的状态。

就好比是发个朋友圈,发个自拍,然后期待别人给自己点赞。如果没人点赞,会感觉到很失落。其实我们现在所说的、所讲的的孤独,它是一种非常情绪化的东西。就是他跟庄子说的那种见独是不一样的,真正的独立是什么呢?精神上是非常自强自立,那种怡然自得的状态。

就算是这个世界下一秒钟就被毁灭了,都不会当回事,也不会撼动,肌肉若一,注解挺乱的,一个人如果说他能做到像庄子说的那样的踵吸,吸一口气到脚后跟,那他的整个身体都全部都是贯通的。

他的精神也是非常独立的,整个人就跟造物主,跟天地是浑然一体,相合相通的那种状态,这状态才叫做肌肉。若一也可以是天人合一的那种状态。身心和天地一样,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

我们正常人的精气,它就像一条小溪一样。但是真人,他们的精气像什么呢?像汪洋大海大海一样取之不竭。

我们继续看一看中古之人是什么样子的呢?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这个是说中古时候的至人,能淳徳全道。天对他的所有的命令,他都能够做到百分之百的去顺应。基本上还算是能够跟天能够合得上。但是它的调绳跟我们前面所讲的那个真人的境界不一样,道数稍微要低一些。

因为什么呢?因为他是用季节、用时令来调神的,所以这个叫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是说至人让自己从世俗的这个劳累当中解放出来,然后开始积攒精气,减少自己精神的内耗。然后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

这个是说当精气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以后,神会非常的强盛。就可以感受到天地万物之间那种一气周流的那种状态,能用神去感知外物的变化。打个比方,比如说天气变化,笨一点的人是靠看天气预报,要靠天气预报分析。神非常强的人,直接能够感受到,感知到气候的变化,这个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那个觉的能力,就是说神非常强大的时候,是能够感应到自然的变化。就跟那些动物和植物的那种感应能力是一样的,能够提前感知到。

那我们接着往下看圣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这个就是第三个层次----圣人,处天地之和怎么讲呢?观察一下,经常会有人,别人做了一件什么事儿,不如他的意,他就很生气。

这个就叫做不和。然后呢听到外面一声鸡叫,然后就说好烦人,太吵了。这种也叫不和。这种总是心烦意乱的人生活中是挺多的。

圣人就不是这个样子,圣人跟所有的东西都不会碰撞,也不会互相伤害,非常的平和,也不生气。能做到恬淡虚无,怡然自得这种状态。

这就是合的状态。

要做到合,前提是什么呢?通透!一个人为什么总是容易烦呢?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笨。看不透天地的本质,也看不透人的本质。看不懂事情、事物的本质,自然也就理解不了,就没有办法去从容不迫的去处理。这种人就容易上头,各种情绪都会来。比如说生气,不耐烦,厌倦。

庄子告诉我们要怎么做呢?要以理化情。就是说首先要明理,明理以后才会有更高的认知,有更高的认知之后,才会有更多的智慧。看所有的人都是三岁小孩子一样,圣人对世界就是这样子,高度高到一览无遗。那还有什么好生气呢?所以才说圣人可以处天地之和。有些人人说要看破红尘才能够平和,不是因为看破了,是因为太笨,解决不了现实问题,然后妥协,被现实所吓跑了。

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从八风之理,是说圣人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够顺应各种气候变化。这个嗜欲于世俗之间,圣人和前面的真人,就有点不一样了。真人那个层次属于虽然长得像个人,但是完全不介入世俗上的这些事。

而且我们现在讲的这个圣人,是有生活的,会介入生活,所以就会适当的满足一些自己世俗生活的欲望。但是他对生活又分的会比较清。比如说你如果说要用世俗的那些社交去打扰他,去消耗他的精神的话,那么他就会杜绝掉。

他会保持在一个非常合适的度。能做到收放自如。也就是说圣人,他如果想要不介入世俗,也可以做到。但是圣人希望百姓能够过得更好又多了一份负责任之心,就在世俗之间继续要上班。比如黄帝和岐伯,他们聊的这些就是世俗之间的事儿,他们就是属于圣人的那个层次。如果说他们想要达到真人的境界也可以。

无恚嗔之心怎么解呢?是说圣人总是心平气和的样子,然不会生气的。因为这个世界对他来说太简单了,不值得生气。就像我们面对一个婴儿,也不会生气。

圣人面对所有人所有事的时候,就是以这样一种心态去面对的,很平和,很温和。

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这句话是说圣人跟这个社会的关系是既参与,然后又超脱的这样一种关系。

对于这样的人来说,想用这个世俗的东西去累到他,他是不愿意的。但是你要让他脱离世俗,完全去不参与这个事情,不为这个社会做一点事的话,他也是不愿意的。这个就是圣人的人生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