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并非只有快乐与欢笑,我们还难逃人生中的生、老、病、死。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必将经历的阴晴圆缺,动物;植物如此,人类也在所难免。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也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这似乎也成了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世上不得不承受的一份重负。

对于死亡这话题,我们都知道,我们都会面对大家都无法避免的问题——生命与死亡,很遗憾的是由于在生死问题我们受到教育的不足和社会上的误导,所以大多数都会忌讳谈论生死这话题,所以人人都在学习技术,学习科学,学习艺术,却很少有人会真正静下心来,凝视我们这与生俱来的生命本身,想能从中领悟点什么,学习点什么,以来化解那时不时向我们袭来的痛苦和负面的情绪,以及来常常提醒自己生命终究是宝贵的,生活是终究是美好的,对于生命我们应当认真对待,否则便是对人生的一种辜负,一种遗憾。事实上,我发表的文章有谈论过的一些伟大的哲学家,还有宗教信仰。追根溯源,无一不是起源于人类对生命的热忱,以及人类对死亡饱含敬意的宣讲。

只有接近死亡才能感受生命真谛(当你无限接近死亡)(1)

为什么我要谈论生死这话题?因为对于死亡,对于亲朋好友的生离死别,大多数人始终还是难以接受,难以释怀。我的妈妈因长期饱受病痛(尿毒症)的折磨,需要经常做肾透析,打针和长期吃药物来维持生命,但是在不久之前,她再也不需要受这恶魔般的折磨,她远离了病痛,远离了担忧,远离了烦恼,也远离了我,她去了一个更遥远,更美好的地方,而我始终相信总有一天我与她还会相见。

对于这次母亲的离开,让我更加明白,原来生命是如此脆弱,死亡离我们这么近。所以我认为对于死亡的觉悟是我们不可没有的,我们都有大家共同拥有的一样东西,在拥有着这一样东西的时候,我们都是平等的,那就是我们拥有生命,同时,我们还会面对大家都无法避免的事实——死亡。我们既然拥有生命,那必定要面对失去生命的那一天,对于这命题,却很少有人会去谈论,却很少有人会愿意花费精力去探讨,当我们面对突如其来的死亡,我们只会措手不及。所谓的世界观,世界在哪里?世界在宇宙当中,所以世界观离不开一个更广阔的背景,那就是宇宙观。我们的生命都在这世界当中,我们的人生所面临最深刻的忧虑就是死亡,所以当我们不去探讨宇宙观,不去谈论生死观的时候,我们的三观会缺乏广阔度,同时,也缺乏众生。

这次再次谈论死亡,正是希望能借着圣人先哲的思想智慧,驱散这一团世人看来挥之不去的黑暗,来谈一谈这不受死亡困扰的生命原来可以如此光彩照人,充满力量。当我们大多数人怀着恐惧,绝望和悲伤看待死亡时,古今中外,那些更为通达的思想者,那些更为透彻的圣人们,他们在死亡这个看似阴暗的世界里,会制造出怎么样的一束光,并且如何用这束光为我们照亮隐藏在死亡背后的另一幅生命的途径,另一种存在的状态。

只有接近死亡才能感受生命真谛(当你无限接近死亡)(2)

其实死亡这问题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呢?你会发现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佛教,哲学都发端于对死亡的深邃思考。苏格拉底认为哲学就是习死之学,意思是学习如何面对死亡。当你把生死看透了,那么发生在生命当中的摩擦还有什么好执着,还有什么难以释怀,还有什么放不下呢?

对于生死的觉悟,大多数人会认为是个非常深奥的事情,只有一些伟大的圣人,比如耶稣,佛祖....才能觉悟。其实并非如此,人人都能觉悟。觉悟有迟有早,有快有慢,所以觉悟是有高低之分,那么觉悟的高低怎么判断呢?有句话说:“站得越高看得越远。”一般而言你会发现站在底层的人视野所及的范围里,站在高处的人也会看得见,而且看得更加清楚,更加完整,看到的更加全面。但是站在高处的人视野所及的风景里,站在底层的人不能看见。因为视野高度决定了他们的视野不一样,站在底层的人看到了一条小河被一座大山挡住了,底层的人会哀怨大山隔断了小河,而站在高处的人,因为他们站得足够高,所以他们看到了小河并没有被大山阻断,而是那条小河绕过了大山,依然在绵延不绝流淌着。所以你会发现站在底层的人会为了眼前的小河被阻断而感到悲伤的时候,站在高处的人会因为能看到更遥远,更广阔的风景,反而会感到充满希望,无比乐观。所以觉悟这个东西,精神境界这个东西,其实就是一个人的精神上的层级一样,你往往站得越高,才能看得足够远,当你站得足够高,你就能看得足够远。当你站得至高,你才能看清一切。

毫无疑问,按照这个逻辑,站在最高的精神境界,最高觉悟是什么?在宗教里,有一词叫:”大彻大悟“。当一个人大彻大悟了,他到底彻悟了什么东西,在这世界上最彻底的东西只有两件——生和死,所以当一个人彻悟了,他就看透了生命本身,看透了死亡。如果说有什么东西比生更加神秘,更加深不可测,恐怕也只有死亡。作家三毛曾说过:“生命的最后一个,也是最大的谜团,就是死亡。那是我们最看不破的东西,最渗不透的东西”。刚才我说,所谓的大彻大悟,就是彻底觉悟一切。既然彻底觉悟了一切,那么死亡也是一切之一,所以真正大彻大悟的人也就彻底觉悟了如何面对死亡这无可避免的问题。在这个世界真的有一些彻悟者,他们眼中所看到的生命就像站在高处看见的小河一样,看到的死亡就像那座大山一样,小河并没有被大山阻断,而且小河还在延续流淌。所以对于彻悟者,他们看到的生命并没有被死亡阻断,他们看到的生命是超越了死亡,经历了死亡这一环节之后进入了另一存在形态而已。换言之,生命并没有被阻止和取消,生命进入了另一个界面的存在而已。

只有接近死亡才能感受生命真谛(当你无限接近死亡)(3)

所以我觉得,生命这东西很悬,很奇妙。它就像一团精气神装在一个皮囊里,然后我们的皮囊就是一个身体躯壳,我们的精神灵魂就装在这躯壳里。这些东西融合在一起我们把它称为生命。那么我们所说的死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装在我们身体躯壳里的精神灵魂离开了肉体,从此消溢到躯壳之外的无限空间中,所以什么叫做死亡,我认为其实就是我们肉体内部的最后一丝气息通过呼吸,从身体输出,就完成了所谓的这段生命历程。

你会发现他在散溢完最后一团气之后,这个气体的总量其实是不变的,唯一的差别是什么?他是从有形变到了无形,他是从密集变成了弥散。然后他是从一团浓郁变成了淡然的无边无际。

很多时候对于觉悟境界高的人,生命的小河并没有被死亡这座大山阻断,而是进入另一种存在状态。会不会我们的生命是真的没有被死亡取消,我们的生命只不过由一种有形变无形,凝聚变弥散的存在状态,仅此而已。这种状态是人们肉眼无法看见,所以才是无法理解的转变。

只有接近死亡才能感受生命真谛(当你无限接近死亡)(4)

有一位哲学家叫艾克哈特,他写的一本书《死亡与永恒》里有个观点挺有意思,他认为其实死亡的真正对立面不是生命,而是诞生。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Life的对面是Death,其实会有所误解,因为你会发现西方人制造对立词的时候,他们往往会用相应的形式,所以生命是没有对立面,而死亡的对立面是诞生,Birth!所以对于艾克哈特来说生命是永恒的,Life is forever.而Birth and death只是改变生命的存在状态而已,这两个东西代表了两种对立的生命的存在方式,是存在方式的对立,但并不危机存在本身。

想想也是挺有道理,诞生与死亡,它们才是真正的对立物。我们可以看看植物的生命从种子到发芽再到开花结果。在这过程里,你发现当一颗植物开花之时往往是它们的种子消失的时候,它的芽枯萎了,它的芽死去了,从枯萎的地方诞生出一朵鲜花,所以对于芽来说是death,但恰恰是芽的death孕育出了鲜花的birth,然后你会发现当这朵花凋谢了结出果实,恰恰是花的death带来果实的birth,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某一局部的death造成某一局部的birth,这叫做life。所以我们不能说花死了,花只是用果实的这种存在状态继续生存,是另一种存在方式而已。

只有接近死亡才能感受生命真谛(当你无限接近死亡)(5)

无论是花开花谢,还是人来人去,宇宙以一种玄妙而又隐秘的方式维持自身的能量平衡。而每一种的存在与消散都在提醒我们生命的独特与可贵,以及每一次的时光都是一去不复返,所以我们应当珍惜生命,而珍惜生命不是一个口号,而是我们要全然地投入当下的生活,活在当下,诚心地对待前面这个人,当下的这件事,并且尽力让自己在当下创造幸福,创造爱——自爱,爱人,自安,安人。当一个人在爱中离开了,会因为爱而永生。因为死亡并没有带走他的这份爱,反而他的光芒会因为这份爱而永恒存在,所以我们应该让自己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无限的灿烂,当你活成了一束光,无论你愿不愿意,他人都会因为你的这束光被照亮,无论你愿不愿意,他人都会因为你的这份爱被温暖。事实上,所谓的生命只不过是每一个此时此刻汇集而成的记忆,每一道伤疤只是经历不同的痛苦聚集而成的回忆。所以珍惜生命,尊重当下便是对我们整个人生的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