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古典文学作品或者现代影视作品中,经常会看到某个书生,十载寒窗苦读,一朝出人头地,在科举考试中一举成名的情节。而且故事中的书生,考试名次都不会太低,要不就是头名状元,要不就是第二名榜眼,最差也是个第三名探花,为何古代科举考试的前三名,会叫这样的名字,它们都是啥来历?

古代科举考试状元是第几名(古代科举考试前三名)(1)

其实,准确地说,这三个名称,说的是殿试的一甲前三名。殿试录取共分三个等级,被称为三甲。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由于古代科举考试,能够最终进入殿试的比例很低,所以能够称为三甲中的一员,不仅是古代学子梦寐以求的学业目标,更是人生之中难得的殊荣。

古代科举考试状元是第几名(古代科举考试前三名)(2)

而在三甲当中,第一甲,会录取三名考生,第一名被称为状元,第二名被称为榜眼,第三名被称为探花,这三名考生,也被合称为“三鼎甲”。

状元的称谓,最早起源于唐代。那时候,每次考试结束后,主考官都会将录取的名单送交门下省,再由门下省写成“状子”,上交给皇帝批示并恩准。这份状子的第一名,在当时被称为“状头”。

古代科举考试状元是第几名(古代科举考试前三名)(3)

后来,人们觉得“状头”这个词说出来有些不雅(总有一种出门就会撞到门框上的感觉),又联想到这些即将金榜题名,接受朝廷官员任命的应试者,在身份上暂时还是平头百姓,而当时,普通百姓又被称为“元元”,既然能够得到殿试第一名,自然也是普通百姓中的佼佼者,所以干脆便用“元”替代了“头”,于是“状元”一词,就这样诞生了。

榜眼一词的出现要晚于状元,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当时科考的第一名,肯定时被称为“状元”无疑,在发榜和上殿面圣时,必须是状元居中,第二名和第三名则必须位于状元左右。这样在榜文看起来,就如人的两只眼睛,久而久之便将第二和第三名统称为“榜眼”了。

古代科举考试状元是第几名(古代科举考试前三名)(4)

再来说说“探花”,其实这个词最早并没有用于考试排名,而是一种戏称。古时科举发榜的时间在春天,京城之中春意盎然,百花齐放,每到放榜的时日,官府便会有专人负责采摘鲜花迎接状元郎,而负责这项工作的人,被称为“探花使”。

不过后来人们觉得还是应该把一甲中的第二名和第三名,在称谓上加以区分,便借用“探花使”的称谓,将第三名称为“探花”了。

古代科举考试状元是第几名(古代科举考试前三名)(5)

除了献花,古代殿试的一甲前三名,都会由官方出面为他们做形象宣传,也就是会披红挂彩,骑着高头大马游街,看起来又风光又威风,称为京城中众人瞩目的焦点人物。

唐代诗人孟郊就曾写过这样的诗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便是对当时一甲前三游街活动的形象描述,这样的荣耀,正可谓是:人生得意,风光无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