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上各种产品形态间的导流关系
我们觉得,在互联网上,做成一件产品的公司是牛的,但如果能持续做出一系列成功的产品,那这家公司才是有一定的成功的基因。它肯定会有一些做事情的逻辑。比如亚马逊,再比如阿里,它们都是做成了一系列的产品。 亚马逊号称是很好得借助了飞轮效应。个人理解,要想形成飞轮,第一步,先有一个 业务上的闭环,并且闭环上的每一个步骤都 可以为其它步骤助力;第二步,以第一个飞轮作为根据地,然后拉动周边的其它东西,形成第二个或者更大的飞轮。
这里我们暂不考虑飞轮,而只考飞轮中的一个个的环节。我们把它理解为导流关系。就像冷兵器时代打仗时候占住制高点后就可以有居高临下的优势一样。
- 华为手机、小米手机这样的手机制造商很自然得占据了一个入口。也包括Andriod、IOS等 操作系统以及他们相应的app store分发。相应的,他们也是有一些优势来影响下游商家的。
- 百度搜索占住了一个制高点,用搜索为信息流导流,因为feed(内容社交)是在搜索(分发)的下游,所以是能够导过去的。但因为搜索(分发)有 太多的下游,如果只是单独保持feed这样一个下游,就浪费了太多的流量。很有可能百度学习微信把各个导流的九宫格做好,效果会比单独得突出feed 这样的资讯会更好。
- 头条在信息流的基础上也是四面开花。个人判断,一些从资讯向下游导流的,比如说,短视频,问答、游戏、小说,电商,甚至长视频、教育这样相对垂直的人群,相对低频的需求,可能都是可以导流过去的。相反,头条在向上游切的一些点,比如社交,比如搜索。虽然他们也做了很多导流的工作,但个人判断这些都依赖用户习惯的养成,远远没有从资讯到短视频这样的导流顺畅。不过他们这么做也可能是有些防御性的考虑,所以也是可以理解的。并且,从资讯(今日头条)向工具(搜索引擎)的导流,说不定可以走通呢。作为在资讯社交中的另一极,腾讯好像对自己的定位想得更为清晰。用社交(微信)牢牢得抓住用户,非常节制,尽量不干扰用户,这样也就黏住了用户。然后在此基础上,从帮助用户的目的出发,就可以延伸出很多后续的行为,比如,游戏、QQ秀等娱乐,比如九宫格、小程序等各种头部和长 尾的服务,比如,微信支付,再比如,在小程序基础上再推客户侧的云。
阿里巴巴也是类似的一家伟大的公司。我们 理解,他很多地方还不是构成了飞轮,但可以在一个飞轮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为其它 产品的导流能力。早期B2B市场的建立应该是能够形成闭环了。它的逻辑我们不是很理解。但从集贸市场(淘宝)延展到在市场边上开个百货大楼(天猫),从买东西(淘宝)到提 供信用保 证并顺便支付(支付宝),从为客户卖东西(淘宝)到提供配送(菜鸟),从为客户卖东西(淘宝)到让客户做营销(阿里妈妈),从为客户卖东西(淘宝)到为商家提 供更多服务(阿里云等),从为客户卖东西(淘宝)到为客户买东西做供应链(1688),从为客户卖东西(淘宝)到为客户提供商品的定制(C2B,应该还没开始 做)。从支付的角度来说也有很多延展:从支付(支付宝)到余额付利息(余额宝),从存钱(余额宝)到把这些钱做综合投资,从支付到消费贷款(花呗、借呗)。这里逻辑是顺的。从为客户卖东西延展借助对用户的理解反过来影响商品定制,这里逻辑也许是顺的。线上买东西和线下买是不同的场景。阿里可以借助支付的优势推O2O,推新零售。一方面借助线上对于线下的帮助,另一方面借助支付反哺线下零售,多多少少有点 下游打上游,应该还是挺累的。当然,这里我们并不否认线上消费场景(淘宝等)对于线下消费场景(饿了么等)的引导。
阿里当然也在强推一些事情,那就是从下游往上游走,所以不是很顺。比如说,从支付(支付宝)走到社交(来往),从电商走到资讯(微博、陌陌、以及UC、优酷 等)相反,如果这些资讯之间能够相互导流形成合力,应该也还是有些机会的,但希望电商帮助资讯的话,那难度就非常大了。这也是资讯类企业向下游做电商的优势。类似于阿里巴巴,关注于交易的平台都有这样的一些优势,比如京东、美团、携程。以及其他一些电商平台。再说一下金融、企业服务这样一些toB的应用,个人判断,在目前BAT格局中,距离客户最近的应该就是距离交易近的,比 如淘宝、京东、美团、携程。他们做toB的金融和服务相对更为合理。比如说,美团帮助酒店来管理库存等。
,