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梵语称为“修多罗”(sutra)它是指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经典,是佛教建立的根本理论依据,在佛教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佛教经典开头的第一句话通常是“如是我闻”四个字,它的意思即是“我听到佛这样说”。据说这是释迦牟尼临终前,回答阿难的询问时这样嘱咐的。

阿难的问题是:“佛涅槃后,经典的结集,如何才能叫人起信?”

佛陀的回答是:“我涅槃后,一切经典首句应安‘如是我闻’等证信的句子。”也就是说,这句话是我亲耳从佛那里听到的,佛就是这样说的,绝不是我自己编出来的。

据说当阿难诵集经藏时,刚念出“如是我闻······”满座大众仿佛听到佛亲临说法,感动流泪,可见它确实有“起信”的作用。它还可以避免人们产生各种疑惑,比如佛陀是否再生了?是否有他方佛来说法了?阿难是否自己成佛了?等等。另外,它也是区别佛法与外道的重要表征,所以一切佛经开头都是“如是我闻”四个字。

按照后世解读佛经的说法“如是我闻”这四个字的学问更是大得很,含有无穷的妙义,听完“如是我闻”四个字等于整部佛经已经全部听完。

律典是有释迦牟尼的另一位弟子优波离诵出的。释迦牟尼生前即重视戒律,为弟子们制定各种必须遵守的戒条。

戒、律二字是有所区别的,戒的梵文叫做“尸罗”(shila)。律的梵文叫做“毗尼”(vinaya)。简单的说,戒是发自内心要遵守的防非止恶的准则,律则含有他律的意思,是生活上要遵守的规矩。前者是自律,后者是他律。戒律合在一起即是维持佛教教团的道德性、法律性的规范。

阿难在释迦牟尼临终前问过一个问题;“佛在世,以佛为师;佛圆寂后,以谁为师?”

释迦牟尼的回答简短而坚定:“以戒为师。”可见戒律的重要。

佛教内部专门研究戒律而形成律学,称善解戒律的僧人为律师,在中国并且形成律宗这一佛教宗派。

优波离出身为首陀罗(奴隶)是当时印度四种姓中最下等的种姓,他从小以理发为生。皈依释迦牟尼后,为师父理发的任务当然都交给他了。据说,他在为释迦牟尼理发时,因佛陀四次纠正他的理发动作而依次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境界。这充分显示了佛陀善巧方便的说法,也表现了优波离严于律己的品格。

那是在优波离二十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回到故乡迦毗罗卫城,需要理发,有人介绍了优波离。优波离生性自卑,就由母亲带着去见佛陀。他小心翼翼的给佛陀理发。理了一会儿,母亲跪下去问:“佛陀,优波离理发手艺怎么样?”

“好像身体太弯了一点。”佛陀说。

佛陀这么一说,优波离集中精力,修正姿势,不知不觉竟进入了初禅。

过了一阵,母亲有跪下去问:“佛陀,优波离现在理的怎么样?”

“好像太直了一点。”

优波离听了马上又调整姿势,不料由于精力集中竟然已经进入了二禅。

又过了一会儿,母亲再问:“佛陀,现在理的怎么样?”

“好像入息太粗了点."

优波离又加以改正,立刻就进入了三禅。

最后,母亲又问:“佛陀,现在怎么样?”

“好像出息太粗了点."

这时候,优波离已经达到一念不生的四禅境界,居然忘记了手中的剃刀......

按照佛教的观念,像优波离这样才是真正的持戒,现实生活中随时随处有可以学习、体悟的戒律。

佛教十三经各经基本内容(佛教三藏经律论)(1)

至于论典,梵语叫做阿毗达磨(abhidharma)早期也译为阿毗昙,又简称为毗昙,所以专门研究论典的学问称为“毗昙学”。论是指对佛法所作的探究,在探究之后所得的理解,由理解而形成的理论体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佛学的研究。

其实,在释迦牟尼时代,还没有真正的论典产生。学术界一般认为,第一次结集时并没有形成论典,论典的形成比较晚,至早要到第二次结集以后才逐渐产生了各种论,它们也标志着佛教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佛教的经、律、论在古代是分得很清楚的,只通经藏的叫做经师,只通律藏的叫做律师,只通论藏的叫做论师,只有三藏通达,才能称为“三藏法师”。三藏的数量是如此巨大,内容又如此繁复,全部精通谈何容易?中国古代著名的三藏法师有南北朝时的鸠摩罗什,唐代的玄奘、义净等,数量并不是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